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川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
傳統法制下的父權
于世川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族被認為是政治,法律的基本單位,家族成員長幼有序,由父系家長行使這一單位的主權。而在中國古代社會,法律目的之一則意在維護家族的和睦,并與家族服制,倫理道德緊密聯系在一起。由此可見,傳統法制下的家族關系都背負著特定時代使命。
法制;家族;父權
自人類進入到父系社會之后,隨著權力和經濟的集中,父親在與家庭成員之間的身份上有了明顯的差別,父親作為家族的核心也越來越受到尊重,因此,父權在傳統法制下所凸顯的作用和特點也很重要。
父字據《說文》:“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從此解釋來看,父親本身就具有統治和權力的意義。子孫如果違反了父親的教令,父親是可以給與其懲罰,因為這無論是在法律上還是在道德上都是認可的。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父系家長在家族中處于核心位置,掌握著家族的生存與發展,在古代社會中,除了法律維護宗族關系,倫理道德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此時,父權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父權既在古代法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國家政權起到鞏固作用,同時,也在得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父為子綱”的三綱五常維系了道德上的尊卑關系。
(一)思想上的父權
原始社會是以母系社會為基礎,但是,隨著封建社會的確立,中國的家族逐漸向父權開始演變,女兒出嫁外家,就要隨夫家,這就意味著,傳統家族關系中以“父權”和“夫權”為尊貴,這與中國傳統的儒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自漢朝儒家學說作為正統思想以來,各朝統治者基本奉行儒家“仁愛”治天下的策略,自然而然,在天下之大家的小家中,也應該保持一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理常態,這就要求在家族內部也有一定的階級秩序。儒家思想中以孔孟之道為代表,“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信。”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則懷之。”②孔子之言將“仁”與血緣和社會道德心理做了巧妙的融合,將“仁”走向了“禮”。種做法實際上是尋求“禮”的心理依據,從而把“禮”的外在約束替換成人心內在要求,政治也就被說成溫情脈脈的倫理調教。③
儒家思想在本質上就將社會進行了劃分,認為社會是地位是不平等的,直到漢武帝董仲舒為了統一大業,提出“三綱五常”的觀點,不斷引禮入律,才逐步將傳統的道德思想法律化。其中,“父為子綱”雖然在“君為臣綱”之后,但其卻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君為臣綱”是為了維護君權,為臣民和君主樹立一定的等級秩序,但是,不是每一個人竇娥還君主有著親密的接觸去真正體會遵守“君為臣綱”的秩序。家是國的組成,大家之下是小家,那么在家族關系下,“父權”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因此,“父為子綱”為推動“君為臣綱”和維護家族內部秩序起到巨大作用。“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養,其子成之。諸父所為,其子皆奉承而續之,不敢不致如父意,盡為人之道也……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經也’。”④因此,父權在傳統思想下是家族內部的核心,以至于后來的發展中出現了“子不奉父命,則有伯討之罪”的規定。
(二)禮治下的父權
儒家是以禮作為行為規范,來維護社會秩序。在父權家長制的前提下,父親對子女擁有多項權利,如財產權,人身自由權,甚至當違反家族家規時,可以有生殺之權。禮治下的父權除了父親對子女擁有的各項權力之外,還體現在當家族內相互侵犯之時,應該按照一定的等級秩序。瞿同祖先生在書中指出“法律在維持家族倫常上既和倫理達成一片,以倫理為立法的根據,所以關于親屬間相互侵犯的規定是完全以服制上親疏尊卑之序為依據的。”而在傳統的服制親屬中,都是以父親為中心點,那么,自然地,當親屬相犯,處理結果就以父權為中心來劃分秩序。
其次,禮治下父權還體現在“容隱”制度上。書中指出“中國的立法既大受儒家的影響,政治上又標榜以孝治天下,寧可為孝而屈法,所以歷代的法律都承認親屬相容隱的原則。”“容隱”制度的承認為家族內部關系的處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同時,“容隱”是符合儒家宣揚的“孝”的觀念,在家族中,親屬間互相容隱,雖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在封建社會總體還是利于發展,尤其是君主獨攬大權的封建王朝。當家族內部關系得以確立和穩定,國家的命運才能正常維持。
另外,發展到明清時期,“存留養親”制度確立,進一步豐富了父權的范圍,這一制度規定,當子女犯罪需要執行刑罰時,家中老人無法獨立生活而又無人奉養,可以先由有罪之身的子女侍奉老人去世,再去服刑。以及后來的血親復仇,都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去維護家族利益,不斷深化父權。自古忠孝兩難全,但是在普通百姓看來,與忠相比,孝為大。
由此可以看到,父權是中國倫理宗法關系的核心,家族內部一切以父的利益為重,作為子女,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無條件的服從父權,放棄自己的利益,必要時,還要犧牲自己的生命。
(三)傳統法制下父權的矛盾
儒家認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標志就是人有感情,懂得綱常禮教。“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⑤古代社會中,父權也只是服從于君權,家族服務于國家,家族作為國家的基本構成單位,有著自己的宗法社會結構,統治者利用父權來完善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使國和家逐漸融為一體,究其本質,就是通過“齊家”來達到“治天下”的目的。王亞南先生指出“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說是家族政治化,在另外一方面,又是國家家族化,倫理政治的神髓就在此。”⑥而這些結果的產生,都是由儒家“仁”的思想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或者說是傳統禮教的道德所引導的結果。
雖然這種道德式的引導也使得社會維持在一種相對平穩的狀態,但是終究是違背法律的,使道德凌駕于法律之上,就會使得統治者或者儒生有任意解釋發法律的權力。雖然父權在千百年來地位猶然存在,但是對于子女的財產和生命,作為父親說到底還是沒有支
配的權力在父權的淫威之下,也導致了很多悲慘的故事。而當時法家提倡的社會不分等級,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似乎和當今社會不謀而合。直至今日,我們多少也會受到傳統道德的影響,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你要聽我的話”,甚至有些父母要干涉子女的工作,婚姻,視事業等,這種說法和做法和我們所提倡的法律精神是相違背的。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法治社會,倡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早就不同于儒家學說所宣揚的法律,但是,其在道德上對社會的發展還是有借鑒意義。今天讀《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絕對不是為了學習法制史,而是總結在法治建設過程中古今對比,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統治下的中國。不僅在古代,現在社會家庭仍然是國家的基本構成單位,但是,我們是否還要保持以“父權”為中心的傳統禮教確實值得我們商榷。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來講,我們還是需要尊重父母的意見,盡量做到“遵其言”,然而,我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法律賦予每個人有獨立平等的權力,我們不屬于任何人,所以,當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時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子女肯定會被道德綁架,為了做一個“孝順”的子女從而放棄自己的心愿,這也是目前社會所面臨的一個問題,道德和法律究竟該怎么權衡。總而言之,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傳統法律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才會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角度,使在今后處理類似問題時才能更加符合法理人情。
[ 注 釋 ]
①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52.
②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52.
③栗玉仕.儒術與王道——董仲舒倫理政治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9.
④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1991:173.
⑤<論語·為政>.
⑥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74.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1991.
[3]栗仕玉.儒術與王道——董仲舒倫理政治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4]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D
A
2095-4379-(2017)16-0130-02
于世川(1992-),男,漢族,山東泰安人,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