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瑩 (私立華聯學院 510663)
淺談歌劇《黑桃皇后》中麗莎人物角色的分析與演繹
周 瑩 (私立華聯學院 510663)
《黑桃皇后( Пиковая дама)》是俄國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歌劇中最富戲劇性,在國內外上演最多的一部三幕七場歌劇。其改編自俄國詩人普希金的同名小說,由其弟弟莫杰斯特?柴科夫斯基創作腳本,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譜曲。莫杰斯特?柴科夫斯基本來想用格爾曼和麗莎二人的和解來結束這部作品,但是柴可夫斯基不同意這樣做。他認為,天真純情的麗莎不可能回到并不愛她的男人身邊,想通過死亡來謳歌純潔的少女形象,并安排格爾曼因受到良心的譴責而自殺,以此表現人性的回歸。柴可夫斯基兄弟兩人配合默契,僅用了44天就完成了這部歌劇的創作,全劇音樂感人至深,爐火純青,堪稱柴氏歌劇的登峰造極之作。
青年軍官格爾曼出身貧寒卻喜歡賭博,他還愛上了上流社會的麗莎小姐,但由于他們的階級地位不同,他無法娶貴族小姐為妻。格爾曼得知麗莎的祖母老伯爵夫人是賭場高手,有三張逢賭必勝的王牌,他妄想以賭博發財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成為富人并娶得心上人。財迷心竅的格爾曼千方百計、費經心機跑去威脅伯爵夫人,伯爵夫人卻受到驚嚇而致死。后來,伯爵夫人的幽靈出現向格爾曼道出了三張紙牌的秘密是3、7和A,條件是格爾曼必須要娶麗莎為妻。結果喪失理智的他拒絕了麗莎愛的挽留,瘋狂的奔向賭場。麗莎深感愛情的破滅而傷心投河自殺,格爾曼也在最后一場賭局中全部輸光,在絕望和悔恨中拔劍自盡。
《黑桃皇后》的劇情雖然帶有一種玄秘與超現實主義的色彩,但欣賞過后縈繞在人們心中的卻是一縷淡淡的憂傷惆悵之情和無限的詩情畫意。柴科夫斯基這種俄羅斯民族特有的感情表達方式與意大利歌劇中那種強烈的感情宣泄完全不同,表達了俄羅斯文化的深厚底蘊。
歌劇中的女主角麗莎是18世紀末俄國貴族小姐,她高貴、美麗、善良、純真,癡情,十分渴望自由的愛情,對愛情無比忠貞。麗莎是伯爵的女兒,生活在一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家庭里。她原本有一位門當戶對的未婚夫葉列茨基,卻被突然出現的男主人公格爾曼所打動。麗莎渴望自由的愛情,并不在乎格爾曼身份的卑微與貧窮,漸漸地與他相愛。在第一幕中,麗莎和波莉娜一起凄涼地唱著《已近黃昏》,二重唱的旋律給人帶來了輕柔的哀愁,它完美地描繪出麗莎的心境。柴科夫斯基通過細膩的音樂把麗莎的純潔、善良描繪得淋漓盡致,而哀怨舒緩的旋律又表現出麗莎對未來不可預知的命運的擔心。在第二幕中,麗莎親眼目睹格爾曼害死了疼愛她的祖母,悲傷欲絕,明白了這個男人追求的并不她,而是傳說中那三張可以致富的紙牌的秘密。在第三幕中,癡情的麗莎在河岸邊等待格爾曼前來,麗莎想用愛情的力量叫醒、挽回沉迷于賭博的格爾曼,她相信愛情能夠改變一切,堅信自己還能得到幸福。由此可見,麗莎對愛情無比忠貞是十分可貴。但是格爾曼已經失去了自我控制,完全無法自拔。在愛情與金錢之間,格爾曼卻選擇了金錢,麗莎從“等待”到“痛苦”到“希望”到“絕望”,最后用自盡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歌劇《黑桃皇后》中麗莎屬于女高音。演繹麗莎這個角色時,需要表現出她的單純和天真,以及對愛情的追求和無畏。用演唱的技巧來表達麗莎的內心細膩和豐富的情感,以聲音去刻畫角色、演繹人物思想情感為目的,達到角色人物性格戲劇性的演繹效果。
第一幕第二場,那個夜晚喧鬧聲靜止后,姑娘們都走了,只剩下麗莎一個人留下,她憂傷的唱起:“從哪里來的眼淚,不斷流淌!我少女的理想,不過是夢一場,我少女的理想,不過是夢一場!.....”
