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斌 (浙江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310023)
傳統美育的國際化教學
劉亞斌 (浙江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310023)
面對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趨勢,如何提升傳統文學藝術的作用,讓其美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在與其他文化的平等對話中將其特色彰顯出來,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世界文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成為外語類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實現傳統美育的國際化教學,必須立足于文化傳統的基礎性,其文化精神成為核心。國際化教學的目標在于文化實踐,在傳播文化實踐的活動中以身作則,突顯傳統文化的美育特色。
傳統美育;國際化教學;文化精神
傳統美育有助于培養人的審美素養、氣質胸襟和精神旨趣,使人得以全面發展。黨和政府提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全面改進美育教學作出了重要部署,對高校美育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時代背景下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作為民族根基和血脈的傳統文化藝術,作為發揮對外交流窗口作用和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外語類高校,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在積極參與各種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交流時彰顯傳統文化藝術的美育特色,培養學生優秀的精神品質,是外語類高校美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對外語類高校而言,其國際化定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與學校自身性質分不開,亦與當前社會越來越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密切相關。但是,時代的發展趨勢離不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支撐作用,它要求民族文化與藝術的精神回歸,以傳統文化思想去教育人,用古典藝術去熏陶人,讓民族精神去涵養人。面對新時代的要求,扎根于民族文化和傳統藝術,挖掘其深刻內涵,激活其生命力,才能與其他國家的文化藝術展開平等的、有價值的交流和競爭,取得與時代共同的發展。首先,圍繞傳統美育的學習和實踐要求,加強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課程建設。在美學概論課程中增加傳統審美內容,在傳統文學文化課程中強化美育知識的學習,在各門藝術課程中加大傳統藝術技能的訓練。傳統美育需要優化院系資源配置,進行系統化、條理化的科學處理,建設有效的課程體系。其次,傳統美育的課程設置充分合理??紤]到傳統美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其課程設置須有針對性和系統性,既要在傳統文化、古典文學、國學經典、外國文化和文學等相關課程貫穿傳統美育,又要使學生在具備中外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系統的美育學習和實踐活動。最后,美育授課具有國際化視野。在多元文化和藝術的交流與碰撞中培養學生寬容、平等與對話的文化觀念,在對比各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育觀念中保持并發展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美育特色。如在講述自然美時,可以將中西自然美的觀念進行比較;在討論小說女性婚戀悲劇時,可對比馮夢龍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與小仲馬的《茶花女》;等等,這些國際化視野有助于學生體會不同文化文學的美育功能,理解其審美內涵,提升其道德品質。
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和創造出來的產物,其文化精神貫穿在物質生產和知識創造中,作為民族和地區的精神支撐,指導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文化精神成為傳統美育國際化教學的核心。為此,要做到四個方面的統一。其一,語言知識與文化內蘊的統一。外語類高校往往存在著語言的誤區,認為學生只要掌握語言即可,其學習也主要是語言的社會運用,注重聽說讀寫的能力。語言學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語言所蘊含的文化,文化對語言起著支撐和涵養的作用,如漢字與傳統文化相關聯,而印歐語系也是由其文化決定的,兩者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在各種美學概念和關鍵詞的背后,蘊含著各種文化知識,孕育著各種文化精神,如傳統美學范疇“意境”就是典型的傳統文化知識和精神的寫照,而“崇高”范疇則是西方近現代美學和文化精神的體現。其二,物質存在與意識觀念的統一。在美育教學活動中往往只注意傳統文化藝術的觀念和思想的講解灌輸,忽略了其實體性的物質存在,對考古文物與各種藝術品,既缺乏圖片、視頻與錄像的介紹,也沒有實體場地的考察。文化與藝術的物質性重視不夠,導致其文化精神的理解落不到實處,美育課程顯得空洞乏味,學生對其學習與實踐漸生厭倦情緒。只有將視頻圖片、藝術作品、考古文物、實地考察、語言符號和意識觀念等方面結合起來,才能領悟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其三,專業知識和其他知識的統一。傳統文化與藝術并沒有現代的學科分類,不同門類的知識都是貫通的,其“六藝”是為培養儒學仁德服務的。要進行美育的國際化教學,需要將不同門類的知識和實踐在美育的目標下統一起來。如作為武術的太極拳,亦可作為傳統美育的有效手段,既可以欣賞其美感表現,又能在練習中體味到自然與主體的和諧,以及感官、身體與意識之間協調的深層美質。其四,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統一。外語類高校有其語言方面的優勢,不同語言之間的互動可以更好地理解漢語之美,同時賦予其文化一種國際性視野,在反復的對話、比較和分析中,真正捕捉到傳統文化精神,將其從全球化時代中突顯出來,為世界文化的推動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化和藝術實踐是美育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任何教學活動最終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在實踐中檢驗和運用知識,才能徹底地掌握知識。對于美育教學來說,更應該重視社會實踐,因其涉及到人的素質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而人的精神素養的提高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得到證明,只有經受社會考驗,才能成長為具有高尚品質、與時俱進的人才。因此,文化實踐是美育課程國際化教學的目標,其含義在于美育課程國際化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踐,在各種美育實踐活動中提高文化知識,體悟文化精神,并最終將其貫穿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在國際交往中以身作則,彰顯民族文化的道德涵養和精神氣質。
現有的美育活動多數集中于課堂教學,對于課外的實踐活動重視不夠,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來促進傳統美育的實踐化,致使學生無法知行合一,而純粹的知識講解和灌輸,沒有相應的實踐活動,特別是親歷其中,也就無法使人真切地領悟審美實踐及其所體現出來的文化精神。傳統美育的國際化教學要優化資源配置,打造“四級”實踐平臺;第一級是校內實踐平臺,在課程設置上增強實物展示、圖片閱覽、幻燈播放、視頻錄像等方面的內容,積極開發各種興趣小組,創立實驗區和工作坊,培養學生美育實踐的能力。第二級是校際實踐平臺,與各級學校、兄弟院校共同建設各種實驗合作區,充分利用校際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實踐活動;第三級是校外實踐平臺,與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文學藝術協會等文化機構打造美育實踐的社會平臺,舉辦各種座談、講座、參觀、創作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悟傳統文化與藝術,培養其人文精神;第四級是國外實踐平臺,積極與拉美國家、非洲地區以及歐洲等國建立聯系,靈活多樣地創建各種合作交流形式,在文化比較中體認傳統文化藝術的美育優勢,以身作則,體現高素養的文化傳播活動,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總之,傳統美育的國際化教學的目標在于學生既有家園意識,又有國際情懷;既有知識能力,又有精神素養,成為新時代要求下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應用人才。
劉亞斌,單位名稱:浙江外國語學院中文學院,職稱: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