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丹 (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530000)
廣西賀州市鐘山瑤“羊角長鼓舞”的保護與發展初探
馬 丹 (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530000)
本文以廣西賀州市鐘山縣兩安鄉平地瑤“盤王節” 中的“羊角長鼓舞”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與非遺保護現狀,并對羊角長鼓舞的未來發展等進行展望。
保護現狀;合力發展
“羊角長鼓舞”是廣西賀州鐘山縣兩安鄉瑤族人民為紀念祖先盤王儀式中表演的民間舞蹈,并受當地的生活環境影響而具有當地[一句話里最好不要出現兩次同樣的詞匯??梢該Q同義詞]特色。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飛速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瑤民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風俗文化遭到多元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雙重挑戰和猛力沖擊,這一民俗文化知正逐漸淡出民眾視野。盡管在當地政府與藝人們的合力下,“羊角長鼓舞”在哪一年列入“國家級/區級[要說明是哪一級別的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羊角長鼓舞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為此,筆者通過田野調查,初探其傳承、保護與發展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解決方案以供參考。
歷史上,廣西賀州鐘山縣兩安鄉這一支盤瑤是從千家垌逃出后,幾經輾轉最后來在兩安這里定居的,祭祀的祖先盤王時,依然保持著瑤家祖先崇拜的習俗和遺風——跳長鼓舞,并結合當地的生存環境因素形成了“羊角長鼓舞”。當地一直有老山羊撞死盤王的傳說,并且當時的瑤民們在人煙稀少的原始森林生活,野獸較多,特別是野山羊,多數莊家被毀,在這樣的生存環境的影響,就形成了當地瑤民們的獨特的文化象征——跳“羊角長鼓舞”祭祀盤王。
經過年百年來的演變與傳承,在廣西賀州鐘山地區仍流傳“羊角長鼓舞”這一原始祭祀舞蹈,除卻因為祭祀祖先的需要,更多的是通過舞蹈來表現盤王及其子孫為開辟瑤鄉的勤勞、勇敢的付出,告誡后輩得來不易。
如今,“羊角長鼓舞”已是集歌、舞于一體的民間舞蹈,這一民間舞蹈不僅是當地瑤民自身獨特的文化內容和象征, 更是鐘山瑤民們的歷史發展、民族情感、精神風貌與人生價值觀的再現與歌頌。在生活生產中有重大事件發生時,比如在建房、祝壽、結婚生子、慶賀豐收以及祭祀時都要表演這一民間舞蹈。成為慶祝的手段之一,而且已成為每逢過大年、盤王節、耍歌堂等傳統節日中必不可少的舞蹈。
經過代代相傳的耳濡目染,“羊角長鼓舞”早已成為一種民俗習慣,扎根在鐘山瑤民心中,具有極高的民俗文化研究價值,值得保護與發展。
語境這一概念最早由波蘭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來的。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都是語境因素。他區分出兩類語境,一是“情景語境”,一是“文化語境”;也可以說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胺沁z”語境是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立法的文化環境下對于非物質文化發展提供的保護。2010年,瑤族羊角長鼓舞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再加上原本在湖南永州江華以及桂東北恭城、鐘山一帶盛行的羊角長鼓舞只能在鐘山兩安瑤族鄉以及與之交界的恭城瑤族自治縣三江鄉找到歷史傳承跡象這一實際背景下,急需加強保護力度、擴大影響力。
如今對“羊角長鼓舞”的研究,多側重于其起源、特點、內容和特征等。但是年代久遠,加上語言的障礙,愿意學習“羊角長鼓舞”的人越來越少,使該舞蹈的傳承和推廣受到了阻礙。
在“羊角長鼓舞”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當地政府即賀州市政府已經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保護“羊角長鼓舞”在內的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大力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與傳播活動,開啟“非遺進高?!眰鞒心J?、參加2016年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活動,但效果不佳,影響力不夠,無法形成長期發展。但是,舞蹈的活態性和動態化決定了對于其全面的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離去,現在的年輕一輩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力比較大,對于本土文化就不是那么感興趣,也不愿意學習,如何使這種傳統的文化能夠緊隨時代的發展,吸引年輕的人主動接受,依靠本民族自身的群眾主動傳承和年輕學者的研究輔助,這才是保護的意義,前提是有了傳承才會有發展,這是“羊角長鼓舞”目前保護現狀削弱的地方,挖掘、整理、保護和發展兩安瑤族傳統民間民俗文化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一代代的傳下去,必須要有堅實的法律和政策作為保障。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中國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對于“羊角長鼓舞”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立法保護,對于其發展是堅實的法律依據,各相關政府部門要積極參與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斷完善法律制度與執行力。
首先在政府宣傳部門最關鍵的是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并且要調動各方面力量對其進行全面的記錄、保護、深度挖掘,讓群眾參與到民族文化的保護中主動傳承,才是做到正真意義上的保護。比如一些村落自發組織的表演團隊仍在堅持,鄉鎮宣傳部應該給予大力支持,立足當地特色文化,調動各村民眾的力量保護其本民族文化,主動承擔傳承責任。其次采取切實的措施保護與培養文化傳承人。培養文化傳承人,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關鍵因素。兩安瑤族鄉羊角舞代代相傳,但是到了現在,出現了普遍民族舞蹈傳承的問題就是青黃不接,老藝人的逝去與年輕人的不愿學,這個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想要打破后繼無人的局面,就需要采取措施保護傳承人和培養傳承人,才是這一文化得以傳承關鍵所在。
政府與傳承人合力發展,可以成立對口的精神文化合作機構,從基層抓起,結合時代發展要求,融入新的理念在“羊角長鼓舞“文化中,夸大其藝術性與娛樂性,使其不再是單一的祭祀活動,可以發展成為本民族的體育活動之一,既可以傳承又能夠強身健體,提高其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羊角長鼓舞”是當地民族存在標志之一,不僅具有民族特點,體現著民族生活,而且還有與當地民族生存、發展相伴隨的意義,基于此意,對于“羊角長鼓舞”的保護和發展至關重要,政府和傳承人要合力發展,充分發揮民族獨特的文化優勢,盡最大可能的調動當地民族群眾的參與,使得“羊角長鼓舞”這一民俗文化更具魅力與影響力。
指導老師:覃海
[1]劉小春,丁戰,蘇斌主編.桂東瑤舞探秘[G].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2]劉濤.瑤族長鼓舞的文化背景及審美特征[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1).
[3]胡玲梅.瑤族“長鼓舞”的傳承與發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8).
[4]紀蘭慰.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5]劉保元.瑤族文化概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
馬丹,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專業: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