黃榮波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350108)
試析文征明的社交與其書畫藝術風格的形成
黃榮波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350108)
文征明是明代中期畫史的關鍵人物,他本人書畫風格的發展歷程也一向是研究的焦點,本文嘗試通過總結文征明的社交圈,對文征明的書畫風格演變歷程做一個簡單的剖析,探討其師從交游過程中對書畫風格的影響,了解文征明的社交藝術與其不同階段書畫風格是否存在必然關系。
文征明;社交藝術;書畫風格
文征明,原名璧,字征明,長洲人,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文征明出身于富裕的書香門第,父親文林曾任溫州知府、南京太仆丞等職,與吳寬、沈周往來密切,交情頗深。幼時的文征明并不算聰慧,他七歲才能勉強站立,八、九歲的時候說話仍然含糊不清。盡管文征明時常遭到旁人的輕視,但是慈父文林卻開啟了文征明童年外鈍內秀的靈心慧性。十六歲時,文征明從父親的住所返回蘇州居住,由于其出色的古文功底,他便跟著都穆學詩,并且結識了和他同輩的唐寅以及幾乎比他要年長十歲的祝允明。他們趣味相投,對古文研究有著極大的興趣,所以經常聚在一起互相探討書中疑義。
十九歲那年,文征明遭遇了人生當中的第一個滑鐵盧。他參加了蘇州的鄉試,考中了長洲縣生員,但是因為歲試時字寫得太難看,被考官置為三等,應試不中。后來便拜父親的朋友——南京太仆寺少卿李應楨為師。李應楨為人剛強正直,博古好學,書跡清古,備受世人推崇。李應楨告誡文征明學習書法的最大的忌諱就是“聰達者病于新巧”和“篤古者泥于規模”這兩種傾向,也就是說不可以死死跟隨著前人的步伐,這讓文征明豁然開朗,也使得他后來在廣泛學習歷代的書法名家時還不忘自創文家筆法。
文征明的行書意態生動、秀氣卻有勁,小楷節奏溫和、法度嚴謹,給人一種穩重的感覺,他不僅擅長行書和小楷,而且在篆、隸、草書中都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是由于他不斷地對前人進行學習的結果。同時,文征明對李應楨的書法評價極高,對其書論也有著很深的見解,在他的《跋李少卿帖》中有所反映:“蓋公雖潛心古法,而所得為多,當為國朝第一......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李應楨主張透過博學而后自成一家,他的指導對于文征明以及祝允明相繼成為吳門書派的領袖有著深遠的影響。
除了李應楨,文征明在青年時期接觸最多的應該就是吳寬的書法。吳寬家藏書畫相當之多,他在《匏庵集》中記載了所收藏及過眼的書畫名跡。文征明趁吳寬在蘇州時,便向他拜師學藝,因此也經常往返于吳寬家中,對其收藏耳濡目染。這也顯示了文征明之所以在中晚年還能擬似蘇體,甚至還能為蘇軾的行書《赤壁賦卷》補寫缺損,說明其功夫應該來自于青年時期由吳寬所授。此外,吳寬還帶領文征明結交大批文人雅士,對于其擴大眼界和生活交際圈也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沈周字啟南,長洲人,善于詩畫,他出身于知書達理的家庭,家族世代基本上都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沈周喜好書畫緣于淵源家學,他的伯父和父親都因善于詩文書畫而備受鄉里人們的推崇喜愛。沈周的一生都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他寄情于山水自然,博覽群書,只求精神上的自由放松和心靈上的無所拘束,他精于收藏鑒賞,對一切政治時事漠不關心,因而交友頗廣,及負重望。因為其與文征明的父親文林是朋友關系,后來沈周便成為了文征明最為重要的繪畫老師。
