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亮 劉光展 (衡水學院 053000)
應用型本科音樂專業教學研究
——以衡水學院為例
趙 亮 劉光展 (衡水學院 053000)
應用型本科是各個地方高校中最年輕和最有活力的院校,擔負著為本地輸送社會實踐人才的責任。作為音樂專業不能循規蹈矩的跟隨傳統教學模式去教學,應該立足本地服務社會,發展成為影響本地群眾文化的開放式大學。本文以衡水學院音樂系的教學理念為例充分闡述了如何實施的方案。
實踐;立足本地;服務社會;群眾文化
教改課題名稱:轉型發展期音樂專業教學組織形式改革研究,編號:jg2016077
20世紀八十年代國際范圍內由于對技術類和應用類社會人才的大量需求,眾多大學教育也逐漸從純學術類轉型到注重手工和實踐技能的應用型教育類大學,以適應社會對實踐應用型人的需求。在國際和國內教學改革的大潮下,衡水學院于2004年正式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之初衡水學院就以應用型教學理念貫穿學生四年的學習中,科研的類的專業與本地著名企業聯合,例如生物系博士隊伍與衡水老白干和六個核桃等著名地方食品類企業合作等,充分提高和發展了企業的社會競爭力,體現了技術應用的理念。那么作為應用型本科大學里的音樂系和其他類大學或音樂學院相比既沒有傳統大學音樂理論方面雄厚的研究能力,又沒有音樂學院高超的專業技能優勢。那么我們將如何積極尋求在社會中需要承擔的教育任務呢?這成為擺在我們地方院校音樂教學最大的問題。
中國音樂的發展歷史悠久,但是一直采用口傳心授的方法來傳承,所以一直沒有形成統一和系統的音樂模式,只有當堅船利炮打破封建大門之后音樂才真正的融合,或者說音樂教育被西方音樂規范的模式所替。因此在建國以后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采用西方音樂教育模式為主的教學體系,而真正普及音樂教學也就是這二三十年的時間。那么應用型大學音樂學院,我們也不例外的采用傳統的琴房一對一教學為主體,加之期末采用封閉或者半封閉考試的方法進行著教學,幾乎沒有學校固定或者組織的對外專業展示。那么這種封閉或者半封閉教學,在應用型高校實踐類專業中是極為不合理的,是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音樂人才的要求的。
筆者本科就讀于中國九大音樂學院之一的星海音樂學院,攻讀的音樂表演聲樂歌劇專業。在一般人的思想中,音樂學院高居廟堂之上學習的是純正藝術的高雅、古典知識,但是坐落在中國改革開放開放橋頭堡城市廣州的星海音樂學院自成立之初,就跟隨這座現代與開放交融的南方第一大城市一起開始著教學的改革。星海音樂學院是全國九大音樂學院中學生依靠專業打工掙取金錢數最多的音樂學院。遠在十幾年前的2004年左右本人在廣州、深圳等城市演出教學就月收入近萬元,與十年后今天的北方大部分省會城市的中產階級工資幾乎不相上下,這除了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良好有關之外,也與星海音樂學院的教學理念有著重要的關系最重要的是靠所學專業去打工,既得到了經濟的補償,又鍛煉了專業水平,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和服務社會的理念。一切的開始都是十幾年前踏進星海音樂學院的第一步,給人感受最深的就是這所學校的所有人都是忙忙碌碌的,不像想象中大學那種悠閑愜意的情景。后來才知道大家之所以這么忙是因為業余時間幾乎都在外面琴行教學或者演出團體簽約演出。知道現在還清楚的記得,星海學院校長著名作曲家唐永葆教授在開學典禮上的一句話,他說:“大學生是一只腳已經踏入了社會,另一只正準備踏入社會的人生階段,這個階段第一不是如何死命的學習專業,而是如何去做好一個人適應社會的人。”正是這樣幾乎是勇敢的教學理念,星海音樂學院學生的就業率一直是在全國音樂院校中名列前茅的,因為當我們踏入學校的時候,我們已經準備如何進入社會了,所以當我們進入社會時,我們融入的很自然很順暢。據統計星海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在工資收入上也是比其他院校要略高一籌的。這些都是星海音樂學院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勇敢的踏入社會的先進教學理念形成的成果。
筆者碩士研究生就讀于意大利羅馬音樂學院,在這個音樂的國度,除了學習了寶貴的專業知識,也學習了意大利先進的教學理念。意大利是音樂的發源地,其教學理念更是音樂教學不能脫離實踐,不能脫離在公眾面前展現。意大利聲樂教學時幾乎每學期都會十場左右有不同形式的演出或者音樂會。這樣不但能極大的提高專業技術,還能在當地創造更多的名聲和就業機會。因此意大利的音樂類教學不是以廟堂之中為主,而更多的是以為身邊的老百姓演出為主,這樣既鍛煉的學生在舞臺實踐的能力,又把大學音樂教育完整的融合到了本地社會中,真正的做到了“立足本地,服務社會的”大學教學理念。學生在社會鍛煉的過程中隨著成長會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還會獲得更多的工作崗位。無論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還是歐洲最傳統最古老的羅馬音樂學院都在與時俱進的把音樂專業的教學與當地的經濟和實踐掛鉤。
那么綜上所述筆者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大膽的提出建議:
