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超群 (臨山鎮人民政府 315415)
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思考
甘超群 (臨山鎮人民政府 315415)
農村文化禮堂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農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本文從認清意義、加強規劃、提高利用率三個方面,就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提出了看法和建議,以期對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有所幫助。
農村;文化禮堂;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得到迅猛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農村的整體文明程度并沒有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得到同步提高。究其根源,在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原有的集體經濟形式被一家一戶的個體承包經營所取代,建立在集體經濟基礎之上的原有的集體文化設施、集體文化活動大多數已經不復存在,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長期得不到重視。另一方面,一些純粹以賺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的低俗表演、燒香拜佛、求仙占卜等封建糟粕文化沉渣泛起,嚴重污染了農村的文化生態環境。
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能滿足廣大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現實需要。當前,農民的文化生活集中體現在看電視、玩電腦、玩手機等方面,雖然滿足了農民的個性化文化需求,但無論是電視、電腦還是手機,都是建立在單純個人需求基礎上的,而面向大眾、全體村民的公共文化活動嚴重滯后。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將使村民的公共文化活動能夠有場地、有空間,不再受天氣、季節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提高農村文化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建設農村文化禮堂,不僅可以滿足廣大農民的現實需求,還可以通過有計劃、有目定期組織集體文化活動,吸引廣大農民從麻將桌、推牌九等帶有賭博性質的活動中解脫出來,接受集體文化的熏陶,融入集體文化生活,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
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還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文明程度。由于廣大農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很容易接受不良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帶有宗教迷信的東西。通過文化禮堂建設,開展積極向上的集體文化活動,讓廣大農民通過正常渠道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可以提高農民群眾鑒別不良文化的能力,移風易俗,陶冶情操,增強他們參與公共事業、公益活動的積極性,塑造現代新型農民。
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最關鍵的是要搞好規劃設計。
抓好布局。我國有4萬多個鄉鎮,有上百萬個行政村。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行政村人口規模、歷史條件、發展水平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就決定了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不可能搞一刀切,所有行政村都要建設農村文化禮堂。農村文化禮堂的布局,必須考慮行政村的人口規模、發展水平、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應當以縣為單位,編制每一個縣的農村文化禮堂布局規劃,統籌考慮縣域內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對于人口過少、自然環境惡劣的行政村,不應建設農村文化禮堂。
注重與環境相協調。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由于各地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傳統等存在差異,農村文化禮堂的設計應當與村落的自然環境相協調,注意研究村落的環境特征、歷史沿革,在選址上,講究把禮堂融入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之中;在外觀設計、建筑風格等方面,符合村民的傳統審美要求,符合禮堂的功能定位,延續當地建筑傳統文化根脈。還應處理好實用性與審美性的關系,把實用性放在第一位,突出實用性,在滿足實用性的基礎上講究審美性,不能把文化禮堂設計成不被村民所接受的奇葩建筑。
高度重視施工質量。施工質量原本是具體執行環節的內容,之所以放到規劃設計中來談這個問題,就是要說明,在文化禮堂的設計、施工、監理等每一個環節中,都要把質量放在首位,嚴格按照建筑圖紙進行施工。越是小型公共設施,越是在鄉村建設的公共設施,由于施工隊伍素質、監理人員素質等多方面的原因,越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在農村文化禮堂的建筑施工中,應當建立縣、鄉兩級政府和村委會終身質量負責制,強化圖紙設計、建筑施工和施工監理的主體責任,確保農村文化禮堂的建筑質量,防止把文化禮堂搞成“豆腐渣”工程。
文化禮堂作為一項惠民工程,不僅要在建設上持積極態度,還要注意發揮好農村文化禮堂的功能作用,防止成為“擺設”工程。
建設一個強有力的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完善選舉制度和評價制度。對黨支部書記的選舉,應當進一步擴大黨內民主,實行組織提名與個人自薦兩條腿走路的辦法,鼓勵符合條件、有能力的黨員競聘村黨支部書記;對村委會主任的選舉,嚴格落實《村民組織法》,建立拉票賄選舉報機制,確保選舉公正 。同時,建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定期評價制度,群眾評議分值應當占到考核打分的80%以上,真正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命運交到黨員和村民手中,使他們能夠真正為村民辦事,為老百姓謀福,能夠為農村文化禮堂的充分利用提供可靠的組織保證。沒有一個能實實在在為村民服務、辦事的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就很難經常性開展集體文化活動,文化禮堂也就很難發揮好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不斷豐富文化禮堂建設內容。文化禮堂建設,不僅包括建筑實體的建設,還包括文化內容的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是農村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在許多農村,文化禮堂的作用僅僅停留在開展一些文藝演出等項目上,還沒有把農村文化禮堂真正變為農村的文化中心。實際上,農村文化禮堂,還可以通過村史、村志、家譜、族譜的編輯和整理,展示鄉風文明、禮儀習俗、傳統文化,讓村民了解村史、村規。還可以建立一個“村莊英雄譜”,把村里在歷史上具有率正面影響的人物的事跡展示出來,對村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把文化禮堂變成一個村民學習的“課堂”,學政策、學技術、學法律、學養生,不斷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
建立文化禮堂利用考核機制。縣、鄉兩級應當建立農村文化禮堂利用率考核機制,對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公共文化開展情況進行年度考核,強化剛性約束。同時建立村民對文化禮堂需求調查制度和民主評議制度,村黨支部、村委會應根據調查結果制定年度文化禮堂利用計劃,并向村民公布;年底,由全體村民對文化禮堂的工作進行民主評議,評價結果作為縣鄉兩級考核村“兩委”班子,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要依據。對農村文化禮堂長期閑置,或者利用文化禮堂進行非公共文化活動的,由縣、鄉兩級進行通報。
強化文化禮堂的服務功能。從長遠來看,農村文化禮堂應為“議事堂”、“討論廳”,成為村民表達意見和建議的重要場所。還可以考慮把文化禮堂的服務功能與政府職能部門的便民服務結合起來,把農村文化禮堂作為政府部門的一個便民代理點,提供審批代辦、服務項目代收、農村醫保辦理等便民服務,使其成為村民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場所。
[1]陳磊.華東杰.新時期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11).
[2]程明芝.怎樣讓農村文化禮堂不會成為擺設[J].大眾文藝,2014(06).
[3]蔣旭俊.淺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J].大眾文藝,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