詠嘆調《從哪里來的眼淚》是一首精致的麗莎傾訴內心戀情的悲歌,表現出麗莎的情感波動以及她的感受。從結構上看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開始的三句音樂是簡單的主題動機,生動地刻畫出麗莎傷感心情。可怕的哀愁感籠罩著麗莎,從音樂中可以聽到淚珠滾落和嘆息的聲音。麗莎陷入了苦悶的沉思,為自己和公爵訂婚感到莫名的恐慌和悲傷,因為她似乎對格爾曼念念不忘。第二部分逐漸地引入高潮,情緒緊張、思想動蕩的唱道:“哦,夜女神,我只能對你說,我把這秘密說給你聽......哦,夜女神!那青年他像你一樣的漂亮,他來自天上,眼睛里燃起熱情的光亮,誘惑著我,像夢一樣,使我不由自主地將他愛上!夜??!”在這一部分狂熱的愛情獨白里,刻畫出麗莎的純潔少女心。其音樂主題動機相對單一,但由于表現情緒的關系,調式調性的變化較多。在演唱處理中要注意情感的發展,力度上是“f-ff-p-ff”的變化,最后情緒激烈地結束了這首詠嘆調。
第三幕第二場開幕,在涅瓦河畔,麗莎焦急地等待著格爾曼。已經過了十二點,還沒有見到他的身影。麗莎憂傷地唱著小抒情調《啊,我已煩惱不堪》。這首詠嘆調是女主角麗莎的一段主要唱段,唱出了主人公內心的痛苦和疲憊,主題音調是從民歌音調發展而來,俄羅斯自然小調風格的旋律無比憂郁,凄涼而真摯,可以從中清楚地感受到俄羅斯民間悲涼、凄楚、悲傷、哭泣的情感。
根據戲劇的規定情景,音樂既描寫了環境、氣氛,又寫出了麗莎的心情。聲樂進來之前有18小節的前奏極富悲劇色彩,快速的三連音在低音區不安地晃動著,它像奔騰的冰冷的河水,又仿佛聽見呼嘯的寒風,麗莎自言自語地斷斷續續地唱道:“已經是半夜了,格爾曼還不來。我知道他會來把我的懷疑消除......”詠嘆調是從Andante molto cantebile開始。它的主題深沉、質樸帶有濃厚的俄羅斯民族風格,這一悲痛欲絕的悲劇主題反復重復,并且始終在a小調上,沒有過分的形式上的渲染,反而更覺得悲慘。力度上是由輕到重,最后結束在很微弱的輕聲上,麗莎實在是太疲乏太絕望了。麗莎感到格爾曼對金錢的狂熱已遠遠超過對她的愛和對愛情的渴望時,徹底絕望而選擇了跳河,結束自己的生命。
其實每一位演唱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感受把自己融入到這個角色中來演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麗莎。其中影響角色詮釋的重要因素在于演唱者本身的條件,不同嗓音與音色所表現出的效果是完全不同。演唱者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劇情,必須領會到麗莎的人物形象并且把她的形象轉移到自己身上,這個過程是復雜且多個層面。如果演唱者真正的把角色的形象轉移到自己身上,并能感受到角色的痛苦與喜悅。觀眾也會被演唱者帶動,共同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就如同自己也親臨到劇本當中的角色里。
《黑桃皇后》這部歌劇,筆調處理注重抒情,細膩的人物心理刻畫。音樂情緒起伏跌宕,感染力強烈,色彩鮮明。通過對理想破滅、幸福無望的描寫折射出當時俄國社會的悲劇,通過女主人公麗莎的痛苦來描寫心地純潔的俄羅斯女性的悲慘命運。
[1](俄)柴科夫斯基作曲、周楓譯配,外國歌劇黑桃皇后(腳本?選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3
[2]張弦等編譯.西洋歌劇名作解說(下冊),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10
[3]朱振山主編.外國歌劇曲選.下冊,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9.
[4]王巍.論歌劇《黑桃皇后》中女主人公的塑造[J].大舞臺,2009(1)
[5]郭鑫.淺談歌劇《黑桃皇后》中麗莎小姐的人物形象及音樂創作特點.藝術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