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乙源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650500)
佛教美術的傳入對中國畫色彩的影響
陳乙源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650500)
本文對佛教美術的歷史及傳入進行了梳理,深入分析了佛教美術的形式,將新疆龜茲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作為佛教石窟的主要兩大代表,從而探討中國繪畫的特點,對佛教美術的傳入對中國畫色彩的影響進行論證。自藍綠色的色調傳入我國之后,不斷豐富色彩體系,通過色彩暈染增強立體感,完善中國畫的繪畫技法,為我國色彩畫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佛教美術;色彩;壁畫
佛教美術的傳入對中國畫色彩影響主要是以平面繪圖繪畫的壁畫形式。古往今來,隨著佛教美術技藝的逐漸傳入,其異域性的畫風和艷麗的色彩對中國本土繪畫影響很大,對其后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石窟壁畫逐漸傳入我國,對于佛教美術來講,其繪畫風格沿途風景繪畫。這種繪畫形式逐漸在我國盛行,在我國佛教石窟壁畫藝術水平最高的為疆龜茲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
(一)新疆龜茲石窟的壁畫類型和色彩的特征
龜茲石窟是在古龜茲國境內建造而起的。龜茲石窟也可以成為龜茲國境內石窟,其包括庫木吐拉石窟,克孜爾石窟,克孜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瑪扎伯哈,等六處主要石窟和臺臺兒石窟,托乎拉克店石窟,溫巴什石窟亞吐爾石窟等小石窟。新疆是否叫傳入中國的最初地點,是我國石窟壁畫發展的根源。我國佛教石窟壁畫分布情況是從新疆起逐步向西北方向發展。新疆擁有著最大規模、且時間最早的石窟群。因此,我國佛教石窟的研究歷史進程中,新疆的石窟藝術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疆的龜茲石窟占新疆石窟總量的60%,其是佛教美術輝煌發展的體現。
(二)敦煌莫高窟石窟的壁畫類型和色彩的特征
莫高窟也被稱為千佛洞,是我國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之一,曾被譽為最有價值的20世紀文化發現,其位置位于敦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其壁畫精美、雕塑精致,聞名于國內外。期在前秦時期開始建造,經歷了十六國以及隋唐等歷史年代的逐步修建,已經形成了十分巨大的規模。現在莫高窟有735個酷動,其壁畫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有2415尊泥質彩塑,在世界范圍內,也是規模最大且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圣地和藝術搖籃。
在壁畫、建筑、塑像三者的結合方面是莫高窟最大的藝術特征。莫高窟的形狀建造有很多種的形式,如:殿堂窟、神廟、佛教的浮雕以及影塑等等,其壁畫主要有以下形式:尊像畫、故事畫、山水畫等,其內容也有所不同,其所反映出的是古代多個朝代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和藝術溝通。莫高窟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罕見的歷史文化寶藏。除此之外,莫高窟還是一個文物寶庫,經過查詢文獻可知:在藏經洞中曾經出圖5萬多件歷史文物,如:畫像、織繡、文書等等,這些文物的歷史價值十分高,但是十分遺憾的是,在明清時期,社會動蕩,高管腐敗,在管理方面又十分欠缺,致使很多的文物寶藏被盜,流傳到國外。現在的莫高窟三危山之下,已經建設了敦煌藝術陳列館,按照原來的大洞窟打造,為游客帶來了更多豐富多彩的內容。
(一)豐富了色彩調式
在我國漢代以前,中國的色彩繪畫主要是五行色,其主色調為黑色或者紅色,在戰國和秦漢等時期繪畫中體現的十分明顯,之后佛教逐漸傳入我國,改變了這種情況
克孜爾石窟壁畫的主調是青綠色,一般多用裝飾性的礦物質色調,如石綠、石青等。色彩運用上主要傾向于冷色調,如:石綠色或寶藍色,這與印度和西域建筑的色彩有很大的關聯。敦煌也如此,在早期主要是以冷色調為主,受到佛教的影響,如北周290窟 “佛傳之五”、北魏248窟“供養菩薩”,西魏285窟“五百強盜成佛”、西魏249窟伎樂天是比較典型的例子。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在中國繪畫中使用了金銀觀念,這對北方西域繪畫也有所影響,中西方結合,促進了美術色彩的不斷發展。
(二)色彩渲染成熟
隨著佛教美術的傳入,除了色彩調式在逐漸轉變之外,在我國逐漸出現色彩立體感渲染畫法,這是佛教美術傳入的結晶。在我國,張僧繇是運用此方法較早的人物之一,其凹凸花的畫法,和中國傳統繪畫方法融合之后,采用朱青色彩調式,遠遠望去如凹凸,而近看則平。除此之外,還有隋唐時期的尉遲乙僧也擅長用凹凸的畫法,在用色上十分沉著,和中原傳統繪畫的簡易淡雅有所不同。在中國,畫家將暈染的畫法和傳統的線描畫法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繪畫方式,美術藝術逐漸發展。在此前,我國繪畫主要是純粹涂色,缺少渲染。
(三)淡薄審美情趣促進文人畫的不斷發展
佛教中道宗和到家的哲學有很多相似之處,中道宗和道家哲學互相作用,從而產生禪宗。而禪宗是道莊佛學,這種哲學思想和色彩文化逐漸促進文人畫的產生,對文人畫的不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美術基礎。
綜上所述,壁畫的發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隨著制作石器的方式逐步改進,美術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在多年之前,古代人們所掌握的繪畫技巧還是處于發展階段,實例僅限于一些陶器上面的紋飾等。隨著中國繪畫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在我國多個省份挖掘出很多古代巖畫,使史學家將中國繪畫起源發展推至到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制。隨著佛教美術的傳入,我國本土繪畫色彩體系逐漸豐富,其審美意趣成為了美學思想理論其藝術形式使歷史不斷發展的產物,是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必然融合。
[1]徐笑梅. 淺析對中國畫色彩的認識[J]. 中華少年,2017(11).
[2]譚晶,劉昌玉. 中國畫色彩的演變歷程及應用[J]. 學園,2013(36).
[3]朱永鋒. 中國畫色彩的特點及運用[J]. 短篇小說(原創版),2014(06).
[4]蕭瀚. 積彩色調水墨畫的營造——關于中國畫的幾點思考[J]. 藝術沙龍,2013(02).
陳乙源(1969.11- ),男漢族云南昆明人云南藝術學院中國畫碩士, 副教授, 從事中國畫花鳥畫方向研究和西南熱帶雨林植物、花鳥題材繪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