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喜
(徐州日報社,江蘇 徐州221002)
淺談地市黨報的新聞轉型
□ 王正喜
(徐州日報社,江蘇 徐州221002)
報紙相對于網絡媒體而言是傳統媒體,近些年受到了網絡媒體的沖擊和影響,報紙如何做好地市黨報的轉型,如何在新媒體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本文從黨報創新的必要性、黨報創新的措施和實踐角度對新聞轉型進行了探討。
地市黨報 新聞 創新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逐步確立,然而由于承擔著特殊的意識形態宣傳任務的黨報長期形成了機關報機關化的僵化模式,改革創新的力度和效果遠不及網絡媒體及生活類報紙,在市場競爭中存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與當今時代人群的快餐化信息接受方式、短平快的生活節奏實現了無縫對接,對傳統媒體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消解力量。由此,黨報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處理好宣傳規律、市場規律、新聞規律三者之間的關系。報紙是產品,報業是產業。將產品做成價值高、附加值高的商品,黨報才能有影響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黨報面臨較為嚴峻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對于黨報來說可以概括為:服務政治,完成作為黨報的政治任務;服務讀者,辦出一份讀者歡迎的報紙;服務客戶,辦一份產生最佳廣告效果的報紙。
提高思想深度,立足黨報內容。當前,讀者常常抱怨黨報缺少可讀性,沒有多少可讀的新聞。其實,讀者抱怨的是一些黨報鮮活的新聞少,與讀者密切相關的新聞少,新鮮、重要、可讀和有價值、有分量的新聞少。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如何做好黨報內容創新。
地市黨報新聞應通過強化中心報道提高傳播效果?!缎熘萑請蟆吠ㄟ^歷次改版,不斷加強中心工作報道的分量,強勢處理地方黨委的政經要聞,及時傳達來自中央的權威聲音。比如,專門開設“解讀”專欄,在市重點會議中尋覓市民關心關注的報道線索,邀請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對線索的背景進行開放式挖掘,以信息的立體式、厚重感、精粹化贏得了受眾,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
地市黨報新聞應強化策劃意識,提高深度和影響力。為了提高品牌意識,多出精品,地市黨報應加強策劃,年年都要圍繞主題教育活動開辟專欄,開展活動?!缎熘萑請蟆?010年策劃實施了“媒眼看棚改”連續報道,深入報道徐州在振興老工業基地在改造的過程中,為困難群眾解決居者有其屋,生活更舒適的問題。這一系列報道后來榮獲2010年度江蘇新聞獎;2017年,為響應國務院批復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專門策劃了“大淮海一起贏”系列報道,對核心區城市進行學習借鑒式報道。
強化民生新聞,找準結合點共鳴點。新聞宣傳工作本質上也是群眾工作。在大量的日常新聞宣傳中,《徐州日報》把黨和政府關注、廣大百姓關心的結合點、共鳴點、興奮點,作為新聞報道的切入點和主要新聞價值取向。比如開設“德耀彭城”“與文明同行”“大事早聞”等專欄,通過鮮活的事例,生動的現場報道,吸引大量普通讀者的眼球。正面推動了政府工作的開展,政府很滿意。
地市黨報應強化評論,關鍵時刻不失語。近年來,《徐州日報》重點設立了新聞評論員及時評版,比如,“云龍時評”專欄,針對重大事件、重點決策、重要活動發表評論,彰顯黨報聲音。這些特色欄目,使得黨報的聲音也因此越發厚重,現實針對性和有效說服力不斷增強。
地市黨報還應創新版面形式。當前大眾傳媒已進入快速閱讀時代,而平面媒體的標題和圖片、圖表等是適應這種轉變的最好版面元素,視覺化包裝在平面媒體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許多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報紙包裝也是生產力,形式也是內容。為此,徐州日報社面向全國高薪招聘視覺總監,成立了視覺中心,設置了專職美編。
地市黨報也可以做封面導讀,讓讀者“速讀”。《徐州日報》從2008年改版開始,最大的變革是一版徹底封面導讀化,徹底改變了頭版除了領導活動就是會議消息的傳統做法。其引發的積極效應非常顯著:一些鮮活的民生新聞和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社會新聞圖片上了頭版顯著位置,有的照片被放大到五欄甚至通欄。
地市黨報更應注重增強視覺效果。外在形式上,《徐州日報》實行“瘦身、美容、全彩”,穿上了時尚的外衣。版型“瘦身”,采用國際流行的“720黃金版型”,比原來收窄4厘米,報紙外形挺拔俊朗;版面全部彩版,版式時尚、大氣、圖文并茂,搭建報紙時尚化、城市化更高的平臺。
用黨報消息眼,觀地方改革潮。從2010年10月25日起,《徐州日報》在一版開設“彭城觀潮”欄目,重點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決定、重大方針政策、重大事件等進行深度報道。這是黨報著眼大局、創新宣傳的又一重要舉措。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凸顯黨報的政治公信力、品牌影響力。
隨著信息傳播的多元化,讀者對媒體加強新聞創新、提高輿論引導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地市級黨報來說,輿論引導力的提升將成為地市級黨報面臨的重要問題。
報網互動——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贏。近年來,徐州日報社不斷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形成了包括報紙、網站、兩微一端在內的全媒體產品陣容,擁有各類新媒體用戶近150萬,媒體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與日俱增。
關注民生——拓展地市報服務百姓新思路。在當前新聞改革和多媒體競爭中,作為地市級黨委機關報來說,如何張揚個性,辦出特色和品位?《徐州日報》推出“衛東調查”欄目,目的就是要傾力打造讀者必讀的民生新聞,讓一批富有可讀性、啟發性和引導性的民生稿件得到更多讀者的關注和喜愛,真正做到與民生新聞相關的事件更可讀。
異地采訪——提升地市報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作為區域性很強的地市報來說,異地報道可以在更寬的視野中尋找新聞資源,在更高的層面上構建自己的新聞實力。近幾年,徐州日報社先后組織了赴東北、新疆、省內城市、淮海經濟區核心城市等地的采訪,都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
培養作風——全面提高地市報隊伍綜合素質。在傳媒迅速變革發展的今天,以人為本,建立有效機制,培養建設一支政治上可靠、業務上精良、作風上過硬年輕優秀的記者編輯隊伍,是地市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可行之路。在加強人才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的同時,要繼續把掛鉤幫扶村作為黨報記者“走轉改”培訓基地,組織采編人員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進一步深入基層、融入群眾,有效改進編采作風,提高業務素質。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