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貝貝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430060)
把握學生心理特征,上好美術鑒賞課
董貝貝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430060)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美術不僅與我們現在的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更與人類的文明和文化起源、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在美術教育中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發展。美術教學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和規律,適當地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和方法,對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引發其學習興趣,為美術鑒賞課堂營造良好的氛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學生;心理特征;美術;鑒賞課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它與我們社會生活有著聯系,與人類的文明和文化起源、發展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感情和信念端正?!?正因如此,教師在美術教育中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發展。在發展心理學中,指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在個體心理發展的各個年齡段所表現出來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2美術教學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和規律,適當地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和方法,對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引發其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等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五年一貫制大專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作為青春初期的學生,正處在從幼稚的兒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過渡的時期,身體的迅速成長,生理趨于成熟,使得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成大人,具有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其實不然,他們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還未達到成熟的指標,還處在人格化的過程中。學生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社會關系的發展并不同步,使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認識上呈現脫節,不能準確的認識和理解美術作品。
例如,在學生二年級時,我選擇了梵高的作品進行欣賞,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不能對藝術作品做出準確的判斷。梵高是后印象派繪畫的代表人物,對繪畫藝術有著自己獨特見解的藝術家。梵高是用心在畫畫,3他認為,藝術創作是表現個人主觀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有明亮的色彩,跳動的筆觸,把對生命的熱愛展現的我們眼前。雖然,他在有生之年大眾并沒有接受他的藝術,但是經過歷史的沉淀,他成為現代藝術的奠定人之一。丹納曾在《藝術哲學》一書中說過,欣賞藝術家的作品,必須與地域,種族和環境相聯系起來,才能夠讀懂一位藝術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內涵和藝術成就,我通過梵高的經歷來解讀他的藝術作品。如他的窮困、不被理解,情感坎坷等等。當講到梵高情感的坎坷時,學生笑起來了,說可以換一個女朋友嘛,怎么可以這樣的死心眼。講到身體被疾病折磨的痛楚時,說那為什么還要割耳自殘。當講到他必須得受弟弟接濟才能生活時,說為什么不找個工作賺錢養活自己,之前不是工作嘛,為什么要辭職。當講到他一生只賣出一張作品時,說為什么還要執著當藝術家,為什么不轉行。當講到不能被眾人被理解時,說他本來就是一個瘋子等等。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她們不是在聽一位藝術家不凡的經歷,而是從內容上根本就不能理解。而這種教學經歷在五年一貫制的教學中是經常遇到的。
據羅恩菲德的理論,學習者的藝術發展受到心理發展的限制,呈現階段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反思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行為,發現這是和學生成長的心理發育是緊密相連的,在學生人格化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具有異時性和較大的不平衡性。美術作品雖然具有客觀的藝術價值,但是美術鑒賞是一個依賴于欣賞者個體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如果忽視群體的心理發育水平和生活經驗,僅僅是從美術作品本身去介紹,就難以收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主導教學活動,基本上老師是主體,學生學習較被動。美術鑒賞課在實施過程中需要互動,那么就很容易受到學生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三種較為常見的干擾教學的學生心理狀態:
1.逆反心理。學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種青春期心理發育的常見特點,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的:“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過渡的時期,這種過渡往往總是分裂、不調和的……一個人已經不滿足于自然的意識和樸素的感覺?!备咧猩睦戆l展的動蕩性表現在知、情、意、行等各個方面。學生經過十多年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下,已經習慣了被動的學習。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在心理的成長與這種模式正好相悖,但是迫于升學的壓力,學生在家庭以及社會的壓力之下不得不接受這種標準單向式教育模式。美術鑒賞作為互動教學,就成為學生宣泄的場所。我們仍以梵高作品鑒賞課為例,對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們可以多渠道獲取信息,所以對梵高不可能一無所知,正是由于這種逆反心態就出現了在美術鑒賞課堂上的各種問題。
