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乃菡 (成都理工大學 610059)
微電影《戀慕》的影像符號分析
鄭乃菡 (成都理工大學 610059)
影像的機構層次與影像符號學是相對應的。的呈現物品,而是承載了某種意義的載體。影像傳達情感與信息,是通過藝術內容和藝術形式進行實現的。首先是通過影像再現實體的內容,完成表達情感的信息,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影片中的事件、情節、人物等構成的故事內容,引起觀眾的思考和情感共鳴;其次是利用有意味的形式表達情感;最后利用影像造型元素的配置組合來構成意向,表達創作者的情感與觀念。
《戀慕》是一部由優酷出品,韓國著名導演姜帝圭指導的一部微電影作品,講述了一個女子面對時代的變遷而無能為力,只有無盡等待愛人歸來的故事。筆者將從影像符號的角度,對該微電影進行分析。
影像符號;能指;所指;攝影造型
作為表象性符號,影像具有文字語言所不具備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在影片中,現實不再由一個替代符號來再現和表示,它被直接用以呈現。影像傳達情感與信息,是通過藝術內容和藝術形式進行實現的。首先是通過影像再現實體的內容,完成表達情感的信息,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影片中的事件、情節、人物等構成的故事內容,引起觀眾的思考和情感共鳴;其次是利用有意味的形式表達情感;最后利用影像造型元素的配置組合來構成意向,表達創作者的情感與觀念。
《戀慕》是一部由優酷出品,韓國著名導演姜帝圭指導的一部微電影作品,講述了一個女子面對時代的變遷而無能為力,只有無盡等待愛人歸來的故事。符號學的關鍵,是能指對于所指意義的轉換,對于影像而言,也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呈現物,而是意義的表現載體——信息介質。下面筆者將從影像符號的角度,對該微電影進行分析。
在這部影片中,主要的人物影像符號有:年輕時的蓮熙,年老時的蓮熙,年輕時的珉宇和蓮熙遠在美國生活的女兒。其中,女兒這一人物主要通過照片及電話中的聲音出鏡。
筆者認為,該微電影最大的亮點便在于兩個年齡段的蓮熙的交叉出鏡。年輕時的影像符號代表著蓮熙內心對丈夫的極度思念,是自己將記憶定格在丈夫離開的那一刻的具象表現,電影是造夢的藝術,這也是一種只能在影視作品中實現的表現手法;而蓮熙年老的形象則多數出現在照片和得知丈夫沒死后踏上相見之路的片段中,這個老年形象的符號則代表著現實——蓮熙已經年邁,因為戰爭苦苦等待了半生,而所指的深層涵義便是揭示了戰爭給人帶來的無盡消磨和絕望。兩個年齡段的人在影片中交替出現,表現幻想與現實的不斷切換,具有極其豐富的涵義。丈夫珉宇則一直以年輕時的形象出現,這個影像符號也是蓮熙見到珉宇最后一面時的形象。與影片的最后,蓮熙期盼六十年之久的見面又被政府無限延期的情節相照應。直到最后影片結束我們仍未見到年老的珉宇,兩個老人最后是否成功見面也不得而知,不禁更讓觀眾扼腕嘆息。
影視藝術是對現實進行的直接的和圖像的展現,更準確的說是對現實的隱喻性重建。在轉喻的過程中,意義依附于符號,具有窺一斑而見全豹的功能。影像符號意義的轉換,有時候表現著更加深刻的含義。
在《戀慕》這部微電影中,有許多帶有隱喻性的物品影像符號鏡頭。例如,影片一開頭接連出現的物品特寫:照片、新鮮的花術、日歷、手表、掛在墻上的男式帽子和外套。這一系列的鏡頭都是在為后文的劇情做鋪墊,他們分別展現的隱喻性如下:
照片——年輕夫婦珉宇和蓮熙的黑白照片與年老蓮熙與女兒的彩色照片——歲月的流逝
新鮮的花束——蓮熙為了迎接丈夫而準備——屋外墻壁上一摞摞的干花——歲月的流逝
日歷——泛黃的日歷和上面勾畫的痕跡——幾十年如一日的等待
手表、帽子和外套——丈夫珉宇的物品——陳舊但沒有挪動原本的位置——蓮熙等待丈夫回來的心從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動搖
而隨著劇情的繼續推進,我們不難發現情節中出現了幾個關鍵性的物品:每天桌上不變的飯菜——鯔魚湯,五谷飯,比目魚酒釀等,這是丈夫珉宇最愛吃的飯菜,而蓮熙則在每天的等待中不變地準備著相同的種類,一蔬一飯,是這對平凡夫妻之間最簡單的一種幸福,而蓮熙的深情則賦予了這些飯菜更多的意義。雖然蓮熙每天重復做著相同的飯菜,但每天她等到深夜都沒有等到丈夫回家吃飯,影片中總是出現一個孤獨等待的身影和桌上變冷的食物,這也從側面體現出蓮熙內心的寂寞與無助。
