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合塔爾·阿不都喀迪爾
(阿克蘇日報社,新疆 阿克蘇 843000)
提升新聞宣傳工作能力的十大關鍵詞
□木合塔爾·阿不都喀迪爾
(阿克蘇日報社,新疆 阿克蘇 843000)
新聞宣傳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被視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起著獨到而重要的作用。新聞宣傳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思想意識有著重大影響。無論是加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還是加快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無論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夯實廣大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還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改革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都需要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新聞宣傳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這對我們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重視意識形態工作一直是我黨的政治優勢所在。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就是靠“兩桿子”,即:槍桿子和筆桿子,奪取了全國政權。自新中國成立以后和改革開放以來,我黨歷代最高領導人向來非常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強調經濟建設要搞上去,新聞宣傳也要不放松;經濟工作做不好,要出大問題,意識形態工作做不好,同樣也要出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這就是在新形勢下新聞宣傳的總要求。要實現新聞宣傳這個總要求,必須要找到新聞事業成功的路子。
把握好新聞宣傳的總要求,不斷開創新聞事業成功的新路子,新聞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學習追求、擔當奮斗。筆者認為,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提升新聞宣傳能力必須把握以下十大關鍵詞。
早在1883年,美國現代新聞業的開創者普利策就曾在創辦的報紙上宣言:“它將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業,而不為有錢有勢者謀利益;它將揭露一切詭計和無恥,抨擊一切社會罪惡和弊端;它將以真摯誠懇的態度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
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為我們這一代記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一名有職業抱負的優秀記者,不僅要忠實見證和記錄社會變遷的軌跡,還要積極參與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進程。唯其如此,才無愧于社會引領者的稱呼。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證。記者這一職業誕生以來,從來都與安逸和懦弱絕緣。由于職業的特點決定,記者總是與危險和挑戰相伴——不僅是“全天候”的,而且是“探險”式的……危險地區、危急關頭、危難時刻,總有他們最先出現的身影。多年來,不同機構進行的各種職業的危險度調查中,記者與軍人、警察等一起名列榜單前列。
勿忘人民——這是著名記者穆青一生的鐘愛,也是他一生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華。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記者生涯中,穆青報道的主角始終是人民群眾。焦裕祿、吳吉昌、潘從正……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光輝的形象,通過穆青的筆,走進了一代乃至幾代中國人的心靈深處。范敬宜先生說: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層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養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數的人,他能用最底層的事感動最高層的人。他有我們許多記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優秀的報道總是“一頭系著中南海,一頭連著大雜院”,而優秀的記者必定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踐者。
“以人為本”、“三貼近”,這是一名優秀記者必須堅持的行為準則。人民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同樣應當成為一名記者工作成績的檢驗標準。
與公正原則相對立的,是新聞報道中的偏見、歧視和極端。有專家認為,隨著傳媒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媒體“正變得冷酷”,其標志就是新聞的極端化傾向。對新聞極端化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莫過于:“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一些媒體為了迎合所謂“市場競爭”,往往篩選最極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進行報道,一味追求聳人聽聞的效果,吸引受眾眼球,而對真正影響社會大眾公共利益的事情卻冷漠對待乃至無動于衷。
有失公正,是對記者職業的最大背叛。任何時候,一名優秀的記者都應遠離獵奇和炒作的誘惑。
新聞記者——“無冕之王”,但這決不意味著記者能夠忘乎所以。普利策曾把媒體視為文明社會崛起的一股強大力量,同時也認識到新聞業良性運行的難度。正因如此,他提醒人們:“新聞事業的最難之處就是既要保持新鮮報道的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精確和良心的約束,而不是隨心所欲。”
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我國當代著名女記者郭梅尼也曾說過:“要當好一個記者,首先要有一雙時代的慧眼,要抓住這個時代最新的東西,要反映最能代表時代精神的人物。”無論是“觀測風云”,還是“時代慧眼”,所指的都是記者特有的新聞敏銳感。而是否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是一名記者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之所以舉世轟動,是因為他從黃土高原上那支披滿了硝煙和塵土的紅色隊伍中,敏銳發現了改變中國命運的星星之火,進而把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使命、求索、奮斗,真實地展現在了世界面前。歷史學家評價:“斯諾是自馬可·波羅之后在西方世界認識中國問題上影響力最大的西方人”。
在今天這個信息極度快捷也極度泛濫的時代,記者的新聞敏感已不僅僅表現在發現“獨家”的能力上,更為重要的是能夠透過紛繁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記者的敏銳=發現力+穿透力。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實是新聞傳播的力量所在。美國學者約斯特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一條新聞并不足夠真實的話,刊登這條新聞的報紙也就和這個荒謬的報道一樣荒謬!”