2.對鑒賞課程的不重視。對于大專的學生來說,技能的實用性占據了主導作用,實用才是硬道理。對于美術鑒賞這樣的課程沒有實用性,產生了可學,可不學的心理。其次,對于五年一貫的學生來說,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形成了課堂上比較松散的情況。
3.教學要求與學生心理的不協調。美術鑒賞是觀者和美術作品產生共鳴的一種活動,與鑒賞者的學識、修養和閱歷有關。在美術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當馬蹄斯的作品出現在大眾視野時迎來了嘲笑,說那是野獸的色彩;杜桑將小便池搬進美術館,并與安格爾古典主義油畫《泉》同名,杜桑的作品極具現代風格,給當時的主流藝術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其實,藝術作品并沒有一個精確的標準,而是隨著時間歷史的推移所產生的藝術價值,給人們以新的啟示。面對我們還正處在青春期的少年,很容易被快餐文化所干擾。憑借學生自身的能力來鑒賞藝術作品,是不能準確的判斷出作品的真正價值。對美術教師而言,備一節美術課需要查閱全方位的資料,才能真正理解藝術作品的價值和藝術內涵。讓學生們在沒有大量知識背景的情況下,來鑒賞作品是具有一定的難度。
學生青春期的發展,他們的行為是必然的,任何方法與方式的改進都不可回避青春期發展規律的事實。叛逆期的成長也是學生自我意識的一種表達,他們希望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成長規律上的變化,不能用簡單的方式來要求他們。因此,在美術鑒賞課上,應該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通過各種途徑來滿足他們在成長道路上的好勝心和自尊心,將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多樣化,來滿足學生們的課堂需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形式。
1.尊重學生獨立個體性,激發她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這也是他們所學專業的需求,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是引導幼兒,開啟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那么,這也就要求老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學上讓學生們具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對同樣的作品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例如,欣賞畢加索《格爾尼卡》時,畫面采用的是抽象表現形式,作品不是對客觀再現,而是主觀意愿符號性的表達。如果直接給學生講解藝術作品,學生可能難以接受。那么,我們從作品相關的歷史背景著手,《格爾尼卡》是反映二戰時期的作品,我們可以由展示二戰時期戰亂的圖片入手,讓學生感受二戰給人民所帶來的各種痛苦情緒。再拿出作品《格爾尼卡》,就很容易讓學生理解美術作品抽象符號的內涵。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每個同學都可以各抒己見,擁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尊重學生們獨特的精神空間和內心感受。
2.直接切入誘發學生逆反心理的話題。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首先要想到學生會做出逆反心理的作品或者藝術家有所準備,不能總是以回避的方式來進行處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們的學生在賞析美術作品時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在講述古希臘雕塑時多以裸體形式表現,我們可以將“海洋文明”的起源加以講解,學生們就會輕松的理解作品并感受雕塑的美,從而使美術鑒賞課得以順利進行。
3.采取“輕松”的教學方法。美術鑒賞課是非技能課,采取多種方式來進行教學。通過實踐和欣賞結合的形式,培養學生感受繪畫,并不是技法的簡單模仿,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重點是感受,使學生能夠在繪畫的實踐中感受到藝術的美。再如,現代藝術的抽象主義,學生很難懂它到底是什么,想表現什么的內涵。我們可以借助圖片資料或者是畫家自述的影像資料來輔助教學。
4.靈活的教學方式。打破常規的老師是主體的教學形式,可采用老師布置課堂任務,學生分組課下準備來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們自己來進行教學,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老師進行總結,再組織學生小組間進行討論,提出異同點,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逐漸形成自我發現,自我探討的能力,使學生們參與到教學中來成為課堂的主體。
5.靈活運用教材。在五年一貫的教學中,書上所列舉的內容比較廣泛,既有各種門類的繪畫,也有民間的傳統工藝等等。如果我們直接按教材內容來講,形式上比較枯燥,學生在理解上有存在一定的難度,不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可打破常規的按時間,畫種分類的教授方式,可采用比較中西繪畫,或者比較同時期主題繪畫的形式等等。讓學生通過討論學習,采用局部或整體臨摹的繪畫方式,感受藝術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看法和見解,學生們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逐漸消除學生們懶散的狀態。
總而言之,開展有效的美術鑒賞教學活動,除了課堂教學方法之外,還要研究學生的心理發展和現實教育狀態。對此進行仔細地分析,就可以化為促進教學有效進行的推動力。心理發展是每個學生的必經之路,老師們要根據學生們心理發展的特點,學習并有效地運用心理教育原理,點亮學生們美麗的心靈天空。
注釋:
1.《名人名言》.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32.
2.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18.
3.歐文.斯通《梵高傳》.中國人事出版社,1995:54.
[1]張宏如,曹雨平當代大學生心理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2]陳永明.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有智,歐陽倫.心理學基礎[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4]陶國富大學生心理學[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
[5]賀新宇,萬彩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
[6]伍新春主編.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