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黑河學院 164300)
黑龍江流域鄂倫春族樺樹皮工藝文化傳承調查研究
劉 洋 (黑河學院 164300)
樺樹皮工藝體現了北方狩獵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黑龍江流域鄂倫春民族傳統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轉變,工藝技術傳承衰微,尤其在樺樹皮制品手工制作方法上,手工藝傳承人群體性缺失。本文從鄂倫春傳統樺樹皮文化的形成入手,進行挖掘其藝術價值,進而梳理樺樹皮工藝在黑龍江流域傳承情況。
黑龍江流域;鄂倫春;樺樹皮;傳承;調查
本論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年度規劃項目“黑龍江省鄂倫春族樺樹皮藝術保護與傳承研究”研究成果,批準號:15YSE09
黑龍江流域(含支流),以及與之文化相關聯的地區,大致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北部東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以及黑龍江北,烏蘇里江.琿春東部南部沿海地區。在研究范疇上,以今之黑龍江省轄境為范圍。黑龍江流域歷史上曾經建立過北魏、遼、金、元、清五大帝國王朝和若干王國政權。這些古代王朝與政權沿黑龍江流域孕育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與文明,對于中國近代民族社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影響了北方民族地域分布。
黑龍江流域成為近代滿族人、那乃人(赫哲)、奧羅奇人、尼夫赫人(吉里亞克人)、鄂倫春人、鄂溫克人、恰喀拉人(烏德赫人)等,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來源。其孕育了民族文化與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沿江文化與民族藝術。樺樹皮制作工藝技術最早來自于北方狩獵少數民族,依托白樺林自然資源,逐漸形成民族技藝文化特色傳承至今,這種技藝主要流傳在黑龍江流域鄂倫春等民族聚居區。黑龍江流域大小興安嶺廣大地區生長著廣袤的白樺林,白樺林成為了黑龍江流域乃至俄羅斯遠東地區常見的藝術創作意象,反映在中俄油畫、版畫創作作品中。白樺樹作為鄂倫春民族文化藝術的圖騰,常見于鄂倫春人生活中的各個場景。樺樹皮手工藝制作自古代民族遺存下來,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慢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樺皮文化”。樺皮文化依托在黑龍江流域鄂倫春民族“狩獵文化”、“森林文化”視域下。表現為日常器物用品、裝飾用品、樺樹皮畫、樺樹皮船只等。除此以外,黑龍江流域鄂溫克族、赫哲族、達斡爾族服飾設計用品常見也取材于樺皮制作,如用樺樹皮制作的帽子、鞋子等十分廣泛。蘊含著鄂倫春民族生活美學內涵的樺樹皮制品,不僅具有突出的實用功能,依然在裝飾圖案上別具一格,展現取自自然的裝飾紋理,各式各樣的花草紋、動物紋都格外錦上添花。
黑龍江流域孕育了早期燦爛的古代民族文明,這些古代民族包含東胡、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等,均屬北方游獵、游牧民族系列,在古代民族發展歷程中,經歷了舊石器時期、新石器石器、尤其以細石器時代而著名,這其中也經歷了古代陶器時代,而鄂倫春民族發展歷程里卻跨越了制陶歷史時期。鄂倫春民族發揮集體智慧,在大興安嶺等地區的山間過著游獵生活,就因地制宜,取材具有豐富資源的樺樹皮原生態材質,發揮民族藝術創造力,經過實踐,制作了大量實用又富有藝術美感的樺樹皮制品,樺樹皮器皿的產生與沿用,也間接導致了在民族生活和生產中的陶器和瓷器制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從而形成了獨居特色樺樹皮文化。
樺皮畫的出現也不是歷史的偶然,是伴隨著鄂倫春人審美意識的覺醒與發生而產生的。樺皮畫在黑龍江流域造型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喚醒了民族文化集體審美意識。它體現著鄂倫春民族對東北黑山白水、廣袤森林的無限熱愛。可以想象,鄂倫春人在樺樹皮上,雕刻出薩滿的情懷、對天地、自然、包括人本身的敬畏。他們用圖案描繪鄂倫春人的游獵史、民族史,用精湛的手工藝制作和精良的裝飾雕刻手法表達了黑龍江流域鄂倫春人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和原始樸素的藝術追求,這些共同豐富了民族造型藝術的寶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樺樹皮文化孕育了藝術的生發,可以說,樺樹皮工藝制品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鄂倫春民族的標志性文化表征。古籍記載:“鄂倫春地宜樺”。樺樹林大范圍存在黑龍江流域鄂倫春聚集地區,大小興安嶺孕育了豐富的樺樹皮天然自然資源,鄂倫春人結合生活經驗與藝術創作經驗,傳承器物文化,豐富了民族文化的內涵。
近年來,黑龍江地區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與工作,做了大量的調查性、實踐性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黑河市鄂倫春族樺樹皮鑲嵌畫、鄂倫春族樺樹皮船制作技藝、鄂倫春族狩獵文化、哈爾濱市樺樹皮畫、大興安嶺地區鄂倫春族薩滿舞、鄂倫春族呂日格仁舞、樺樹皮制作技藝等均被列入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黑龍江流域鄂倫春族樺樹皮工藝保護與傳承當前也具有迫切性與必要性。
黑龍江流域(省內)鄂倫春族樺樹皮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進步,樺樹皮工藝制品慢慢迎合市場的需求和少數民族發展需求,逐漸又傳統的生活必需品轉變為具有裝飾陳列意味的工藝藝術品,在黑河地區新生鄉的鄂倫春民族聚集地,我們見到了樺樹皮制品傳承人,在樺樹皮工藝制法上,依舊保留手工藝制法,尤其在樺皮畫藝術品的制作上在繼承傳統技法基礎上,在原有白樺樹紋理基礎上,采用現代繪畫手法加以修飾,完善畫面布局,繼承中有創新,發展中有創意。據調查研究,目前,鄂倫春民族樺樹皮器具的制作工藝因區域性、范圍性的限制,繼承與學習群體主要還局限于鄂倫春民族人,導致技藝傳承走向衰微。另外鄂倫春民族是黑龍江流域古代民族發展而來,在鄂倫春民族聚集地的大興安嶺等巖畫遺存中我們管窺早期人類生活與發展的軌跡,而樺樹皮工藝藝術是黑龍江流域歷史文化重要遺產,同時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技藝的流傳與繼承本身就承載了對早期人類文化審美意識的發展歷程。在黑龍江流域的現今沿岸地帶,支流所經區域、俄羅斯阿穆爾河沿岸鄂倫春民族區域調查取證,鄂倫春族樺樹皮制作工藝制作者已經寥寥無幾,在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上面臨巨大挑戰,文化圖騰式的圖案內容、瀕臨消失的藝術創作形式和為數不多的民間藝人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發展,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處境堪憂。
鄂倫春族樺樹皮工藝,再現了鄂倫春民族崇尚自然、熱愛生活,是其鍥而不舍追求自然美、藝術美、造型美、器物美的真摯表現,從中我們也可以觀照到黑龍江流域古代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線索,亦可以管窺鄂倫春人獨特的審美情趣與生活形態。
[1]趙復興.鄂倫春族游獵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5.
[2]馮君實.鄂倫春族探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1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