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鴻政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博士生 100875)
承古開新各揚其長
——王鐸與黃道周草書之比較
江鴻政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博士生 100875)
作為晚明浪漫派書風的代表書家,王鐸和黃道周的書風同中有異,比較二人在筆法、字法、墨法方面的不同,可以看出古代優秀書家在鑄就個人書風風格方面的執著追求,這對今人的書法學習和創作也不無啟發意義。
王鐸;黃道周;草書;比較
沙盂海先生曾評:“明季書家,可奪王鐸之席的,只有黃道周”。王鐸本人推崇黃道周,認為黃道周以外,平生不讓第二人。(王弘撰《砥齋題跋》),王鐸、黃道周、倪元璐這三位明末清初的書法家,都是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三人交往最為契合,并相約攻書。黃道周為王鐸《擬山園初集》作序,黃道周《書品論》其中一段提及王鐸的書法:“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如欲。”
在極其動蕩的明末時代,被入侵了很多的滿清旗人,黃道周當時是禮部尚書,抗拒清軍,因最后明兵敗被俘而在獄中去世。黃道周是明朝忠節死烈士,故書法備受世人所重。黃道周抗清被俘不屈而死;王鐸投降了清,入清朝為官,但很不幸的被列入《貳臣傳》,茍活之后去世。王鐸和黃道周雖然是很好的朋友,選擇不一樣,結果不一樣,王鐸官運不佳,再加上被世人譴責、唾棄,終究郁悶寡歡。
現階段針對二人的書法藝術,尤其是草書藝術,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比較。
黃道周受儒家思想影響將書法作為“學問中第七八乘事”,學貫古今,晚明改革書風最重要的書家之一。他痛恨宦官之間的爭權奪利誤國,并批評皇帝“忠佞不別,邪正淆矣,何以致治”。黃道周剛正不阿、不流,因觸帝怒,被降職流放廣西。
他認為書法的妙處之一是“臨摹”,最講蕭散之氣,有時難免松散,而黃道周的大量作品,全部精力集中在一點,字體柔韌有力,學習前人的精華,揚長避短。做到對于傳統不盲從,對于選擇的對象持以批判性的態度,學習優點,對于缺點注意改正或是加以防備。我們可以看到黃道周對于書法的精髓學習研究不僅僅深入傳統,更加不斷的創新。
黃道周的行草書不僅有鐘、王的結構因素,還貫注著漢隸的血液,融隸于行草的“間出己意”之創造精神。在當時,他獨具慧眼,在《書品論》中曾多次提到“道媚",可見“遒媚”在他的書學觀中的地位。“書字自以遒媚為宗,加之渾深,不墜佻靡,便足上流矣。衛夫人稱右軍書亦云“洞精筆勢,遒媚逼人”而已。“(《黃漳浦集》(與倪鴻寶論書法))“王百轂學《薦福》倍得大旨,惜其態多,施于八分,卻清載道媚,亦不易得……”。
王鐸,出生于河南孟津,世稱“王孟津”,從小繼承了家訓,在十三歲的時候已經在家塾讀書,學習臨摹王羲之《圣教序》。他看到朝廷局勢動蕩不安,只希望用書法來寄托自我的人生態度。
明代一階段流行的巨篇條幅,在巨篇條幅形式的沖擊下,將王鐸的書法淋漓盡致的揮發出來,紙張過于長的時候,需要有人拉紙展開,一氣呵成的那大字——不落窠臼,書法作品以茂密取勝,結字俯仰翻側,欹斜反正,跌宕起伏,大小疏密,相映成趣,由此則造成每一行字的動態曲線,視覺效果成強烈的對比,白疏黑密,在黃道周的作品中,字距密、行距疏有時甚至產生密不透風的壓抑之感,而王鐸在跳躍跌宕中字的起伏較之二人更強烈,細細數數,差異還是挺多的。此外,王鐸在書寫大幅的作品中,拓展氣勢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小字書寫出來的筆法精微程度,筆形到位,更加細膩,大膽創新,開創一代書風,這一點比黃道周略勝一籌。
縱觀王鐸書法,在那種動蕩的復雜社會環境下,讓我們看到了那種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黃道周、倪元璐也是如此,明代晚期,在個性解放思潮的影響下,王鐸胸懷也奇崛,所以審美趣味也驚世駭俗——“狠”“膽”“力",更好的展現了自我,更有力的抒發了自我內心的矛盾沖突,在書法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王鐸結合傳統,在不斷的繼承中創新,成為一位晚明最具影響力的一位最好的書法家。王鐸的書法對中國書法后來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甚至也波及到海外書壇,特別給東瀛書法影響頗深。
在書法中,書法的“四法”是由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構成。只有掌握了毛筆的共性與個性,因勢利導,發揮其功能,以用墨為重,而結字亦須工,章法亦須妙。
