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巍 (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 063000)
高師器樂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何 巍 (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 063000)
器樂教學作為高師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僅停留在技能和技巧層面的知識傳授,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從業經驗也非常重要。而傳統的高師院校樂器課程,評價方法單一、課程結構孤立,其教學方法存在較大缺陷。因此本文結合高師器樂課程的實際情況,針對課程結構的優化以及評價方式的完善進行了系統研究,旨在提升高師器樂課程的綜合教學能力,為我國培養出符合教育領域實踐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高等師范;器樂課程;教學方法
器樂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必修課程。本課程融技能性、知識性、實踐性為一體,對激發學生音樂才能,提高藝術修養,適應未來的音樂教學工作有較高意義。然而目前師范器樂課程的教學方式與專業音樂教育不盡相同,從教學培養目標上有所偏離,評價方法也過于單一,不利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高師器樂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十分必要,在實踐內容上加強與實際教學的聯系,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故而本文針對高師器樂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進行如下分析。
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 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與《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 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指導思想,在高師改革革新策略上應當以各高校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進一步加強針對性的培養方案。以創新人才培養的觀念為核心,優化高師器樂課程結構,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拓展學習途徑,進而提高師范教育專業化水平。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極快,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上升,對子女藝術教育的培養十分重視。而我國高師院校重在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從這一維度分析,師范教育專業的學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器樂專業特長,進而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為學生提供更為系統的音樂教育。但是我國多數師范院校在器樂課程中的系統性不強,針對學生器樂操作技能的培養流于表面,其專業深度和廣度皆有不足之處。因此,高師器樂課程教學方法亟待改善,以便培養出符合實踐需求的教育工作者,為我國教育事業積累優秀的人才基礎。
目前高師院校的器樂課程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程設置上以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公共課三部分組成。這樣的課程結構設置存在明顯的排他性,并未考量器樂課程的橫向聯系,雖然課程專業性較強,但是并不符合高師院校的培養目標,完全采取音樂專業院校的課程內容也會存在融合差異,進而出現一定弊端。從器樂課程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效果欠佳、課程安排混亂等情況,也能夠發現這樣的課程結構并不適用高師院校。
多年來,高師器樂考評機制和評價方法相對單一,多以專業教師的個人經驗為主導,單以學生演奏的效果作為評價結果。這樣的評價方法缺乏公正性與客觀性,也沒有結合高師院校的培養方針,對學生的能力發展存在一定的束縛,甚至會出現誤導。當學生僅以演奏樂曲為學習目標,勢必忽略了更為系統的學習模式,假設在未來教育工作中,僅能演奏卻無法傳授樂器彈奏技巧,那么也將與高師院校開設器樂課程的初衷背道而馳,有違教育工作教書育人的核心思想。
高師院校器樂課程結構設置與專業音樂高校大相徑庭,其針對性不強,因此需要針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進而完善教學方法。一方面,需要以精品課程為主干,增加一定的實用性,同時拓展其知識涵蓋面,以便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增加選修課程,補充現有的課程內容缺失,同時在課程編制上也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此外,應當設置更多的藝術實踐與社會實踐課程,以便促進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加強與實踐工作相結合的基礎能力,進而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通過三類課程的相互促進、互相補充,完善現有的器樂課程體系。
高師器樂課程應當從內容上結合中小學課程的標準進行設計,以音樂文化、音樂創作、音樂表現、音樂審美、音樂教育等五個維度,拓展器樂課程的廣度與深度。將音樂審美作為課程核心內容,依托音樂創作和音樂文化為載體,設計音樂教育的基礎課程內容,并側重其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以相互貫穿的教學方法,建立全方位的課程體系。