文征明早期追隨沈周,而后著力于研究趙孟頫、王蒙和吳鎮的書法和繪畫,各取所長,融會貫通并自成一格,最后形成兩種山水繪畫風貌——粗文和細文。粗筆山水是利用蒼勁的筆墨將石頭表現得酣暢淋漓,并帶有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于粗簡中見層次韻味,這種筆法源自沈周、吳鎮,并兼取了趙孟頫的枯木竹石《歸去來兮辭》;而細筆山水本來是屬于本色畫,取法于趙孟頫和王蒙,其布景繁雜綿密,顏色上則多用青綠重彩,其間也會采用些許的淺絳,畫面的顏色雖然看起來鮮艷魏麗但卻又不失淡雅,非常具有裝飾效果。其規整的造型,時而隱現棱角和變形,細密用筆略顯生澀,于精熟之中見稚拙,充滿了抒情味和稚拙感,奠定了“吳門畫派”的基本特色。
沈周曾教導文征明對事物所處的周圍場景的繪畫表現與構造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意匠”,要求其“畫法以意匠經營為主”,換句話說就是指構圖上的類似,且都同屬于青綠山水的范疇,拿來作比較的話,其同時期的作品不論是在形式上、筆致上還是主題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一點從文征明截取山坡角度的方向來看就更明顯了,畫中小坡的頂部基本上是相互平行的,石頭由各個圓形組成帶狀分布在四周,看似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卻又都彼此緊緊地結合在一起。這些景物在顏色上都相互搭配,例如使用青綠色涂抹石頭,丘陵上面部分使用淡綠色,而在丘陵的側面卻涂上暖黃褐色。不管是對形態還是空間上的處理,沈周在選取落花的構圖上來看也是如此的,用暖色調畫斜面,而后用青色涂抹頂部,并且用明確而平坦的輪廓畫成的小山坡,以及經過認真篩選而畫的像圖形一樣的巖石、土坡,采用青色和綠色進行填充,這與文征明作山水畫時的情形大抵是相同的。
文征明常與唐寅、祝允明、都穆等文壇翹楚一起飲酒作詩,創作古文辭。他們三人還經常在唐寅的畫作上題句作文。祝允明是李應楨的女婿,他的狂草和楷書的成就最高,秀麗之中不乏氣度,楷書作品厚積薄發、嚴謹有度,草書作品中的撇、捺、橫大方自然、生動有致,給人一種汪洋中中遭遇風浪并與之搏擊的恢弘場面。他與文征明最早結為“先友”,曾向文征明闡述了諸多關于書法的道理,文征明深受祝允明行草書的抒情性影響。
唐寅與文征明生于同年,其書法結體嚴謹,筆法秀氣飄逸,既汲取了元畫的筆法技巧,又各取南北兩派,最后融合到了一起。唐寅的大畫的氣勢雄渾,如烈日磅礴,小畫清雋幽雅,如皓月靜美,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寫意花鳥生意盎然,活潑灑脫。唐寅在科舉舞弊案之前常常與文征明出現在各種詩文飲宴上,如1495年為張西園六十大壽所作的圖與詩,沈周繪圖,唐寅、文征明和張靈等題詩,他們彼此發展著友誼且共同在藝術臺面上冉冉升起。
“吳中四才子”中,文征明、祝允明、唐寅三人以書畫而揚名,而小他們九歲的徐禎卿則已詩歌名滿,在詩文的造詣上極高,同時,文征明還與都穆,王寵等人過從甚密他們除了互相切磋彼此的書畫技藝,還互相交流藝術思想,不僅在審美情趣呈現出相似性,書學思想上也呈現出一致性。當然他們之間的交游也各有側重,文征明往往與祝允明談論的書法,而與唐寅交流繪畫。“時唐寅放蕩不羈,征明雖與風格各別,而歡然過從無節。”而文征明也在不斷的交流中,逐步博取各家所長。
文征明在歷史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不僅由于他的成長環境和家庭背景,也來源于當朝的政治因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他是善于社交且常于社交的,他能夠使自己在一個文化濃厚、充滿權勢的文化圈子里游刃有余地開拓自己的藝術地位和文化影響,這都對他的藝術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柯律格.雅債:文征明的社交性藝術[M].北京:三聯書店,2012.
[2]蔡清德.文征明與金陵書家交游考略[J].藝術百家,2000.
[3]姜斐斐.文征明的山水世界[D].復旦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