黃道周在用筆方面繼承了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鐘繇的筆法,橫畫緊結形成一個上升的斜度,捺畫取隸書中的上挑的“波磔”用筆,“口”形橫折的角度和骨力,又摻入章草的筆意,方折峻麗又不失暢達,處處充溢著古拙之意,他還善于利用筆劃的疏密和夸張的長短對比,極力打破其平衡的空間概念,穿插爭讓,錯落有致。
絞筆是黃道周用筆的另外一大特點,在筆劃書寫的過程中與當時期的其他書法家都是不一樣的自出新裁,多了很多連續翻折的絞筆,把小角度硬拗的筆法應用于很多字中,給人眼前一亮,讓人過目久不忘,大氣有內涵。
王鐸行草用筆,縱放橫宕,筆力驚絕,而有錐沙印泥之效。王鐸的用筆以“韌性”見長,十分強調重按輕提的筆趣,甚至運用斷筆,來表現實中有虛的情致。王鐸的草書線條中有著方圓結合且方多于圓,圓轉流暢與方棱、轉折并存的草書線條。
黃書結體字呈扁勢,中宮緊收,耐人尋味,有個性,出其不意中突然一筆,打破安穩,給人以視覺上的沖突,這種長短對比使字虛實相生、饒有意境,他的結字一反常態卻又出奇制勝,既古拙又奇崛另類,讓人眼前大亮,流利痛快。此外,異體字的使用頻繁的在書法作品中被看到,更體現了他博大的知識體系,在字體上下了一番功夫。同時受到晚明文化氣息的影響,把異體字恰到好處的使用出來,絲毫沒有牽強之態,和他的結字、章法交相輝映、渾然一體共同構筑了他奇特的書法風格。
觀看王鐸結體是比較無規則可尋,通常隨著整體的需要而變化,無一定勢。王鐸的草書結體線條的運動感,加上疏密多變,極其加大了字與字之間豐富性聯系的多樣可能。
黃道周在章法布局的處理上堪稱匠心獨運,摻以隸書筆意,用橫勢而求緊結,加上他擴大行距緊縮字距,造成了獨特的審美形式。
黃道周的條幅行草中多以三行書為主,有極少一部分是三行半,他的這種三行半的構筑方法,讓中行不在左右等距之中,并不時向左右搖曳,造成了變幻多姿的空間形態。又由于第三行中夾寫兩行小字,本身并不僵直,并隨機變化輕重。他還善于依據字勢去協調字的大小,這種適當的調整字的大小,顏色及間距,可以增強閱讀過程中的節奏感,提高閱讀興趣,如攜老帶小、魚貫入市,左右避讓、參差成趣。可以說在章法布白上,黃道周堪稱大師。
在章法上,王鐸采取“雨夾雪”的方式,其草書字間正傾斜分明,聯系形式豐富多變,且很少有字在一條中軸在線。王鐸的草書單強調傾斜,取左傾、右傾結合,有時多字、甚至一行同方向欹斜。草書字間或連或斷,錯落有致。亂中見整,齊中又散,配合“漲、濕、干、渴”的墨色變化,使字體之間錯落有致,讓我們看到了那書法分明的空間疏密,墨色變化豐富的靈動及多姿多彩的的章法。
黃道周的書品格調高邁,意境不同凡俗,探究其中的原因,除了清正的人品,在書法作品用筆中,字體形象生動并很自然的讓我們看到書法用墨情況,真情畢露,在書法采用墨的濃淡變化,給人們營造一種藝術效果,讓我們在視覺上有一種空間感,線條的對比,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感受其中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氣息,體現了個人的情懷及生命的律動。
在墨法上,王鐸以濃取神、以潤求妍、因燥得險、施淡而和。在不斷的對比中創新,慢慢統一起來。酣墨落紙隨筆鋒運轉而漸淡,漸枯,漸渴,一任自然,妙會天機。其草書表現出對傳統墨法的總結性繼承和出類拔萃的創造才華。
本文通過王鐸與黃道周書法作品對比中展現出來兩者的草書風格及其意義,如草書中在筆、墨、結體、章法等方面的論述,簡要分析了書法背景,各自風格特點展示給我們。給予兩者精準的評價,讓我們知道兩者在草書方面的得失。作為晚明浪漫派書風的代表書家,王鐸和黃道周的書風同中有異,比較二人在草書成就方面的不同,也可以使我們看到古代優秀書家在鑄就個人,書風風格方面的執著追求,這對我們今天的書法學習和創作也有著一定的借鑒價值。
[1]沙孟海著《沙盂海論書叢稿》,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
[2]李宗瑋《悟對書藝:中國書法極品一○五講》,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第6期.
[3]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王鐸》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版.
[4]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89頁.
[5]胡亞萍,《黃道周行草書管窺》,《河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6]蘭浩,論王鐸的書法與抒情[J]《書法賞評》 , 2015 (3) :36-37.
[7]余中元,王鐸與黃道周書法比較研究[J],《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