媒體的真實源自記者的求實。在頻頻出現“被就業”“被買房”“被醫療”新聞的今天,我們更有必要依靠求實的態度去偽存真,從而接近事實的真相,傳遞真實的信息。正如一位報界前人所說:“關心公共利益的報界是能夠維護公共美德的,訓練有素的報業人員有權利、也有勇氣做到這一點。”
“歸零”,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名詞。“零缺陷、零故障、零疑點”、“一絲不茍、分秒不差”……正是靠著這樣的精神,中國的航天夢想一步步變成了現實。“歸零”,也是優秀記者應當而且必須具有的職業意識。
記者是創造性的職業,創新是媒體實踐的靈魂。記者這一職業之所以對優秀青年有著持久的吸引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求新、求變、求開拓的創新活力。優秀的記者從來不“嚼別人嚼過的饃”,他們向受眾提供的,是像“活魚”一樣充滿生命力的新聞。他們的新聞,總是能夠給人們帶來超越新聞事實的啟迪、鼓舞和力量。人民群眾的創造實踐,永遠是新聞創新的不竭源泉。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永遠是新聞創新的基本遵循。
創新無止境。正是因為有著“創新”的追求,才有了新聞界的一次次變革,而新聞界的每一次變革,又不同程度地推進了社會的變革。
記者的創造力之無窮,是由公眾信息需求不斷變化的內容、口味和形式所決定的。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只要始終保持著創新的勇氣和能力,不論業內競爭如何嚴峻,不論“跟風”“模仿”如何盛行,也不論傳播者的門檻如何降低,優秀的記者和優秀的媒體總能以其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占領“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新聞高地。
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對于求新求變的記者職業,超前的思維和超前的行動永遠是職業之樹常青的保證。
誠如電子傳媒時代的傳播學巨擘麥克盧漢所言:“一切新生的傳播手段都在徹底地改造我們,以致我們的一切都與之接觸,受之影響,為之改變。”從平面媒體到視聽媒體,從網絡媒體到移動媒體,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引領人類進入新的傳播時代。與之相適應,新聞從業者的信息采集、制作和傳播理念正在發生著革命性的改變;當新興傳媒迅猛發展的時候,傳統媒介卻不時傳出遇到“寒冬”、甚至瀕臨倒閉的消息。個中原因,并非僅僅來自后起之秀的挑戰,更為根本的是傳媒人自身舊有思維模式的框限。
科技的發展,降低了信息傳播者的門檻,卻提高了對職業新聞人的素質要求。今天,一個稱職的記者必須能夠熟練掌握各種信息采集、編輯、傳播方式的使用技巧,既懂文字、圖片采集,又懂音視頻制作。
面對這個被稱為“全媒體記者”的時代,我們準備好了嗎?
范長江說過:“記者做到最后,一定要博。在博學的基礎上,然后再專攻一兩個方面。”此乃真知灼見。
一些記者在面對職業發展瓶頸時,往往偏重采寫技巧的提高,而較少反思自身的知識積累是否適應新的變化、符合新的需要。與采寫技巧相比,記者知識結構的“廣”與“深”,更能決定一個記者最終能走多遠。范長江本人,就是記者隊伍中博學多識的佼佼者。26歲的范長江寫出《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在于他的探索勇氣,也在于他的博聞強記。正是他的淵博知識,使他能夠對當時西北的歷史、政治、軍事、地理、經濟等等信手拈來。探險成就了他的發現,博學促成了他的聯想,正所謂“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記者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職業,一個優秀的記者一刻也不能松懈對于知識的追求。
“書生報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如刀”。正義、勇敢、親民、公正、律己、敏銳、求實、創新、超前、博學,無論時代如何變幻,這些都是決定記者成功的關鍵。而能否秉承這些詞匯之所指,也就成了檢驗一名記者是否優秀的試金石。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