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露露 (上海大學 201615)
社會創新視角下中華工匠文化的當代價值研究
代露露 (上海大學 201615)
傳統工匠經歷了現代地位以及內涵的流變,已具有時代賦予的新意義。其所包含的工匠精神不僅延續了傳統表征,也新發了作為非工匠職業的現代表征,它的現代復興是當今中國歷史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經濟能不能實現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闡述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即從社會創新的視角,深入挖掘中華工匠當代的價值。
工匠文化;中華工匠;社會創新;當代
要準確理解工匠精神要從創新設計等概念入手,社會創新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一種潮流,并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創新發展,要大力發展創新設計教育。社會創新是社會行動者所要具備的必要素質。社會創新者和社會行動者,首先要做到在社會中引領創新的作用,社會創新的人員包括社會企業家、社會活動家、以及杰出的公民,這些人員也是社會創新的發起者。社會創新主要強調的方面,包括需要政府和企業在創新和實施推廣的過程中參與社會創新活動。強調并且關注著公民社會的相關精神和特性。
1.“工匠”意涵
正如鄒其昌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報》訪談中提到“工匠是立國之本、強盛之根”。“工匠精神”是在長期手工藝勞作的歷史中形成的價值觀。“工匠”亦稱為“匠人”“百工”等,是一個意指非常廣泛的概念。“工匠”最為基本的含義就是古代社會結構中的“四民”— —士農工商之“工”,指與“士”“農”“商”相對待的主要從事器物發明、設計、創造、制造、勞動、傳播、銷售等的行業共同體。工(手工業)與農(農業)和商(商業)共同構筑了古代社會經濟三大支撐性系統部門。
2.中華工匠文化
中華工匠文化指中華工匠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歷史價值狀態。此處的“文化”,是廣義的文化。就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而言,工匠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基本系統中,即勞動系統與生活系統(Work System and LiveSystem)。所謂“勞動系統”是指工匠的工作性質而言,此處借用了馬克思的用語— —勞動(而非“工作”),突出工匠的工作具有“一般勞動”的特質(這也是馬克思對“工匠”歷史地位提升的重大貢獻),包括了各個領域和歷史時期的工匠文化所具有的勞動力生產、勞動力價值、勞動力消費以及勞動的創造性等各類文化形態系統。
強調“慢而精”的“工匠精神”與“快而泛”的工業時代并不矛盾。在工業化時代,機器大規模地代替了人力,但人仍然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
1.精益求精:中國工匠不懈的追求
在今天,塑造“大國制造”的形象,需要在最新的技術基礎上,以經濟全球化的視野整合資源,這就需要更多的能工巧匠擔負責任。《考工記》曰:“天有時,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巧”的本質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體現,這也是簡單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無法達到的能力。這就要求從事生產工藝的工作者要打破常規,敢于突破傳統的觀念。歷史中的能工巧匠之所以在現代被人深刻的記住,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技藝的嫻熟,重要的方面是在于這些能攻巧匠所具有創新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2.技藝精湛:中國工匠的時代品質
我國傳統工匠的第二特點是在于對精致細密的產品和精湛技藝的追求,我國古代工匠追求的是一種技法精湛、技術超然的品質。《詩經?衛風?淇奧》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就描述了工匠在工作時對于產品的工作態度。工匠”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多元化、多樣性、創新性。《考工記》中記載,戰國編鐘極其精致,可以做到“圜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懸,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繼者如附焉”。這些產品的背后都凝聚著中國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產業的更替,現代社會中有著傳統手工藝的工匠,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基于這樣的背景,一些報道中會指出,工匠精神在現代已經過時。但這并非事實,工匠文化體系實質就是工匠群體所創生的區域文化聚集區,并由一定數量的具有相對對立性的特質文化及其子文化構成。工匠文化是人類社會最為重要的手作知識系統。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工匠在制造器物與工具中肩負著重要使命與責任,工匠所創造的手作文化已然向人類無私地敞開與開放它的使用價值與審美意義。抑或說,工匠文化被工匠個人通過手作創造出來,但它卻服務于全人類,并發揮普世性的存在價值。
1.中華工匠文化對工作主體的影響
在“手藝”層面,工匠在手之教練的指引下,工匠創造了數不盡的手工技術,如繪畫、雕刻、碑帖、篆刻、繡花、刺繡、髹飾、鑲嵌、彩繪、藤編、棉紡、剪紙、按摩、針灸、制陶、制漆、制瓷等各種手藝,從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工匠手藝文化。
工匠的“技藝”是現代藝術、裝飾、設計等藝術活動的寶貴文化財富。因此,古代的工匠手藝文化的傳承發展對現當代藝術與設計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與現實意義。現代工廠中大量的運用機器生產,現代機器化生產模式會提高生產的效率,這樣的操作方式對工作者的發展產生了無形的影響。使得具有創造性氣息的工匠被轉變成另外一種操作機器,工作者的自身價值被貶低,工作性質也被改變,無形中也是壓抑的。
2.中華工匠文化有助于促進同事間交流合作
在心理層面,工匠借助“專注”“持久”“嚴謹”“細膩”“精益求精”“堅守”“不急不躁”“精致”“敬業”等心理品質或心理素質完成了他們的創物行為,這些工匠的心理品質的聚集便構成了“工匠精神”。工匠特有的心理素質不僅穩定自我的心理狀態及其行為規范,還能提升工匠自我的價值取向與理想人格,進而進一步地完善工匠自我與他我的審美情趣與精神結構。因此,工匠精神確乎是一種人文情懷價值觀,這正如理查茲?桑內特所言:“專注實踐的人未必懷著工具理性的動機。這些人文情懷對工作中與同事的交流會起到促進的作用。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隨著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戰略的實施,中國的社會必然迎來大的發展空間,在各個行業發展過程中對中華工匠文化的踐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的要求。“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內容,對它的社會職場、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生命文化譜系的展開就是工匠文化的社會化路徑的一種定位與選擇。抑或說,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或嚴謹的社會價值觀,它發揮著規約人倫、凈化道德與陶冶情操的社會功能,并在生命情懷與手作理想維度上成就了社會人特有的文化價值譜系。
[1]鄒其昌.論中華工匠文化體系——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一[J].藝術探索,2016,(05):74-78.
[2]鄒其昌.《考工記》與中華工匠文化體系之建構——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研究系列之三[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994-999.
[3]設計臺.《中國社會科學報》訪談鄒其昌教授:從學術層面構建“工匠文化”體系.
[4](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85年3月第1版,第76頁.
[5](美)理查茲?桑內特.《匠人》.李繼宏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