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潔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
海外代購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困境及對策
于 潔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隨著我國人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強,同時得益于現代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海外代購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方式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但同時因海外代購與傳統購物、國內購物的不同,給消費者權益保障也帶來諸多問題,本文分析了海外代購給消費者可能造成的權利困境,并從立法、社會、政府引導等方面提出相關的建議和解決策略。
海外代購;消費者;權利保障
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縣域跨境電子商務報告》顯示,近幾年中國跨境電商逆勢增長,2015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4.8萬億元,同比增長28%,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有望達12萬億元。而且人們境外商品代購的地域范圍越走越廣,新增中國買家數量之和達3.5億,超過美國人口數量[1]。這組數據表明,隨著我國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國內商品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消費者對海外代購的熱情不斷高漲。
海外代購,是指消費者通過代購者從國外購買指定的商品,通過(代購者)自身攜帶或者以快遞直郵的方式回國送達消費者,消費者向代購者支付一定代購費用的行為。與國內代購相比,海外代購針對的是境外商品,國內代購所指向的則是位于國內的商品。與傳統的購物模式相比,海外代購多了一個代為購物的環節,因此在法律關系中較傳統購物多了一個法律關系主體——代購者。
有學者對海外代購進行了如下的分類:根據代購貨物是否處于代購方控制之下,可以把海外代購分為現貨海外代購和非現貨海外代購。[2]本文認為:除了上述分類外,根據代購行為是偶然性還是長期性,還可以將海外代購分為熟人暫時性的海外代購和職業私人海外代購。熟人暫時的海外代購常見的是親友出國時“順便”帶回消費者所需商品,這種代購行為一般不會產生代購費用;職業的海外代購,也可稱之為專業海外代購,是指那些代購海外商品為職業的人,長期從事代購工作,實施的以收取代購費為目的的行為。例如我們常見的淘寶網店中的“全球購”就屬于職業海外代購。
就目前來看,海外代購商品的種類中占比較大的有:海外商場或專柜銷售的特價服飾類、鞋類、化妝品、箱包;食品中的奶粉、保健品等。
海外代購與傳統網絡購物方式相比,交易時間更長、流程更為復雜、涉及到的國內外當事人更多,牽扯到多方面的法律關系。其中,代購者與海外商家之間買賣商品的行為是民法意義上的買賣合同關系是大家一致認可的。但是實際消費者(真正的購買者)與名義消費者(代購者)之間的法律關系為委托代理關系,還是中介服務關系,至今在學理上還尚有爭議。本文傾向于認為二者之間的關系類似于中介服務。
在海外代購實踐中,消費者無論通過上述哪一種方式來代購海外商品,都有可能侵害到消費者的相關權益,具體如下:
(一)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公平交易權,是指消費者在與經營者進行交易時所享有的獲得公平的交易條件的權利。這里所謂公平的交易條件,主要包括質量有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以及自愿交易等[3]。以淘寶網海外代購為例,消費者以點擊網頁的方式來完成購買,代購商家在網頁上的聲明,無論消費者是否注意到,均視為接受其店鋪的代購規則。其代購規則中有關退換貨、郵費、商品外觀等諸多不合理的條款,消費者要購買該店鋪的代購商品,就必須遵守其代購規則,而且這些代購規則大多為格式條款,消費者只能選擇接受與否,不能與代購商家協商變更或修改,通過網絡購物這種交易方式來進行商品購買,不管是在國內代購還是海外代購中都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二)消費者的知情權