教師方面:根據國家與河北省創建雙一流大學的指導思想和近幾年職稱改革偏向專業技能的方針,我冒昧的對于音樂系的發展提出幾點小建議。音樂、體育和美術都是不同于其他文理科專業的特殊類學科。為什么說不同呢?我主要是從音樂的學科理論和實踐技能比重闡述的。當大家說起音樂,一般人都會想到音響造成效果的專業,比如聲樂、鋼琴以及其他樂器等等,一般人很少想到哪篇論文或者哪個音樂理論研究對于音樂的貢獻。但是當人們說到物理、化學或者中文等等,人們都會想到書本上的公式、科研、文章等理論的東西,這足以證明音樂是實踐技能類為主的學科。那么在人人都爭雙一流大學的時候,我們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音樂系的定位更要從提高實踐技能的應用專業入手了,也就是要提高聲樂演唱、器樂演奏、舞蹈表演等實踐性學科的能力了。欲砍柴先磨刀,欲捕魚先織網,我們欲教好學生首先要把教師的專業技能提高。根據我自己在外面比賽和參加音樂會的一點點小經驗,其實學院音樂系的教師在專業水平上比同類院校都要高出很大一塊,我們唯一缺乏的就是滿懷自信的走出去。
學院有韓國畢業的研究生、有波蘭畢業的研究生、有意大利畢業的研究生,其他大部分也都是中國九大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如此強大的教師隊伍就連河北師大都望塵莫及,論專業技能我們更是比其他院校要強。但是為什么老師們不走出去搞專業技能呢?不但比賽和音樂會,甚至演出都只是極少的人去參與了。我個人覺得不是因為老師們不愿意搞自己擅長的專業技能,而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獎勵機制為老師們提供平臺。因為比一場賽耗費的經歷和承受的壓力要比做一個市級課題難上百倍,且不會被音樂系和學校去認可。去外面開一場獨唱音樂會要準備一年以上,還要耗費自己的大量物力和人力,收到的效果卻比一個省級課題差上千萬倍。所以很多老師都扔掉專業去搞自己本來不善長的科研和論文了。對于這樣的現象我了解到其他大學和音樂學院是分兩種形式鼓勵和肯定的:
第一他們會申請學校承認這方面屬于科研積分,只要是去正規比賽獲獎、外面正規的大學或者劇院開了獨唱音樂會,就可以按課題去給予獎勵,這樣是最理想的狀態,也是現在職稱改革的大方向。
第二以音樂系本身的實踐資金設立專項獎勵,去鼓勵老師們以各種形式走出去,這樣既大大提高音樂系老師們專業水平,也為老師們的科研提供了另外的形式。最重要的是在提高專業水平的同時,還宣傳了我們衡水學院音樂系的專業能力,為成為大學中的衡中提供可能性,為成為雙一流學科提供有力的專業支撐。
學生方面:
第一,確立在上課時采用其他學生在旁邊聽課的授課形式,使得學生有一些心理壓力。音樂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專業,基本都是以臨場發揮為主要表現形式。換句話說心里素質的好壞對于音樂人的專業水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亦心理素質是增強專業水平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意大利羅馬音樂學院的教學,聲樂教師選擇安排其它學生旁聽,潛移默化中可以提高聽課者對于自己專業技巧的認知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極大地鍛煉被聽課者的心理素質。眾多旁聽者聽課的結果無疑會給被聽課者形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那么其專業水平的發揮就會呈現出類似于舞臺的真實一面,就會顯露出一些臨場才會出現的錯誤,而后完善專業技巧和專業作品。
第二,規定每個老師每月定期組織學生在音樂廳開音樂學。意大利基本上一個學期每個學生都會有三到四次的音樂會,這些音樂會可以是不同形式和不同地點的,但是最終都鍛煉的學生的音樂水平。音樂會類似高中時的月考一樣,每次音樂會的準備時間都是一次脫胎換骨的進步。音樂會的形式可以是和各種樂器或者舞蹈,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們專業之間有很大的交流和融合,最終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真正達到一專多能。
第三,利用學校和社會公共事業的交集,嘗試把學生分組去公園或公共文化娛樂場所演出。在意大利的學習時期,每年都會有多場公共的演出,大部分是去教堂或者公園為當地人義務演出,羅馬音樂學校長曾經說過,大學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那么他也要為這座城市做出自己的應有貢獻。也就是我們所倡導的“立足地方,服務社會”。
第四,探討發展一個或多個老師組建一個音樂團體,組織聯系社會演出,既促進學生成長又掙取費用貼補學生勤工儉學。意大利的教育認為:高校是一個人從十幾年的象牙塔是走向社會的最后一步,因此必須要鍛煉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并且全世界幾乎所有高校也都是提倡在大學時期勤工儉學的,作為我們音樂類學生本來就是勤工儉學的優勢專業,所以我們更要以學校教師為組織者進行一些積極向上的有酬商業演出,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又達到了勤工儉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