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卓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碩士 430000)
談中國80年代女性電影
王遠卓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碩士 430000)
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女性電影開始盛行,掀起了女權主義運動的熱潮,長久以來,女性一直作為男人的附屬而存在,缺乏自主性,獨立性和本體性。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女性意識逐漸從傳統的牢籠中掙脫出來,此時在以女性形象或女性情感主要表現的女性電影中,“女性意識”也逐漸表現出來。雖然沒有很純粹的女性電影,但是在女性意識上做了很大的突破。何為女性電影?學術界對其有著不同的定義,中西方研究者對此也有不同的分類,國內有很多學者對其定義式總結,由女性創作,以女性為題材,女性主義電影稱為女性電影。
許鞍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代表,同時也是香港電影開創以來最杰出的女導演。她從小受到祖父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很是喜愛,以至于她的部分電影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典雅而含蓄,沉靜里含有些許深意。除此之外,許鞍華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關于女性的描寫,雖然縱觀她所有的電影,很難看清一個完整的女性主義發展過程,但是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個成功的女性形象,在塑造的過程中滲透了女性意識。她的作品以女性為敘事中心,以女性的命運為線索,描寫了在社會變遷的時代里,女性的命運狀態。通過記錄日常平淡的生活,刻畫女性的心理,將時代變遷下的女性意識展現在觀眾面前。
在許鞍華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大多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例如電影《今夜星光燦爛》,女主角杜彩薇先后愛上了張英全父子兩代人,知道真相的采薇陷入了崩潰的邊緣,面對命運的嘲弄,卻又無能為力。雖然這些女性角色大多帶有悲劇色彩,但是女主人公并沒有向命運低頭,在磨難面前意志堅決,努力地生活著,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電影《女人四十》中,阿娥,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中年婦女,在來自家中老少三代以及工作的壓力下,積極應對困境,默默繼續前行。阿娥每天一下班就要匆匆趕回家照顧家人,在如此忙碌的奔波中,似乎把時間掰開用都不夠,卻為了節約一百元花半個小時等待一條魚死去,不禁讓人感嘆到阿娥的不易和無奈,但是又被她努力生活的模樣所感動。許鞍華的電影總是以女性的角度出發,充滿了女性情懷以及女性意識,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女性生活的情感。
臺灣女導演張艾嘉也在女性電影上有一定的貢獻。1986年張艾嘉執導拍攝的影片《最愛》,由兩個女人的聊天開始,引出她們年輕時對同時愛上一個男人的回憶,兩個女人之間的矛盾并沒有被作為重點大肆渲染,而是通過幾通電話,幾場聚會,將年輕時三人之間的微妙關系,自然流暢的表達出來。這是張艾嘉首次最大自由的表達女性意識,雖然在當時社會“二女爭一男”的戲碼引起不小的爭議,多年以后,兩位主角相聚“一笑泯恩仇”恩恩怨怨也似往日浮云一般飄散而去。不過在現如今已經相當普遍的“閨蜜搶男友”的戲碼,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有悖倫理綱常不被受眾普遍的價值觀所接受的,因此張艾嘉以蕓蕓的隱忍退守成全主流女性民眾的婚戀價值觀。但是,意義上張艾嘉已經完成了其女性意識的發展開端了。
1991自傳式婚姻故事《莎莎嘉嘉站起來》,影片中的莎莎與嘉嘉分別代表了“傳統”與“現代”,傳統婚戀觀的女性“嘉嘉”無意間發現了出軌的丈夫,于是決定放棄這段婚姻,在莎莎的幫助下,活出真我,而莎莎在當時那個還不怎么開明的社會中,“姐弟戀”始終不被別人看好,在各種壓力下,與比自己小幾歲的男友分手,開始自己的單身生活。在當時的港臺社會,“女性意識”開始逐漸覺醒的狀態下,“姐弟戀”依舊是當時的社會民眾主流價值觀所有悖的,最終也就只能在男權社會規范中敗陣。因此也表現了張艾嘉的作品與社會時勢密不可分的現實主義風格。