在影片中,影像符號能指的實體和所指的實體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實體,它所表達的意義并不一定就等同于影像本身所展示的事物,盡管它利用這一事物表達了意義。巴贊指出,在影像符號表意的過程中,電影的原物象與再現物象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實物,影像和他所呈現的現實物之間所維系的是一種中介的關系。影片是通過各種關聯的符號體系,在呈現的過程中把意義的解釋權留給了觀眾,不同的觀影者或許會給影像符號賦予不同的意義,這也正是影像符號的獨特所在。在影視作品中,攝影造型元素本身并不表現某種思想,例如色彩,并不具備某種思想,但是放在影視畫面中形成一種色調,顏色就獲得了一種表意的可能性。在下文中,我將從影片色調和角度方面,分析影像符號的深層結構。
電影色調是電影的色彩基調,即影片的主要色彩傾向,是電影視覺氛圍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影像并形成情緒基調的主要視覺手段。
在《戀慕》這部微電影作品中,有兩種非常明顯的色調:冷色調和暖色調。冷色調集中出現在片頭和片尾女主角蓮熙踏上與丈夫珉宇相見之路的片段。我們不難發現那是一個肅殺的冬天,皚皚的白雪和壓抑的冷色調,有一種將人拉回到冰冷現實的感覺,也從側面反應出主角內心的冷靜和堅強。而在影片中蓮熙以年輕時的樣貌出現的畫面則大量由黃,橘,紅等暖色調組成,給人以溫馨,溫暖之感。年輕的形象是得了阿茲海默癥的蓮熙對于自己的幻想,兩種色調的強烈對比,使得幻想和現實平行發展。顏色被賦予的內涵會因為不同的故事情節而被賦予不同的所指,有些色彩在影片中的出現就像是給觀眾一個解謎的題目,隨著劇情的逐漸明朗化,漸漸地也會讓你感悟到原來這種設置也是一種傳達信息的方式。
攝影角度是攝像機拍攝時的視點,在電影攝影的創作中,是以確定一系列攝影角度來完成造型的任務以及敘事的任務。電影中不可能從頭至尾使用同一種攝影角度來完成影片的拍攝,缺乏角度的變化會使觀眾心生厭倦之感,變化拍攝的角度也不僅僅是為了劇情的需要,更是調節畫面氣氛,實現其特殊表意功能的一種手段。
《戀慕》這部影片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幾個俯拍的全景鏡頭。片中,蓮熙為丈夫精心準備好晚餐后,總會走到屋子門口等丈夫回家。在拍攝等丈夫回家的這個畫面時,拍攝者運用了俯拍的鏡頭,這是帶有褒義的一種拍攝角度,在這個鏡頭中,蓮熙的身影顯得更加單薄和瘦小,她坐在屋子門口,眼看著天色逐漸變黑,路燈逐漸點亮,她蜷縮而坐的身軀不禁讓人心生憐憫之感。俯拍的鏡頭,讓蓮熙內心的孤獨與無助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影片的最后,創作者同樣用了俯拍的手法來還原了這樣一個畫面:蓮熙像往常一樣送丈夫出門,她挽著丈夫的收走在家門口長長的小巷上,兩個人的身影漸漸變小,而四周的景色不斷地變化著,唯有蓮熙的身影,一直不變地站在原地。這一影像符號,不僅展現了六十年來滄海桑田的變化,更體現了蓮熙內心深處那份難能可貴的堅持和對丈夫珉宇至死不渝的深愛。
通過影像符號的角度對這部微電影進行分析,在反復觀看的過程中筆者也找了許許多多具體物象下面隱藏的深層含義。影像性符號的意向性結構是一個無限變化的結構,影像再現的是具體的物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因此,大多數時候影像展示事物而不表現意義,表意功能并不屬于單一的影像,而是屬于彼此影響彼此作用的一組影像。影像符號作為電影敘事信息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一種沿著直覺邏輯進行的感知路徑,它所有的手段最終都會回歸到影像的表達。
影像的畫面、形式、色彩、音樂等,都是作者為傳達各種信息的語言或符號,它是一種表象符號,具有非常濃烈的感性色彩,受眾可能會因為和藝術家沒有相同的符號儲備,從而無法理解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情感,所以,為了讓更多的人理解藝術影像作品,創作者和受眾都應該把各種視覺聽覺符號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理解,明白它所想表現的整體觀念。
[1]謝淑麗,李博. 影視影像的符號性研究[J]. 電影評介,2009,21:34.
[2]郝樸寧. 影像符號的意義構成[J]. 當代文壇,2008,03:173-176.
[3]李宇峰,肖青. 影像符號意義的生成與轉換——以影片《安娜與國王》為例[J]. 電影文學,2008,23:138-139.
[4]邵吟筠. 曲終人未散——歌舞電影中的影像符號分析[J]. 當代電影,2016,04:92-96.
[5]張曉婷. 醉翁之意不在酒——談談影像符號的美學內涵和思想意義[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