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字花 方曉東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 541006)
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協同育人模式研究
——以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為例
李字花 方曉東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 541006)
自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啟動以來,我校根據環境設計專業發展實際情況開展協同育人工作,使學生更好更早接觸市場,本文針對環境設計專業的自身發展需求,經過探索與實踐,探討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優化途徑。
協同育人;校校協同;校企協同;環境設計
自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于2012年8月啟動了“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簡稱科教協同育人)以來,各高校不斷加強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從自身優勢出發,針對本專業協同創新模式的特點與市場需求考慮,以環境設計專業作為試行點,于2016年3月份通過廣西高等教育創優計劃教學相關項目申報審批工作,3月中旬正式組織建設與運轉工作,至今年9月份已搭建半年時間,初步建立了具有本校藝術特色的“環境設計協同育人平臺”,期間通過認真學習與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
環境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生在掌握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需要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把自己的作品推銷出去,得到社會人士的認可。而現狀是學生在校接受四年的教育,畢業后進入企業,需要相當長實踐的磨合,才能給自己一個定位。所以學生在學與實踐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是由以下幾方面引起的;
校企合作終極目標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校企緊密合作。但是這種熱情度不高,一方面是大部分教師主要以傳統的授課模式為主,教師本身也以評職稱角度出發,忽視自身與企業的合作,缺乏將企業真實的項目和理念運用到課堂上;另一方面學生投入企業的熱情度挺高,進入企業會遇到有些企業不愿意提攜剛入職的學生,導致學生積極性受挫。出現了學校與企業的脫軌,所以校企合作這種模式還需要積極去探索實踐。
教師在學校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授課,學生是以完成課堂后的作業為主,積極投入到各種考試。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是以課程的形式出現,主要以參觀與講座形式協同教育,課時短,學習過程短,學生往往是走馬觀花的形式,理論無法深入到實踐中,沒有達到實質性的效果。并且在交流過程中,主要由學校負責人與企業之間溝通,學生只是到此一游,無法深入到項目中。企業按照自己的流程,人員緊張,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不能從始至終參與同一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考慮,制定相應的對策。
本模式培育藝術設計人才總體目標朝向“立足廣西、面向全國,服務地方、服務行業”,培養出思想品德優良、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突出、富有創新意識、具有國際視野的與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因地制宜,以政校行企的多方聯動搭建立體化的育人平臺,把教學過程、生產實踐、創新創業和成果應用等環節緊密結合,推進協同。一是將“校行企三方聯動,產學研立體推進”作為學院發展目標、學校辦學的基本方略、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任務;二是出臺以協同育人為核心的指導性政策;三是推進協同育人的保障制度,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師資隊 伍建設,促進協同創新和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專任教師下企業實踐管理辦法》等;四是將協同育人工作作為考核部門和教師的方針政策。
創新實踐能力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靈魂。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依靠理論講授,通過課外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等環節加以強化。為了避免出現傳統藝術設計教學模式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學院依據校企合作的辦學經驗,制定并執行了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目標任務的定位上,要針對就業情況,貫徹“以就業為導向”原則,根據市場需要制定切合實際的培養目標和任務,讓教學與市場接軌。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把控,讓學生和實際工作無縫對接。通過建立大量穩定的實習實踐基地、、動態互補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解決科研與教學的關系。落實“校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的校企聯合辦學,實現設計過程中全程參與,加強教師和學生的實踐能力,突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特色。
一是通過課題項目的驅動,設置以橫向課題為依托的創新課程,學生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參與學校與兄弟院校、企業、行業簽署的正式合作項目;二是每年向學生設立創新基金、創業基金,支持學生對產學研用等路徑進行創新、面向市場創業,同時企業中也應該有相應的基礎模式;三是構建主干專業與拓展專業疊加的復合性專業學習平臺,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學分管理制度,打破專業壁壘,實現資源跨界共享;四是積極開展相關專業的技能競賽、訂單式培養等,促進學生的積極性。
在推動本模式的發展過程中,應明確工作職責,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管理建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全方位推進藝術設計人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國外高水平的大學,建立實質性的相關學科的交流合作關系,不斷推動行之有效的國際教育市場的拓展,拓寬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加強與國外高水平的大學合作,建立教學、實踐、科研合作平臺,聯合推進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擴大交流合作的范圍,積極推動教師與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以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目標,提高平臺人才的培養水平;以引進開拓學生國際視野“短、平、快”的項目為起點,開發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境外實習合作項目為生長點,全方位的推進國際交流。
通過我校校企合作實踐證明,“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是發揮校校、校企本身的優勢,達到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人才的目標。團隊間互相支持、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達到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為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人才 提供保證。
基于學校“育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強校”的辦學理念,培養品德高尚,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針對建筑與設計學院專業特色的需要,更新現有人才培養理念,我們提出了“協同育人”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和教學、實踐改革的思路。主動尋求行業支持,打破現有學科建設成就,積極與地方行業需求對接,創新多元化、層次化、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了理論教學、企業實踐應用有機結合,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優化。
在協同育人模式創建過程中,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學院自身發展的特點具體分析,了解當地的發展需求,與企業進行協同合作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把理論知識學扎實,為后期投入到企業工作中做好充足的準備,避免出現盲目、浮夸、不切實際,為學校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打好扎實的基礎。
[1]李忠云,鄧秀新.高校協同創新的困境及政策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11.17.
[2]楊翠鈺,張祥磊.設計專業校企協同育人無縫對接的思路[J].大舞臺藝術教育,2015.02.
[3]王大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4.023.
[4]唐艷.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在工程造價專業畢業設計中的運用[J].四川建材,2017.5.
本文系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基于協同育人平臺上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JGB498)
李字花(1984.05- ),女,漢,山西祁縣人,碩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