《少女小漁》此部影片已不再是僅僅與往常一樣關注女性情感歸宿這一方面,而是同許鞍華一樣開始關注女性群體的的生活與生存的境遇,故事講述的是大陸少女小漁千里迢迢奔赴紐約尋找男友,為了獲得綠卡而與他人假結婚,在長時間的相處中,小漁與馬里奧由最初的相互抵觸到互生情愫發展成忘年之交,留在紐約。片中的小漁是個矛盾的人物,對外界是堅強,勇敢 樂觀善良的一面,但是對于男朋友和在感情面前 卻變得失去自我 軟弱,隱忍,總的來說這部影片包括其這一時期的作品正處于張艾嘉對于女性意識積極探索的階段,且已是日漸成熟的趨勢。
1999年張艾嘉拍攝《心動》,這是一部關于初戀的影片。一對青年男女從相識相愛再到因父母阻撓分手直到多年后相遇,卻并沒有以完美結局落幕。這部影片是典型的女性意識主義題材電影,她提倡現代女性具有實現自我 找到自我 的獨立精神離了男人依舊堅強獨立,不成為附屬物。樸實無華的電影語言將導演的女性立場和視角以及她對愛情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體會與感悟展現的淋漓盡致。
《20 30 40》一部浪漫輕喜劇,這部電影講述了三個不同年齡段臺北女人的情感和生活故事。二十歲的小潔青春靚麗為夢想遠行,盡管以失敗告終但是卻收獲一份純潔的同性之愛,三十歲的想想期待愛情但是卻總是以懷疑的態度去面對愛情,最終從已婚男友和玩世不恭小男友解脫收獲一份穩定可靠的幸福。四十歲的LILY失婚后勇敢面對生活 重拾自信……張艾嘉這個期間已可以用半調侃的姿態將張揚的女性意識展現的淋漓盡致,此時的她們不在受傳統婚戀價值觀壓迫,活出自我個性,獨立的生活。說到《20 30 40》,讓我想到了另外一部電影,由瑪茲耶導演的伊朗電影《女人三部曲》,講述的是一個島上三個年齡段女人的故事,其實這三個女人的故事合起來就是伊朗女人的一生。伊朗女性在宗教與男權的挾制下生活著,伊朗電影將這些弱勢群體的生活用這樣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更深地了解到伊朗女性的命運。
類似的電影還有《人在紐約》,描寫的是三個分別來自大陸,臺灣,香港的三個女孩,她們在紐約陌路相逢,同為天涯淪落人,雖然在思想觀念上有些出入,但是互相依靠,互相扶持。其中有一位叫做黃雄屏的女孩,是由張艾嘉飾演的,影片向觀眾展現了女性的內心的苦衷以及無可奈何的蒼涼情懷。說到《人在紐約》,那就來談談該電影的導演關錦鵬,香港“新浪潮”之后的冉冉之星。關錦鵬作為一名男性導演,他并沒有和別的男導演一樣選擇功夫片,武打片的題材來拍攝,而是投入到了女性電影的拍攝中。女導演李少紅認為:“作品中的女性意識不在于描寫的對象是不是女人,它應指創作者看待事物的思維方法和視角是女性的。”所以說關錦鵬在拍攝前期,會經常與女性溝通,去了解,理解她們內心最深處的想法,希望他所拍出的東西能讓女性產生共鳴。
在關錦鵬的影片中,以女性的視覺走入女性的內心世界,女性不再被男性角色所遮擋,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貫穿整部影片,向觀眾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生活狀態。在影片《胭脂扣》中,如花作為整部影片的主體,講述她與陳家十二少悲情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女主角在對愛情的堅守和執著中女性意識的不斷增強。電影《阮玲玉》以半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阮玲玉一生的波折心酸,阮玲玉在表演上的天賦讓她在演藝路上越走越順,短短幾年時間就拍了29部影片,雖然在事業上順風順水,但是在那個男權至上的社會,阮玲玉還是沒有逃脫被男人玩弄的結局,被張達民敲詐,唐季珊玩弄,蔡楚生拋棄后,最終選擇自殺,以死換回自己的尊嚴。在那個社會,像阮玲玉那樣被男人玩弄的女人很多,阮玲玉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她的悲劇不僅僅是她的悲劇,是女性的悲劇,更是那個社會的悲劇。繼《阮玲玉》之后,關錦鵬拍攝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通過紅白玫瑰的掙扎展現了她們對獨立的渴望,希望自己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將命運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實現自己的夢想與追求,。
縱觀這些女性電影,里面的女性形象雖然大都有悲劇色彩,但是她們身上都雕刻著獨立的標簽,她們剛強,果斷且獨立 ,而這些正是反映出導演的主題情感。雖然舉步維艱但是她們最終仍是走出了男權的困境,創造了完全屬于其自我的精神樂園。
王遠卓(1991.10- ),女,土家族,湖北省宣恩縣,武漢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碩士,研究方向:電影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