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瑜揚 (廣西師范大學 541004)
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服飾藝術表現形式與研究
秦瑜揚 (廣西師范大學 541004)
本文以后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設計的基本理念為基礎,結合服飾藝術分析了后現代主義服飾設計的藝術表現規則和語言。后現代服飾不僅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當今時尚圈。對后現代服飾藝術表現形式的分析必不可少,它將繼續給今天的設計師們更多的靈感和啟發。
后現代主義;服飾藝術;個性化服飾
后現代主義由于其自身的多元性和復雜性,至今沒有一個確定的概念,有關學者多用“有特征沒有概念”來形容后現代主義。它在反思現代主義工業化、單一化的基礎上,強調對于人個性的解放,所提出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對于人性和自由以及對自我表現的渴望。
后現代主義包括三種特征,大體可歸結為文脈主義、隱喻主義和裝飾主義,設計師們在設計過程中對這三種特征的靈活運用使作品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個性化和多樣化。
1.文脈主義。設計師們注重對于歷史傳統文化脈絡的運用,借用民族或地區典型的表現形式,以此作為一種符號將這些傳統文脈元素融入自己的設計中。通過移植、拼貼符號形式構成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的新型美。
2.隱喻主義。隱喻是后現代主義設計師借用符號學理論,用明喻、暗喻、寓意、象征等手法將文化訊息置于設計中,從而創造貼近大眾生活的審美習俗。不管是明喻還是暗喻,其中所隱藏的含義和社會性都能使人產生一種聯想,從而進行思考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3.裝飾主義。后現代主義設計尤其強調裝飾主義,一反單一化、模式化的現代主義,運用復雜性和矛盾性極大程度地追求裝飾效果。利用設計作品的裝飾元素,使人對裝飾形象產生聯想引發思考。同隱喻主義一樣,設計師最終目的都在于通過設計獲得人們情感上的認同。
隨著工業化時代逐漸進入信息化的后工業時代,服飾設計也慢慢走向后現代化。無論是60年代的“嬉皮”還是70年代的“朋克”都給當時的時裝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沖擊;20世紀的“解構”對傳統服裝剪裁也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重新界定了傳統縫紉法和成衣技術的概念。“朋克之母”薇薇安?維斯特伍德就是后現代主義服飾設計師的杰出代表,她以獨特的處理方式形成了自己反常規的服飾風格,她的設計思維可以說是時裝界最為怪誕、最具獨創性的。薇薇安對非服裝材料的運用、傳統比例束縛的打破等設計思維一直給予設計師們新的啟發和思索,并使人們對服裝有了新的理解。
后現代主義服飾開創了一種反對經驗、理性,強調特立獨行和追求個性的審美思維,滿足了人們對于自我追求的渴望。這些在后現代服飾設計規則和設計語言中都有所體現。
1.后現代主義服飾設計規則
后現代主義服飾設計規則包括文化傳承、符號傳達與主體優先,這三個規則不僅自身存在聯系,它們與后現代主義的三種特征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首先是文化傳承,后現代主義服飾設計是將過去與現在結合,從傳統民族和歷史服飾文化中提取元素,對其進行后現代主義手法的裝飾處理,即注重運用歷史傳統文脈的含義使其社會性功能遠遠超過物質性功能;其次是符號傳達,后現代主義服飾以一些特殊的符號表現特有的隱喻,給觀者帶去足夠的想象空間;最后是主體優先,后現代主義服飾的核心就是個性化和人性化,在設計過程中人作為主體有著絕對被優先考慮的地位。
2.后現代主義服飾設計語言
后現代主義設計摒棄了現代主義追求的統一、秩序、調和、比例等設計標準和語言,取而代之的是繁復的裝飾,多重元素堆砌成一個整體,帶有一些怪誕趣味性的個性文化。加之不確定性等特征使后現代設計語言就是反設計的語言。
在服飾設計中,后現代設計語言可歸納為模糊、殘缺、混雜與復制、解構。
(1)模糊。后現代主義極大限度的追求自我,使得每個個體都用自己獨特的眼光看待世界,通過對不同視覺元素進行整合,構建出自我認定的模糊界限。可分為性別模糊、種族模糊、階層模糊。
模糊性別的界限給服飾設計帶來了很多新的靈感啟發。傳統定義的男女裝都有其各自的構成元素,這些元素基于男女的不同外部特征和社會角色產生,有著明確的區分界限和識別度。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之間的社會角色發生變化,人們對性別的認知也達到一個新階段,加上人們對于個性解放的追求使得性別界限越來越模糊;后現代服飾設計師們擅長將不同種族的不同文化元素進行提煉融合,形成各民族文化符號之間的強烈沖突,這就模糊了種族之間的界限;服飾曾經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象征著不同的階層,通過解讀服飾語言就可判斷社會階層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追求時尚的年輕人公開反對把服裝作為劃分社會階層的標準,他們穿著的時髦單品可能就是傳統定義的工人階級裝束。同時仿制工藝科技日益發達,每個人都能穿著看似高檔的服裝,以服飾作為階層的象征確也不妥。
(2)殘缺。殘缺能給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這種形式中也不乏象征和暗示許多觀念內容和情感意蘊的東西,使他們體驗到由于缺失而產生的另類美感。
殘缺在服飾設計中的表現不是無意識的殘次品,而是有意識的特殊處理。在廓形圖形方面主要表現在整體形的不完整上。保持完整美觀并適合人體的外輪廓是傳統服裝廓形最顯著的特征,而后現代服裝設計師們在服裝外型的完整性上并沒有過多的苛責,他們的設計就算不具有完整的外形,但依然能保持款式的完整;在顏色方面,后現代服裝設計師們很少考慮同性調和、主調調和、對比調和、無彩色調和等基本原則,他們對色彩做個性化處理使其產生一種不協調而又富有趣味的另類美,同時還會通過現代處理技術使色彩呈現出一種調和不均的殘缺“做舊”效果;在面料上后現代服裝設計師們更多的是通過感性最直觀地感知材料元素,將其與自己的設計結合,形成平面與立體、具象與抽象的設計思維。
(3)混雜與復制。就是將面料、圖案、色彩甚至是風格等元素經過混搭以及對某一元素進行重復使用組合形成一個新的設計。后現代服裝的特點體現在繁復多變,集傳統、現代,民族、科技,手工藝、機器生產于一體,從而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
(4)解構。解構并不是隨意瓦解某一完整作品原本的內涵,而是通過拆分分析出完整性中沒有體現出來的含義,讓所有元素所體現出的內涵共存。將材料元素進行反傳統的使用,對傳統結構進行切割、分解、重新組合,這些都體現了后現代服飾設計師對傳統服飾定義的顛覆。
后現代主義設計對比現代主義設計更注重情感的表達,設計師們將產品視為一種某種文化體系的隱喻或符號,因此產品語義豐富多元。后現代主義服裝設計的出現,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同樣也是文明進步的象征。
[1]高馳.淺析后現代時裝設計風格[J].中國科技博覽,2010(34).
[2]辛海霞.后現代服飾設計中裝飾元素的符號學研究[D].青島大學,2007.
[3]黃娟.后現代主義理念在中國服裝設計中的運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05).
秦瑜揚(1994.3- ),女,漢族,湖北人,廣西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裝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