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亭 (四川音樂學院 610000)
見學中國之走進羌族舞蹈
李妮亭 (四川音樂學院 610000)
“見學中國”——“踐行見學、感受人文、認知中國”是當下新興提出的本土文化及教育環境相結合的教育實踐理念。“見學中國”的提出,適應了當前日益蓬勃發展的素質教育、自然教育、研學旅游、的大趨勢,具有融合、跨界與聯動發展的特點。我們不斷會發現傳統的應試教育、功利化教育已不符合當下的教育發展。大家都共同意識到了一點,我們的教育與自然太遠了,與土地太遠了,教育帶來的只是所謂的知識,而不是每個人的“成長”。也正是這樣,自然教育,國學教育、體驗式教育,成長教育,生命教育等,這些詞越來越被大家所提及并認同。中國的教育越來越需要跳出體制,跳出學校,走向一種社會化的教育。
羌族歌舞藝術是羌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的沉淀,羌族舞蹈的發展更是伴隨著羌族人民遷徙、文化發展的傳承遺產。羌族歌舞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是羌族文化的寶貴資源之一。羌族舞蹈的風格古樸典雅中又浸沒著粗狂與優美,無處不展現著羌族人民的熱情與奔放。有學者曾評價,欣賞羌族舞蹈就能最切實的感受到羌族人民的文化本源與藝術生命力。通過研究羌族舞蹈的教育、傳承發展模式,以及其藝術文化本源與文化自信,就是將羌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作為羌族古文化保護的重點。“見學中國”這樣一種社會化教育模式的探索,傳統文化與自然生態是“見學”的核心對象內容,促進萬千學子的成長是“見學”的根本目標。見學中國之走進羌族舞蹈,無疑是一個特別宏大的社會工程,其中包含了找到更為聚焦,更有操作性,自上而下緊密對接國家教育系統倡導的研學模式,加強標準設計與課程研發,聯合企業與學校,從基地入手,從文化體驗入手,再逐步向上。
讓羌族舞蹈發展成為高校教學中的更加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之花,就需要在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中尋求更多創新突破,既符合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又能深入當下莘莘學子的探索學習。以見學中國的理念核心出發,讓羌族舞蹈從民族文化中持續深挖藝術自由特性,提升羌族舞蹈的藝術內涵。同時亦能開拓更多的受眾領域,讓羌族舞蹈實現真正的走向大眾。
1.羌族舞蹈見學基地——保持羌族舞蹈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聯系
民族舞蹈源自民間,其發生與民間生活,更高于民間生活,處處透露出民族的文化根源。因此我們見學羌族舞蹈的過程中,無論如何都不能剝離對于文化“母體”的體驗。因此在羌族舞蹈文化的體驗研學中深度滲透并保有羌族傳統文化的了解,不斷的回歸到羌族傳統生活元素中尋找文化根源與創意是至關重要的。羌族舞蹈是群體性的舞蹈,其特色在于表達群體的力量感,那種群體爆發的情感正是它打動觀眾的根源。因此,深入羌族文化去尋根,深刻挖掘舞蹈背后的民族性格內涵,而不是將其簡易化與符號化,是促進羌族舞蹈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在羌族地區,尤其是羌族舞蹈的發源地,打造羌族文化、舞蹈文化的見學基地,建立民族文化、舞蹈文化的體驗基地,是注重民族文化以及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見學渠道。自然村落的羌族民風民俗、自然風光、民族特色,伴隨著文化休旅、文化研學為一體的現代羌族文化基地將勢在必行。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民俗風情體驗區,打造羌族文化及舞蹈文化研學基地,使得更多各年齡層的學子親身體驗純樸的羌族生活習俗。發揚羌族舞蹈的個性就在于如何解決回歸貼近民族特色,我們更應該堅定的相信,立足羌族文化的血脈根源,發揚傳播羌族舞蹈、弘揚羌族的文化精神,將更推動人們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知與重視,并感受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美好。
2.羌族舞蹈見學創作——結合社會實踐是作品創新的基礎
羌族舞蹈的創作與見學相結合,就是對于作品成果最好的審驗。力求舞蹈作品的創新,就是前期通過深入文化,富有體驗,有所感,有所悟,從而開始創作。同時,再在教育中來通過反復的實踐去檢驗作品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文化和藝術的雙重造詣。尤其是推動大量的新興作品進入到高校的興趣見學中,讓創作的作品擁有更多可教學可研討的機會,通過高校學生們不斷的解讀,通過師生的學習與表達,這就是對于作品最基本的實踐,而作品的優點與不足就在這反復的見學中體現出來。同時,高校特有的大量創作演出的機會、文化盛事的組織、大大小小的比賽,更給予了創新與創作許多機會,牢牢抓住這些競賽與演出的機會,將是推動羌族舞蹈再創造的發展條件。而那些多維度的創作舞曲,更通過這些機會與實踐進行了檢驗,在檢驗中成長,在成長中傳承不敗。
當下,羌族的民間舞蹈已經發展出了一定的基礎,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文化大融合的發展。面對羌族舞蹈復興與傳承問題,弘揚羌族的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是復興羌族歌舞文化藝術的根源。
1.以舞蹈服飾為切入點的復興發展
羌族舞蹈的服裝特色,其中最核心的正是羌繡——羌族民族藝術遺產之一,其承載著羌族人民樸實且不斷創造美的民族精神。以羌族美麗獨特的服飾文化作為舞蹈文化的又一切入點,引入文化創意的二次創造,將羌族舞蹈服飾改良為更具有當下時代特色,促進傳統民族文化的文創發展。同時,多樣化的舞蹈服飾非常適合開展青年群體的對少數民族文化活動的見學實踐活動體驗,自主認識從而達到更好地了解與學習羌族服飾文化,促進新一代年輕人對于民族的愛與情感。
2.以傳播為視角,提升羌舞文化自信
我們所說的傳承的“傳”就是要傳播,即是把我們精華的民族舞蹈推廣給更多的受眾,甚至將民族的舞蹈推廣到全世界。而對于舞蹈見學而言,除了傳統的專業民族舞蹈的學習,如何將民族舞蹈回歸民族自發的傳播是重要的根基。以藏族舞蹈的發展模式為例,藏族區域一直致力于積極創新校園舞蹈,從而延展了藏族舞蹈與校園文化的結合甚至再生。因此,羌族舞蹈的傳播發展需要立足于不斷創新的傳播方式,不僅應鼓勵民族區域開發更多的羌舞娛樂體驗,更需要借助目前的互聯網、新媒體,不斷擴大羌舞的影響力,同時提升羌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將更加接納并認可羌族舞蹈的傳承發展,與追求更高審美需求的復興再生。
傳統民族舞蹈藝術不應該是孤獨的,它應該反映著社會文化與環境的發展。見學中國之走進羌族舞蹈,正是立足羌族舞蹈的文化根本,用文化創新、文化結合實踐的方式,實現羌族舞蹈的不斷可持續成長。保持羌族舞蹈的發展與羌族文化的緊密聯系,珍惜羌族的文化藝術的源泉,推動見學羌族文化,只有這樣,羌族舞蹈才會擁有了堅實的后基,羌族舞蹈在傳承上才會有真正的能量疊加。
李妮亭,1991年6月出生,女,漢族,重慶人,四川音樂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