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桐 (哈爾濱師范大學 150080)
工業遺址景觀的設計改造研究
張 桐 (哈爾濱師范大學 150080)
由于社會時代的不斷變遷,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擴建,建筑更新換貌,工業遺址改造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設計,對工業遺址的改造,不僅是對歷史精神文化脈絡的最有效傳承,形成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符號印記,更是對前人知識作業的一種尊重,由于目前我國對于工業遺址改造的研究較少,大多數以拆除重新建設為主要方式,忽略了工業遺址的真正文化精神,本文淺談國內工業遺址景觀的改造,分析國內外改造案例,發揚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民族精神,共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建筑景觀
文化景觀;工業遺址改造;設計
隨著國內外產業結構的變化你,城市里的工業用地以及格局逐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越來越多的工業用地遭到了遺棄,使得越來越多的工業遺址改造再利用成了城市一大頭痛問題,為了共同創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建設具有獨特魅力的城市景觀,減少資源浪費,遺址再利用變得刻不容緩,從而減少更多的社會經濟負擔。
(一)工業遺址
所謂的工業遺址,是指具有歷史學意義、社會學、建筑景觀學及具有文化內涵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工業文化遺址的研究與保護,興起于工業革命發祥地英國。
工業文化遺產所指的是由工業文化遺留物,這些工業遺留產擁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審美或者是科學上的價值。其中內容包括建筑物,機器設備等等很多方面,然而其中文化遺址分為兩大類,其中一種是不可能在恢復到原來模樣的歷史產物,此所謂文化遺產,是歷史時過境遷的產物,而另外一種是改造在利用的土地資源,閑置等待改造的荒廢土地,此所謂棕地
(二)棕地的概念
棕地(Brownfield Site):“棕地”一詞的概念由美國最早、最權威的概念界定,是由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環境應對、賠償和責任綜合法》(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and Liability Act,CERCLA)做出的。根據該法的規定,棕地是一些不動產,這些不動產因為現實的或潛在的有害和危險物的污染而影響到它們的擴展、振興和重新利用。相關政府會出臺許多整治棕地的政策措施,各相關的城市社區和民間組織積極配合,希望以整治棕色地塊為契機,推動城市及區域在經濟、社會、環境諸方面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關于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概念
工業遺址的景觀設計,不僅是對原本產物的建筑構造要了解的十分透徹,更是要了解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相關區域的民俗風情,通過對原本建筑的藝術處理,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發揚工業文明,創造出最貼切,最具有藝術特色的改造產物
(四)關于改造產物的周邊景觀處理
在改造工業遺址的過程中,周邊景觀的設計改造同樣成為改造過程中的一個巨大問題,以及原有的工業用地遺址,是否具備改造后正常生活的基本要求,例如土壤的酸堿性,需不需要植被來配合中和其酸堿度,而此植被又適不適合周圍的環境,曾經的工業用是否經歷過污染,都是在改造前必須充分考慮的總要因素,構造一個全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構造物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一)國內外景觀改造案例分析
美國華盛頓西雅圖煤氣廠公園,這個公園改造的項目是由由理查德?海格設計,煤氣廠公園在1906年到1956年是該區域的煤氣廠、污染源以及瓦林福德周圍社區焦慮和失望的存在,是一個及其讓市民頭疼的問題。1965年西雅圖市想把該區域改造成公園時,經過一番周折,景觀設計師理查德?海格留下這個煤氣廠的塔樓留作歷史紀念的想法飽受爭議。
海格想要保留其工業歷史,同時也設計更加傳統的草地、觀景山和林木屏障,在設計中,把看起來冷漠無情的鋼鐵機械設備與柔嫩的綠色草坪相結合,遠遠望去,再也不是那個曾經叫人焦慮不安的工業污染,再也不是那個生產漫天黑煙的工業怪物,而恰恰像宮崎駿老先生筆下的漫畫,像極了《哈爾的移動城堡》中,解開了女巫魔咒后的可愛少年。現在,除了煤氣廠坎坷的過去,現在的他已經成為一個公共聚集空間以及西雅圖最顯眼的綠色空間之一。夜幕降臨,便是孩子們一起玩耍的鋼鐵城堡。
在我國上海,同樣有著很有味道的景觀改造設計,例如上海的礦坑花園,礦坑公園位于上海最大的植物園——辰山植物園里,石一初非常美麗的生態園。它在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礦坑,這個對辰山造成了非常之大損害,在期間淋洗、移除土壤和植被,非常嚴重的破壞了生物的棲息地。礦坑花園突出修復式花園主題,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園藝花園。這種改造開發,并沒有隱藏歷史,而是更加讓我們懂得珍惜現在。
(二)國內的景觀改造案例分析以及提升
在我國國內,改造成功的方案也有很多,不僅有上海礦坑公園,后灘公園這種成功的案例,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是我國國內最早的一個最成功的景觀改造案例,中山岐江公園位于廣東省中山市,設計獨特,別具一格,以工業化為主題,因歷史而深沉,因文化而生動,充分體現了他的歷史文化,建成于2001年10月,原場地是中山著名的粵中造船廠廠址。它的設計,是我國對改造設計的一個新的章程,開辟出了一條新道路,這次的設計,不同于我國的古典園林,以及中式園林景觀,吸收了很多西方設計理念,在因地制宜,充分的發揮了歷史的韻味,在不同層面下揭示了人性的美,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體驗。然而,在岐江公園的設計中,我認為唯一不足的是,在設計師設計過程中,忽視對歷史的解讀,可以的借鑒西方創造手法,使得讓公園失去了很多曾經的歷史印記,失去了歷史的原真性,被歲月早已侵蝕的面目全非的老廠房,少了那么一絲絲的壯烈的英魂。
目前,在我國現階段的工業景觀改造設計中,還有諸多的不足之處,對于工業遺址的景觀價值和歷史解讀,還屬于初級階段,有很多的影響因素同樣是對景觀改造的一種阻礙和挑戰,因此,我們需要在國外遺址景觀改造的成功案例上,不斷學習其長處,再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創造一條節約能源,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景觀改造,延續歷史的脈搏,對其文化淵源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因此,在工業遺址景觀改造的設計中,不僅僅是要求一個美觀的設計,更加注重的是能否與歷史文化的相結合,讓使用者能感受他曾經的輝煌以及帶來的影響,引以為戒,警鐘長鳴,才是工業遺址改造最美好的設計。
[1]俞孔堅,凌世紅,方琬麗.棕地生態恢復與再生;上海世博園核心景觀定位與設計方案[J].建筑學報,2007(2):27-29.
[2]李林,魏衛,國內外工業遺產旅游研究述評[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4):44-47.
[3]李蕾蕾.逆工業化與工業遺產旅游開發;德國魯爾區的實踐過程與開發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3):57-65.
[4]沈瑾,趙鐵政,棕地與綠色空間網絡—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區空間再利用[J].國外城市規劃,2001(2):30-33.
張桐 (1992.7- ),女,漢,山東, 研究生在讀 ,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