因海外代購的時間較長、通過網絡虛擬交易等特點,海外代購的消費者不能像傳統市場的消費者那樣,可以近距離的對商品進行觀看、鑒別、篩選。在進行海外代購時,消費者僅僅從代購者提供的圖片、文字信息來參考,進而作出購買的決定。因信息有限,代購者提供的圖片來源無法得知,信息是否真實也僅能依靠其他消費者對商家的信用評價來自行認定。現實中,有的代購商家在其網頁中展示的商品圖片是專柜正品,但是最終銷售給消費者的卻是(高仿)假冒品;有的代購商家在商品名稱下寫了包郵包稅,在買家下單后又讓買家補郵費,自負關稅;有些商家將國內仿冒的名牌包拿到國外再直郵回國冒充國外品牌包等等。有些代購商家因避稅等原因無法提供銷售票據,更有甚者,自行制作假的銷售票據隨商品交付給消費者。較之國內代購而言,海外代購所涉及的商品更難在其品牌授權的專柜去先行查看、試穿、試用,因此無法辨別網頁上的描述是否屬實。這樣一來,消費者不僅容易遭受消費欺詐,知情權也同時受到了侵害。
實際生活中海外代購商家能提供給消費者的信息卻少之又少,如海外代購產品的真實價格、折扣力度等大多需要消費者自行搜集信息。因此,實際上消費者的知情權受到侵害是海外代購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三)消費者的求償權
因海外代購的特殊性,完成一次海外代購行為會涉及到多方主體,除了交易行為中的實際購買者(消費者)、名義購買者(代購者)、國外商品銷售者,還涉及到國內外的貨物運輸商、保險商等等。在所代購的商品在途中出現風險或者在使用中出現質量問題時,名義購買者無法向實際購買者提供退貨、換貨、維修等我國法律規定的相關服務。而消費者直接向國外的商品銷售者主張權益卻因購買憑證的虛假或者缺失而無法實現。從這個角度來看,消費者在選擇海外代購的同時就意味著喪失了求償權。
(四)消費者的隱私權、安全權遭受侵犯
海外代購中,消費者往往習慣于將身份證的電子照片發給代購者以供清關使用,不良的海外代購商家將消費者的身份信息、住址、通訊方式等用于非法交易。有學者指出:網絡交易中交易平臺的安全性也是構成消費者安全權受到威脅的另一個因素[4]。由此可見,網絡交易環境的缺陷性以及法律空白、監管缺失,共同導致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泄露、隱私權被侵犯的結果。
以海外代購化妝品為例,消費者購買到假冒品十分常見,更有不幸者買到有毒有害物質成分的化妝品,使用后對自身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這些都對消費者的安全權造成了極為嚴重的侵害。
因海外代購既不同于傳統商品買賣也不同于其他的普通的電子商務平臺的商品買賣,其在不斷的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滋生了諸多的問題,使消費者權益保障在海外代購時面臨著困境。
(一)維權周期長,維權困難,維權無果
一旦海外代購中發生糾紛,消費者想要維護權益可謂是十分的困難。通過淘寶店鋪購買的消費者可以通過與代購商家協商的方式處理,但有代購規則的約束,商家一般不予賠償。消費者還可以在與代購者協商無果后,向淘寶平臺進行投訴,但淘寶平臺受理投訴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并且是否應該賠償均以其自身制定的條款來決定。而在微信代購、熟人代購時發生糾紛時,消費者或因無有效證據或因顧忌熟人關系往往放棄維權。
消費者在維權時,所承擔的舉證責任相較于代購者來說過重。不管是向第三方平臺投訴、還是向工商局舉報,都需要消費者自行證明商品不是正品。以代購的品牌箱包為例,消費者就要提供該包原生產廠家的鑒定證明、品牌商鑒定報告或者工商局假貨沒收函。無論取得哪種證明對于海外代購的消費者而言在實踐中操作起來十分困難,正是如此,海外代購的消費者往往維權無果。
(二)海外代購中的消費者維權在現行法律中無明確規定
我國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從索要銷售發票、知悉商品狀況、七天無理由退貨、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對網絡購物進行了相關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實現消費者維權,但海外代購者聲稱代購商品屬于特殊商品不屬于無理由退換貨之列,拒不接受消費者的合理訴求,因此如何在法律上定義海外代購中的侵權行為及如何救濟亟待明確規定。在訴訟實踐中,《民事訴訟法》中也未對因海外代購產生的民事糾紛如何管轄、如何執行作出規定,這給消費者行使訴權帶來極大困難。
(三)消費者維權后執行難度大
因網絡的虛擬性,代購商家在第三方平臺注冊店鋪時,未采用實名認證模式,僅交納數額較低的保證金。消費者在需要維權時,無法獲得代購者的實際身份信息,住址信息等。即使想要通過訴訟方式或者行政部門維權也無從下手。
通過分析海外代購中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表現,探究了這些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本文從多方面思考,提出幾個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建議。