高師院校的器樂課程應重新組合課程設置,摒棄講授式與粗放式的教學方法,開展主體教學與科研式教學,進而拓寬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學習音樂文化的視野,改善教學質量。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規劃,適應現階段課程標準與市場需求的主體迎合,達成原定的教學培養目標。一方面,課程設置需要符合師范性與基礎性,以便實現高師器樂教育同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統一配置。主要鍛煉學生的教學、創編、視奏等綜合素質能力。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器樂教育同藝術教育的相互融合,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蘊和藝術修養,鋪墊其教育工作必備的藝術能力和器樂技巧。
高師樂器課程的教學改革應當以實踐為主,而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從學生的實踐能力著手,打破傳統教學中評價方法單一的束縛,創新多元化考核與評價的教學方法,進而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考核方面應當以綜合能力、音樂表現、基本技能為主,通過階段性考核、過程性考核、終結性考核的具體方法,對學生的器樂知識進行全面考核。
基本技能考核主要在于了解學生掌握樂器的基本技巧和技法的程度。通過演奏方式的精準度、技巧運用的掌握程度、以及基本技法的熟練度等,判斷學生的基本技能。從音樂演奏的最終效果也可以判斷學生掌握樂器演奏技巧的關鍵技術是否達標。同時在教學中需要確立此部分的考核標準,同時以科學性與規范性的器樂學習方法強調學生的基礎技能培養并不斷完善。
音樂表現力考核主要評價學生的演奏能力和藝術表現力。首先,在音準方面是器樂教育的重要基礎。評價學生對樂譜的識別,演奏技巧中是否能夠完全演奏出標準音律和音符。其次,在節拍與節奏方面,需要教師根據學生樂曲演奏表現力而定。再次,從樂感方面判斷學生是否完全理解音樂的表現形式及對樂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的控制力。簡而言之,需要考察學生對整首樂曲的駕馭能力和掌控力,進而升華到檢查學生是否理解音樂內涵以及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最后,需要考察學生對樂曲風格的把握。音樂作品都具備自身的特色風格,根據樂曲的內在文化特質以及演奏主題而定,需要學生了解一定的音樂背景,并融合到樂曲表達中,進而考察學生對樂曲風格表現能力。此外,需要以整首樂曲的完整度評價學生演奏的實際能力,這方面也是教師應當從實踐教學中增加學生心理素質的過程,以便克服學生怯場的問題,引導學生調整心態,以自信的心理素質提高臨場應變能力,進而實現對整首樂曲的實際掌控力。
綜合能力考核需要通過階段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為基礎,形成最終的綜合評價體系。例如將即興創編與視奏等測試貫穿于日常教學中,從而形成過程性評價的方式,考察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和基本素質。在器樂課程中,教師需要與學生充分交流,進而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且通過學生自評與互相評價,了解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些能力也都是評價學生是否具備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因此也需要將其列入綜合能力考核范圍。此外,教師從樂隊編排、重奏、合奏等方面,考察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也是教育工作的重點。綜合素質培養是器樂課程的核心,培養高師學生也需要向復合型人才方向靠攏。綜合評定學生的多方面能力,提高學生的從業能力,才是科學客觀的評價方式,對于教學方法的完善具有實踐意義。
綜上所述,高師器樂課程教學方法改革,需要從課程結構設置與評價體系上進行完善。在課程結構設置中,重視基礎性與師范性,重點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與教學能力,并在課程設置上補充學生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在評價體系上,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基本技能考核、音樂表現力考核、綜合能力考核等多維度的評價方法來構建全面的評價體系。真正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完善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契合實際需要的教學方案。
[1]符曉鈺,雷歡.高師器樂課程現狀調查分析——以我國10所高校問卷調查分析為例[J].藝海,2013,(02):103-105
[2]胡行崗.高師音樂學專業器樂課程的“多元化”改革與實踐——以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為個案[J].藝術百家,2013,29(04):214-216
[3]劉靚,雷歡.人本主義教育視角下的高師器樂課程教學改革思路及對策研究[J].藝海,2013,(08):146-147
[4]周星,謝華麗.高師音教專業器樂選修課程與中小學音樂課堂的融入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20):259
2016唐山師范學院教改立項:高師器樂課程教學內容整合優化及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二)
課題編號:2016001003
何巍,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教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