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 云南行政學院
產業融合的類型、方式和機制
李松 云南行政學院
產業融合作為頗具“革命性”的產業發展趨勢,正掀起一輪新的產業變革,它導致了產業邊界模糊和界限的重新劃分,正給社會經濟帶來深遠的影響。從傳統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兩個維度,可以把產業融合分為四種表現形式;從產生過程的滲透、延伸交叉以及重組過程來看,又可以劃分為四種基本的融合方式(不同的融合方式其形成機理又有所不同)。本文對產業融合的類型、方式和機制進行了歸納和梳理。
產業融合 類型 機制
盡管人們對產業融合的探討已有30余年的時間,但人們對它的理解存在許多差異。比如,產業融合往往和技術融合、數字融合、三C融合和三網融合等混淆使用。大部分學者從產業融合關鍵特征的角度來進行定義,比如技術演化視角、產業邊界的模糊化視角、融合過程視角、產業組織的競合角度以及產業組織的創新角度。還有學者從所涉及的范圍角度對產業融合入進行定義,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狹義層次(在數字融合的基礎上產生的產業邊界模糊,僅限于計算機、通訊、廣播和電視領域);中間層次(發生在信息化應用的相關部門,特別是服務部門,不僅僅發生在廣電行業還發生在金融、教育、衛生和零售等行業);廣義層次(不僅發生在與廣電、信息密切相關的行業,而且可以拓展到所有行業,比如瑞典學者喬納斯·林德認為,產業融合無處不在,是消除市場準入障礙和產業界限后各分離市場的匯合與合并。
綜合上述,需要從綜合視角來定義產業才能使人們得到更為完善的認識,因此產業融合可以表述為:由于技術進步、管制創新、制度創新,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部各行業發生在產業邊界或交叉處的技術、業務、組織、管理和市場等方面的相互交叉、滲透和融為一體,在改變原來產品市場特征和主體之間競合關系的情況下導致的產業邊界模糊和界限的重新劃分。
一般來講,根據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從三大產業分界的角度,產業融合分為高科技產業間的交叉融合、傳統三次產業之間的延伸融合、傳統產業內部的重組融合以及高科技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融合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主要表現在納米電子、生物芯片以及前文提到過的三網融合等領域;第二種類型是產業融合的基本表現形式,主要指三大產業之間的相互延伸、重組和融合,比如服務類活動和流程在現代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中工業中的比例上升以及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等新型旅游業類型的產生;第三種類型表現為農業內各子產業的融合、工業內部上下游關聯產業融合以及第三產業內(如金融證券保險)各行業的混業經營;第四種類型表現為生物和信息技術、農業高科技化、對傳統工業的改造(如電子商務、光機電一體化、機械仿生、機械電子、網絡型金融機構等)。
一般的觀點是,產業融合首先在技術創新的推動下產業間的技術滲透日趨明顯,產業間的技術邊界不斷模糊。產業、行業組織的管理活動開始適應這一過程,推動了產業融合層面的管理創新,經過經濟活動的延伸或重組,產業間融合就實現了。從產業鏈的角度,產業融合是傳統產業鏈不斷融合、延伸、重組的過程。從價值鏈的角度,產業融合就是舊的價值鏈不斷完善、延伸、解構以及新的價值鏈不斷產生,新的價值不斷生產的過程。從產業分工角度,產業融合就是產業間的分工不斷內部化的過程。產業融合的產生過程從低級到高級依次是滲透、延伸交叉以及重組,根據此就有三種不同的融合方式:滲透型融合方式主要在技術層面及其影響下的管理層面,這一過程使得新產業有更加豐富的產業內涵、更強的產業增值能力;延伸交叉型融合方式主要是產業間生產經營活動的功能互補,傳統產業價值鏈活動環節的延伸打破了原有產業間的業務和運作邊界;重組型產業融合方式在原有產業價值鏈的核心增值環節的基礎上,通過創意實現新的價值通道的發現和構建,在新的價值鏈得到整合的基礎上構筑出了新型的融合型產業。滲透型方式及交叉延伸型融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步進行的,二者之間也常出現相互影響的情況。重組型融合方式一般以前二者融合方式為基礎,在過程中加入了創意元素;創意在重組型融合方式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的很多創意經濟均得益于此。
一般而言,產業誕生的過程可以描述為:科學——技術——產品開發——個別生產廠商——企業群體——產業[1]。在以上各個階段,將會不同程度的發生融合現象:第一層的科技層面,表現為技術邊界與技術的融合;第二層的產品開發層面,表現為產品特征、表現及特質的產品邊界融合;第三層面的組織層面,是業務與組織結構、方式的創新組合;第四層面的集群或產業層面,表現為市場邊界和產業邊界模糊與融合。
產業融合作為頗具“革命性”的產業創新形式,正掀起一輪新的產業變革,正給社會經濟帶來深遠的影響。產業融合產生以下六大效應:將促進傳統產業創新,進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發展,具有創新性優化效應;將促使市場結構在企業競爭合作關系的變動中不斷趨于合理化化,具有競爭性結構效應;使得企業組織之間產權結構的重大調整,企業組織內部結構得到創新,具有組織性結構效應;有助于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助于消費提升的消費性能力效應;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域效應[2]。
[1]李美云.論旅游景點業和動漫業的產業融合與互動發展[J].旅游學刊.2008.56~62.
[2]陳柳欣.論產業融合[J].實事求是.2007.5.10.
李松(1986-),男,彝族,云南麗江人,研究生學歷,云南行政學院經濟管理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