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龍 (洛陽師范學院 471934)
美國搖滾電影中音樂風格的表達形式初探
趙海龍 (洛陽師范學院 471934)
搖滾樂從誕生之日發展至今,已形成多樣化風格。美國搖滾電影作為類型電影中的另類,力求在影像基礎上進行音樂風格的準確傳遞,著力于從影片故事年代背景和影片主題等方面將影像和音樂風格進行無縫融合對接,從而使美國搖滾電影區別于美國歌舞片類型,形成獨樹一幟的電影類型。
搖滾電影;音樂風格;表達方式
搖滾樂分為布魯斯搖滾(Blues Rock)、金屬(Metal)、迷幻搖滾(Acid Rock)、藝術搖滾(Art Rock)、朋克搖滾(Punk Rock)、民謠搖滾(Folk Rock)等,而金屬風格中又可以分為傳統金屬、華麗金屬、垃圾金屬、說唱金屬、死亡金屬、黑金屬、工業金屬、哥特金屬、古典金屬、流行金屬等很多類。美國搖滾電影比較注重展示各個風格的搖滾樂,不僅向搖滾樂歷史上的代表性人物或樂隊表達敬意,而且也為“搖滾電影”這種特殊的電影類型打上了標簽。
搖滾電影相對美國其他類型的電影來講,產量較少,但每年都會有該類型的影片出現,美國搖滾電影的發展似乎和搖滾樂的發展有相似之處,風格和年代特征非常清晰。1950年代的布魯斯搖滾已有了叛逆的特征,但還是缺少具體的思想性,它在當時的年代環境下還處于自娛自樂的階段,原因在于1950年代的美國處在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此時期片中人物均處在相對繁榮時期的美國社會,經濟實力殷實、生活環境的優越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與父輩的思想及人生、價值觀念產生分歧,他們在這種環境中尋找著屬于自己的位置,剛剛誕生的搖滾樂便是他們得以呼吸的新鮮空氣。
1960年代的美國進入了一個動蕩的時期,暗殺、戰爭、社會運動等為搖滾樂的發展抹上了一層凝重的色彩,布魯斯搖滾在此時融入了民謠、鄉村等音樂元素,一反五十年代注重唱腔和套路般的現場表演,以自由的方式演繹搖滾樂,并堅信搖滾樂這種藝術形式是他們的文化和價值得以具體展現的最佳方式,自由的表現風格和1950年代影片中一板一眼地演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70年代是朋克和華麗金屬并行的時代。在此年代,由于朋克受到英倫搖滾的影響較大,華麗金屬發展相對較快。“華麗搖滾的核心是對藝術的可能性以及性別認同界限的探索。它的風格遠大于實質,因而缺乏一致的音樂特質。”1華麗搖滾的樂手們往往在固定形象的基礎上進行形式上的改變,以搖滾樂為媒介和搖滾樂欣賞著互相交流而在音樂上的成就卻不敢恭維。正式視覺上的過分重視使得華麗搖滾成為了美國搖滾電影非常喜歡表達的音樂風格,視覺藝術出身的電影對于華麗金屬的展現可以說是游刃有余。如《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1998)就展示了1970年代初始的華麗搖滾,除了華麗的裝扮,還有曖昧的舞臺布景,還有對同性戀、異性戀甚至雙性戀的情欲描繪。
跟《天鵝絨金礦》(Velvet Goldmine,1998)沉悶詭異的氣氛不同,《底特律搖滾城》(Detroit Rock City,1999)用俗套的故事和喜劇的方式來展示另一種粗放的華麗金屬風格以及它的代表樂隊Kiss樂隊。Kiss樂隊采用重金屬曲風,講究音色、力量而并不注重旋律性;裝束上以極端的形式來增強視覺效果。此外,朋克搖滾也是影片展現的重要風格之一,在表現朋克搖滾的風格特征的同時也展現了1970年代年輕人極度的叛逆和無政府主義思想的端倪。
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搖滾樂發展進入了多元化時期,這必將引起搖滾樂風格的變革與發展,而此時也出現了許多在搖滾樂歷史上起到推動作用的作品和風格。以平克?弗洛伊德樂隊搖滾專輯《迷墻》為基礎而拍攝的影片《迷墻》(The Wall,1982)以迷幻的色彩、非常規的構圖顯示出迷幻風格搖滾的特色。《8英里》(8 Mile,2002)中的說唱金屬風格源自于Hip-Pop,《搖滾學校》(School of Rock,2003)、《搖滾之神》(Tenacious D in: The Pick of Destiny,2006)等影片更是將搖滾樂的風格進行多元化結合。
美國搖滾電影以風格多樣的搖滾樂而在眾多類型的搖滾電影中獨樹一幟,并不同于其他電影中音樂用于填補空白或者襯托主題的模式,而是形成了音樂風格和電影主題并存的狀態。除搖滾電影之外的美國電影也有很多把音樂做到幾乎和主題相容的境地,獲得第66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金球獎和英國學院獎最佳音樂獎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配樂優美動聽,在送別辛德勒的一場戲中,正是一段煽情的配樂使觀眾不無落淚,這段音樂雖然和劇情融合的天衣無縫,但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烘托和渲染劇中人物和觀影者的情感,此中并沒有表達出和影片相符合的主題特征。
美國搖滾電影中的音樂不同于其他類型電影配樂,它們的出處是有一定的淵源的,它們風格多樣,在其風格和影片主題并存的前提下與影片主題相呼應,展示了搖滾樂的精髓,深刻表達了搖滾電影的主題。
《大門》(The doors,1991)敘述了吉姆?莫里森短暫而混亂的一聲,表達了理想主義者的自我迷失,而其中迷幻搖滾的音樂風格從另一個獨立面對電影主題做了一番闡釋;《最后的日子》(Last Days,2005)反映的是科特?柯本生命最后時光的壓抑狀態,其中的垃圾搖滾風格音樂不僅是科特?柯本最為標志性的特征,而且吸取了重金屬音樂的顆粒性,朋克搖滾的節奏性,力圖最大限度地表達節奏與和弦進行的張力,同時也運用了復雜的曲調結構,低音的旋律化等手法使單調的吉他、貝斯、鼓協和產生極具感染力而富有壓抑感的音色,表現出對商業包裝下的搖滾樂的抵抗,進而表達出在現實社會壓抑下年輕人的悲觀和絕望,這與該片的主題特征是完全吻合的。
注釋:
1.張鐵志.《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