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慧 (燕山大學 066000)
哲學就是哲學史
孫佳慧 (燕山大學 066000)
黑格爾的"哲學史就是哲學”的命題引發了學術界對哲學與哲學史關系的深思。黑格爾關于哲學史就是哲學的這個命題,有著明顯的思想前提。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把"哲學就是哲學史”這一命題引入了馬克思的哲學觀,變成了馬克思的一個基本命題,這就引起了爭議,同時也引發了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如何對待哲學史這一問題。
哲學;黑格爾;時代性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導言中提出了"哲學史將不僅是偶然事實,而乃是明示這內容看起來好像只屬于歷史的實質本身就屬于哲學這門學科。”這個命題,隨后轉化為"哲學史就是哲學”的命題。自此以后這個命題被廣為流傳。他還提出了"經過哲學史的研究從而引導我們認識哲學本身”的命題,并將其轉化為"哲學就是哲學史”。黑格爾在理解哲學和哲學史的關系中,黑格爾哲學史觀和哲學觀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兩個命題。無論是"哲學史就是哲學”還是"哲學就是哲學史”,這些主張都存在思想前提,若是不考慮其思想前提,那么這些主張就關系到哲學與哲學史關系的一般解釋,就會誤解黑格爾的思想,同時也會錯誤理解哲學與哲學史關系。但是不知從何時起,人們把"哲學就是哲學史”介入了馬克思的哲學觀,成為馬克思的一個命題,這就引起了爭議。
盡管黑格爾沒有直接說過“哲學就是哲學史”這一命題,然而這一思想仍然可以被理解為是黑格爾形而上學的哲學史觀的基本思想,因而我們可以把黑格爾的“哲學史觀”概括為“哲學史就是哲學”。在以下意義上黑格爾認為“哲學史就是哲學”。
黑格爾認為,哲學史是一個邏輯次序和必然性的體系,首先,哲學史是“絕對的精神”的體現和反映。哲學家的各自哲學觀點都是在絕對理念自我意識中獲得存在,獲得發展的。“個體有其價值,是由于它們對于全體的關系”,“歷史里面有意義的成分,就是對‘普遍’的聯系和關系,看到了這個‘普遍’,也就認識了它的價值”。其次,哲學的邏輯必然性決定了哲學史的歷史必然性。在哲學史上,不同時代和不同哲學之間的聯系是必然存在的:“哲學體系的聯系不是偶然的,而是顯示了科學發展的秩序。”隨著哲學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哲學的歷史也在向前推進,觀念的演變不是漫無目的的。哲學史是絕對精神絕對觀念自我意識的歷史,哲學史上各種系統的變更,都是歷史與邏輯統一的過程。黑格爾形而上學的哲學史觀的前提是“邏輯與歷史一致”的原則。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在邏輯系統的范疇,并對整個哲學史的基本內容是從一類到另一類的推廣。歷史遵從邏輯,邏輯先于歷史。“根據黑格爾的理解,邏輯與形而上學是一樣的”。正是由于邏輯與歷史的一致,支撐了黑格爾的“哲學史就是哲學”的哲學史觀。
“哲學史就是哲學”是黑格爾歷史哲學史觀的一個基本命題。黑格爾的“哲學史就是哲學”的哲學史觀是“用哲學解釋哲學史”,同時他的“哲學就是哲學史”的哲學觀則是“用哲學史解釋哲學”。黑格爾用哲學史解釋哲學,是為了使絕對精神“思考自身”在形式上“動起來”,使一成不變的邏輯變成為一種運動著的“歷史性”。這就使黑格爾的形而上學的哲學觀區別于以往先輩們的形而上學哲學觀,同時也區別于先輩們的形而上學。
黑格爾解釋哲學與哲學史的關系,也體現了黑格爾的辯證法。黑格爾創建辯證法的目的是為他的形而上學體系服務的。黑格爾的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緊密不可分離,黑格爾辯證邏輯是形而上學的邏輯,這是黑格爾獨特的形而上學理論。黑格爾只有用哲學史解釋哲學,才能使自己的形而上學的哲學觀區別于以往先輩們的形而上學的哲學觀。另一方面,黑格爾的辯證法也有形而上學的性質,決定了我們不能把黑格爾的辯證法也看作是馬克思的辯證法,也不能把黑格爾的“哲學就是哲學史”的命題當做馬克思的命題。
馬克思創立了唯物史觀的世界觀,它是以“現實的哲學”為出發點和基本特落腳點新的哲學觀。這是對黑格爾的形而上學的本質主義哲學觀的根本“顛倒”。黑格爾的“哲學史就是哲學”與“哲學就是哲學史”的命題,在馬克思的哲學觀中不具備合理性,從而受到了馬克思的否定。
第一,首先,馬克思的哲學否定了黑格爾絕對觀念。馬克思認為,“現實的”哲學是由哲學家個人創造的“特殊哲學”。每一種哲學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存在產生發展的,不可能超越它所依附的歷史條件從而成為“一般哲學”。
