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頌 (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 510000)
新時代下歌曲創作的思考
劉 頌 (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 510000)
改革開放后,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精神文化審美的提高,再加上各種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我國的歌曲創作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涌現了大批優秀的音樂歌曲。同時有些音樂歌曲由于其自身創作原因,使得人們對它評價褒貶不一。因此,本文就新時代下歌曲創作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展開了深刻的論述,以供廣大作曲家參考。
新時代;歌曲創作;問題;音樂修養;民生;正能量;創新
歌曲創作是一項高難度的藝術表現活動,但它并不能脫離時代背景而獨立存在。歌曲創作深受時代背景的影響,同時它作為一項藝術活動,必然要有助于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所以,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新時期,我國的歌曲創作,必須從社會實際發展特點出發,積極融入時代發展特色,引領時代精神,彰顯時代主題。
歌曲創作是一種獨立的藝術表現活動,它與其它的藝術活動一樣,需要深厚的藝術修養作支撐。即便在新時代,作曲家要想創作出優秀的歌曲,也必須不斷累積豐富的音樂知識,努力增強自己的音樂修養以及其它藝術修養。一個音樂修養和藝術修養不深厚的作曲家,即使能即興創作出不錯的歌曲,但必然不能長遠的發展。因此作曲家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努力學習專業的樂理知識與創作技法,增強自己的音樂修養。同時作曲家還要廣泛涉獵其它學科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底蘊,為歌曲創作做好知識鋪墊。只有這樣,有了深厚的創作底蘊,才能逐步創作出優秀的音樂作品。
音樂歌曲在激發人民的團結意識,增強群眾的愛國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炮飛紛飛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國泰民安的今天,優秀的音樂作品總是能激發出人們心底的的美好愿望,給人以積極的勇氣和進取的力量。相較于繪畫、雕塑等其它的藝術活動,音樂歌曲更貼近于普通的大眾生活,也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新時代的作曲家不應該只一味地從自我感悟,以自我為中心,進行音樂創作,而應該充分利用音樂歌曲的這種特性,將音樂歌曲創作與民生話題聯系起來,在音樂創作內容中適當的反映普通人民大眾的生活和平常人的真情實感,賦予音樂歌曲以團結向上的民族精神與積極奮發的時代精神。新時代下作曲家應該不斷通過描繪人民大眾的生活情景,滿足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實現音樂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縱觀我國歷代有名的音樂名作,很多都與普通人民大眾的生活情感密切相關,所以它們才能長久地被人民群眾傳承下來。比如著名作曲家徐沛東老師創作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我屬于你》、《愛我中華》、《大地飛歌》、《辣妹子》等,大都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愛民情感,非常貼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才愛到大眾的廣泛喜愛。再比如施光南老師創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以主副歌形式,展現了我國廣大農村的風貌,謳歌了改革開放后,祖國大地煥然一新、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美好社會景象,一直到現在,還被許多音樂愛好者傳唱。
雖然現階段,我國的歌曲創作事業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原創歌曲的急劇減少,也成為許多音樂界人士共同關注和擔憂的問題。歌典創作與其它藝術活動一樣,需要不斷的創新,只有通過創新才能發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他人歌曲的模仿與翻唱上。這也是為什么現今許多電視節目,選秀比賽不斷,卻鮮有選手能夠長久走紅的原因。因為這些選手大多翻唱別人的歌曲,缺少自己的原創作品,觀眾已經對那些翻唱作品產生了審美疲勞,不可能對其持久關注。要想確保新時代我國歌曲創作事業的持續發展,我國廣大作曲家必須努力地革新歌曲創作理念,不斷創作出大量的優秀原創作品。一方面,廣大作曲家要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因為人民群眾長期生活在社會基層,經歷了形形色色色的社會事件和社會生活,他們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他們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創作話題。廣大作曲家要真正深入到人民群眾中,觀察人民群眾的生活,同人民群眾進行深刻的交流,在溝通交流中積累創作素材,尋找創作靈感。另一方面,作曲家還要積極吸納古今中外優秀作曲家的創作優點和創作經驗,博采創長,并將其進一步創新發展,創作出具有個人風格特色的歌曲。比如金湘老師在1981年創作的《子夜四時歌》,就是從我國傳統《樂府詩選》之《晉宋齊辭》篇中得到的創作靈感與創作素材,并融入了強烈的中國古曲氣息與民族音樂神韻,開啟了金湘老師本人具有中國古典樂曲風格的歌曲創作歷程。
改革開放后的新時代,是一個思想開放、個性張揚的時代,同時由于電視機的出現和普及以及音樂歌廳的出現,全國的歌曲創作事業十分繁榮,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較之前有很大提高。但是很多作曲家過分注重抒發自我內心情感,忘記了文藝作品應用的時代責任感,有的歌曲甚至文化與道德感雙重缺失,從而飽受人民群眾非議。比如有的歌曲,片面宣揚消極觀念,突出享樂主義,不尊重女性;有的歌曲穿著標新立異的外衣,“嘩眾取寵”、“語不驚人死不休”;而最應該受到怦擊的就是一些低俗網絡歌曲,因為制作門檻較低,很容易魚龍混亂,在互網上肆意傳播,嚴重腐蝕了青少年的健康思想,有的甚至嚴重背離社會公德,公然挑唆青少年進行違法犯罪,被國家文化部門統一要求下架。因此,新時期的作曲家應該堅守基本的道德底線,要有基本的道德感,積極發揚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宣傳社會主義的道德價值觀。在創作歌曲時,作曲家一定要尊重人民群眾的聲音,以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大力融入一些積極因素,努力借助歌曲傳播社會正能量,從而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健康順利發展。比如由劉詩召老師創作的《愛的奉獻》這首歌曲,雖然歌詞通俗易懂,但整首歌的主旋律舒緩溫暖,洋溢著濃濃的人間真情,其倡導的歌曲主題“奉獻愛心”也較為積極向上,所以當年在春晚上播放后,被許多人喜愛并不斷翻唱。再比如,我國的經典曲目《梁祝》,雖經歷代傳承,但仍受廣大人民的喜愛,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其旋律優美,更因為《梁祝》宣傳的忠貞不渝的愛情觀,符合中國人民大眾的基本道德觀念,所以才會不斷受到人們的吟唱。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都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因此,廣大作曲家也應該從時代發展特點出發,將歌曲創作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彰顯時代主題。并堅守基本的社會道德觀念,積極傳播正能量,通過歌曲創作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與文化繁榮。
[1]段建淑.淺談新時期歌曲創作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大眾文藝,2015,(19):148.
[2]王恩勤.創作思路多元化——讀《新時期藝術歌曲集錦》[J].人民音樂,2016,(10):94-95.
[3]王建新.新時期下主旋律歌曲創作的新思考[J].大眾文藝,2012,(1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