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西安石油大學音樂系 710065)
鋼琴作品教學中的民族文化教育滲透之探索
張 欣 (西安石油大學音樂系 710065)
鋼琴始源于西方國家,因此,在鋼琴教育中有許多作品是以西方曲目為主的,但是作為龍的傳人,我們首先要對自己國家的民族特色有所了解,需要在鋼琴教學中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使鋼琴曲在中國化特色中得到發揚,將中國的民族藝術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
鋼琴作品;民族文化;教育;探究
項目名稱: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研究
項目編號:16JK1591
中國對鋼琴教育熱度的增長是通過郎朗、李云迪這一代鋼琴家的成功而開始的,而這兩位鋼琴家的成名作都為外國作品,比如提到郎朗就聯想到李斯特,提到李云迪就會想到肖邦第一鋼協。并且由于鋼琴本身起源于歐洲,因此,一些鋼琴學習者大多數演奏的都是外國的曲目,對中國的曲目不是十分了解,甚至完全沒有接觸過。但是,他們卻忽略了民族樂曲在鋼琴中演奏的特別的美感。雖然一些傳統的中國曲目沒有被適當的進行創新,但是大多數還是在不斷蓬勃的發展中。學習民族音樂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學生需要對民族樂曲有正確的認知,使民族音樂能夠在新一代學生中煥發出新生的力量。
音樂是文化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我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并且深厚,是幾千年來都沒有斷代的文化,我們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我國古代的詩、詞、戲曲都是古典音樂的完美體現,并且音樂還是一門學問,對音樂進行深刻的研究,才能夠發現音樂中其實包含著文學、哲學等許多方面的學問。對我國的鋼琴學生,要對祖國的鋼琴作品多加了解,是豐富自己的能力與水平的重要通道。在進行中國傳統曲目的學習時,首先要對音樂的歷史背景足夠明確,才能使音樂的表達能力達到一定的高度,鋼琴演奏能力不夠,不只是練習時間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沒有掌握整個樂曲的內涵,頭腦中只有力求完美的固執理念,沒有一個放松、活躍的思想環境,因此,不能夠使演奏有創新的發展。
對于中國的鋼琴學生,如果能對中國樂曲有著深刻的理解,那么在演奏西方曲目時就會出現不同的韻味。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中國文化,祖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已經深入骨髓,演奏中國曲目能夠更加渾然天成,更能抓住音樂的靈魂。把握住自己在這方面的長處,對于所有類型的曲目都能夠有自己特色的處理方式。學生要經常進行中國文化的學習,對于古詩詞中描繪的明月、關山以及小樓、暮雪都是西方人很難領會的意境,因此,在中國曲目中,我們能夠在鋼琴聲音中體會別致的東方韻味。
目前,大多數的鋼琴教材都為外國曲目,例如練指法的《哈農》、和《車爾尼》練習曲等,學生在整個學習的經歷就與外國曲目緊密相連,因此,他們已經在潛意識中認為外國曲目才是鋼琴學習的主要內容,并且對于鋼琴曲作家,大多數學生的心目中都是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時間久了就對中國的鋼琴作品產生了淡化的思想,甚至有些人認為只有民族樂器才是演奏中國鋼琴曲目的首選,認為用鋼琴演奏中國曲目甚至有些“俗套”。一些鋼琴教師也生長在這種觀念的環境下,因此,就產生了幾代人都不重視民族曲目的惡性循環。
一些專業的鋼琴學生更加重視技巧上的訓練,教師也在這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教學,通過教師的示范,學生按照教師的彈奏方法進行練習,并不能通過自己對音樂的了解進行探索,只有機械的照搬老師的演奏模式。這種方法教育出來的音樂學生不能有獨立的音樂思想,在演奏民族樂曲時,就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一些民族樂曲是通過對其他民族樂器曲譜的改編得來,因此,在演奏時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些音色與感情的處理上需要演奏者完美的掌控。但是,如果教師一味的注重對學生技巧上的培訓,而忽略了對他們情感上的提高,就會使音樂聽起來單一,沒有任何感染力。觀眾很難通過音樂產生共鳴。
在教師對民族樂曲的教學上,首先需要使學生摒棄對傳統西方曲目的處理方式,并且對民族曲目的創作背景要有所了解,通過與歷史知識的結合,找到樂曲要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或者民族文化特點。不只在速度與技巧上要有一定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通過自己來表達音樂中的情感。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民族情懷,引導學生們對民族樂曲保持端正的態度,提高自己審美的能力與水平。在選擇練習曲目時,教師也要適當的加大民族音樂的比例,與學生共同探索中國曲目的內涵。
(一)編制中國特色的鋼琴教材
學生對于西方曲目過于追崇,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接觸的教材中的文化滲透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在教材上多進行修改,編制一套屬于自己文化的鋼琴教材,從指法練習到曲目練習,或者到考級規定曲目的確定,都要出現中國特色的內容。學生在整個學習生涯中不斷接觸民族曲目,自然會對民族音樂產生依賴,也會更加容易接受民族作品。
(二)提高鋼琴教師的素質
鋼琴教師不但要有深厚的技巧與能力,還要有一顆責任心,主要表現在對學生的負責任,還有對國家文化傳承的責任。鋼琴教師要明確自己的地位,將發揚中國傳統音樂作為自己的責任。鋼琴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平時加強中國音樂的進修,為學生多準備中國曲目進行訓練,使學生的愛國情操能夠在一點一滴中積累起來。在準備鋼琴學生專場演出時,也可以以中國文化為特色,為學生創造一個民族文化濃郁的學習范圍。我國的民族眾多,各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歌曲風格,教師可以從這個特色入手,使同學們在進行練習和演奏時,對祖國不同的文化產生興趣。
(三)多對傳統鋼琴曲目進行宣傳
中國曲目離不開中國優秀的作曲家的精心編寫,因此,國家要將這些曲目進行大力宣傳,通過電視電影等方式,讓學生們了解中國曲目的魅力。教師平時也要多組織學生進行中國鋼琴作曲家作品的賞析,傾聽他們的故事,了解老一輩藝術家對祖國文化的完美闡釋。在影視作品方面我國還需要不斷加強,在國外類似《海上鋼琴師》、《想飛的鋼琴少年》等優秀電影都對鋼琴演奏進行了不同方向的闡述,通過與豐富的劇情相結合,使觀眾能夠喜歡上里面的背景音樂,從而對鋼琴也產生了興趣。因此,我們還需要進行這方面的加強。
大多數人提起鋼琴,首先會聯想到西方貴族穿著晚禮服演奏的場景,而對于竹笛、古箏等民族樂器,多數人會直接想到我國古代的文化場景。因此將兩者相結合,用鋼琴來演奏民族作品,表面上看起來十分不搭配,但是我們在各大晚會中看到郎朗演奏氣勢恢宏的《黃河協奏曲》,李云迪演奏飽含深情的《我的祖國》,卻很容易被美妙的鋼琴演奏所吸引。因此,在鋼琴作品中添加民族元素,也是我國鋼琴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對于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與民族凝聚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并且我國目前處于不斷發展、全球化不斷提高的狀態下,對于鋼琴教學中進行民族樂曲的教育也能夠增強我國音樂文化的傳播,使更多的國家通過鋼琴音樂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
[1]鄭燕琳.民族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音樂時空,2014(22):153.
[2]陳燕杰.高師中國鋼琴作品教學在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中的作用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