第二,馬克思的哲學觀中“哲學與哲學史的關系”是指某個時代哲學家個人的“特殊哲學”與以前的各種特殊哲學之間的關系。這里的“哲學史”可以說是哲學的“前史”,而哲學就變為了“史后”的哲學:哲學史與哲學的關系為時間上的前后關系。由于“哲學是在哲學史之后”因此我們不能用哲學解釋哲學史;同時,盡管“哲學史在哲學之前”,我們也不能再用哲學史去解釋哲學。因為,盡管以后哲學的產生發展離不開先輩們的哲學,但是先輩們的先前哲學并不能保證后來“新哲學”的產生和發展,因而我們不能用先輩們的哲學推導出后輩的哲學。要形成新的哲學,需要先輩們提供的思想史前提,也需要哲學史之外的“社會歷史的基礎”。
哲學思想演變的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歷史。哲學史為新哲學的發展提供了充足思想前提。歷史唯物主義者看來,哲學的創新和變革是由現實的社會歷史的變革決定的,而不說是由哲學史的發展決定的。如果用先輩們的哲學去解釋后輩們的新哲學的所有問題,必然會出現“用哲學史解釋哲學”的“唯心主義”的誤區,從而否定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哲學觀。
我們反對把黑格爾的“哲學就是哲學史”的命題當做馬克思哲學觀的命題。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沒有表達過“哲學就是哲學史”這一命題。馬克思的哲學觀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原則解釋哲學歷史的演變,這就避免走向用哲學史解釋哲學的唯心主義的誤區。
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哲學面對的不是現實的世界和事物,哲學面對的而是思想,是老一代的思想。正如黑格爾所說:“我們的哲學,只有在與過去哲學有了本質聯系,它才能夠生存,而且必然地從以前的哲學中產生出來。”如果沒有哲學史提供的充分歷史資源,我們就無法進行真正的哲學研究。在哲學史時代主題銜接問題上,既不能用一種哲學代替其他哲學,也不能割裂人類精神創建過程的各種內在聯系。
哲學的時代性,是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中的時代性,是社會歷史的時代性,這就決定了哲學史的時代性。因為每一種哲學都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產物,那么我們研究哲就要站在我們生活的時代上去閱讀、理解、解釋和評價以往的哲學。任何一種哲學都不可能是單獨存在的,因此哲學史也不是毫無關聯的斷代史。哲學史只能是人類精神的真實寫照。研究哲學史不能僅僅站在先輩們的舊哲學的立場上,因為這樣我們的思想就會圈進在舊哲學思想中,從而不能超越舊哲學,后果就是我們不能給哲學史增添新內容,同時哲學史也不能得以延續,甚至哲學史將會在我們這一代停止乃至中斷。“哲學不是對古代文本的閱讀,而是對創創造的展開,就像人類的每一次行動一樣。”我們只有立足于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才能超越先前舊哲學的價值和思路,產生適合我們時代的新哲學。根據新人類的需要,我們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坐標,并用這種新的坐標去重新理解、解釋和評價舊哲學,這才是一種積極正確的對待哲學史的態度。
只有正確認識“哲學就是哲學史”這一基本命題有思想前提,才能理解這一命題的真實價值和意義,才能以哲學的方式面向現實和未來。只有采取現實主義的研究方法,用創造性的成果為哲學史增加新內容,才能使哲學史得到延續。
[1]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第1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59.
[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第4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78.
[3]羅素.《西方哲學史》[M].下卷,馬元德譯,商務印書館,,1963.
[4]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第1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83.
[5]麥克林.《傳統與超越》[M].干春松、楊鳳崗譯,華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