(一)明確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責任
第三方交易平臺應在海外代購中明確并承擔起自身責任,以淘寶為例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在店鋪注冊時應要求代購者注冊實名制,與工商部門聯合起來,對在其平臺上注冊的網絡店鋪進行網絡上的工商信息登記。其次,應對在其平臺中交易的商品盡到基本審查義務,嚴禁標榜正品售賣假冒產品的行為,欺詐消費者的事實一經查實,可采取相應的懲罰性措施,如扣除相應保證金,收取質量保證金等,以便工商執法部門迅速快捷的網上執法。再次,對平臺的交易條款及時更新,對違反法律、法規的“霸王條款”及時修正。若消費者在交易平臺中的海外代購店購買到與描述不符的商品,交易平臺應對消費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二)完善政策及法律、填補立法空白
對于消費者在海外代購維權,建議工商行政部門開通網絡監督執法渠道,方便消費者網絡投訴、舉報。本文建議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專門列出章節來明確海外代購的定義、明晰海外代購的法律關系、列舉可能的侵權方式、消費者權益的救濟途徑等。完善我國民事訴訟制度,讓海外代購消費侵權訴訟有法可依,明確海外代購糾紛的管轄法院、由誰執行、如何執行等問題。針對消費者舉證困難的問題,有學者建議將海外代購中的舉證責任歸于代購商家更具有可操作性[5]。本文認為此建議甚好,不僅能約束商家誠信經營,也有利于更好的保障消費者權益。但為避免部分消費者惡意維權,法律應明確消費者在其能力范圍內應承擔其應有舉證責任,雙方均承擔部分舉證責任更為合理。
(三)加強代購商家行業自律,建立誠信網絡海外代購新秩序
代購商家應依法從事海外代購工作,如實發布產品信息,拒絕利用軟件刷好評欺騙消費者,做到誠信經營。同時可及時向工商行政部門及第三方交易平臺檢舉、揭發其它不良海外代購商家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從而使整個海外代購市場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
(四)引導消費者加強網絡海外代購的安全意識
相關的行政機關可以在消費者選擇海外代購時,以多種方式積極引導消費者增加風險防范意識并加強學習網絡交易安全知識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第一,與網絡平臺合作共建安全網購環境。建議消費者盡量不要通過微信平臺、QQ空間、代購群等方式進行海外代購,多選擇有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品牌旗艦店,不直接將貨款支付到代購者的賬戶,以保障資金相對安全。第二,建議消費者不要一味貪圖價格便宜,海外品牌商品都有官方價格,折扣加稅及郵費后應先對大致價格心中有數,不購買價格過低的商品,降低買到假貨的風險。第三,告知消費者在海外代購時,盡可能的獲取代購者的身份、住址等信息、保留交易記錄、要求提供原始銷售憑證,在溝通時明確雙方責任并保留相關記錄。第四,為避免身份信息被泄露,盡量將身份證上傳至第三方交易平臺或快遞公司平臺并添加水印“僅供清關使用”。第五,建議消費者避免選擇國內現貨或國內轉運,多選擇以直郵快遞的方式送達;收貨后先檢查貨物包裝是否完整無損,貨物是否與代購者網頁中的描述一致。第六,在官方平臺發布糾紛解決方式及途徑,以便消費者在產生糾紛后,及時地與代購者溝通或向第三方平臺投訴,第一時間保障資金安全。同時,向工商行政部門投訴、舉報,向廣大的媒體曝光不良商家的行為也是可行的維權途徑。
[1]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有望達12萬億元—網易財經[EB/OL].http://www.sd.xinhuanet.com/cj/2017-02/13/c_1120455572.htm.
[2]魯月影.海外代購的法律模型探究[J].商情,2016(21).
[3]李昌麟主編.經濟法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341,342.
[4]游瀟萍.網絡交易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2(2).
[5]劉鴿.網絡海外代購化妝品中消費者權益保護[J].決策與信息,2016(12下旬)(總第432期).
D
A
2095-4379-(2017)16-0081-03
于潔(1988-),女,漢族,新疆焉耆人,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學生,研究方向:公司與企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