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杰
(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安放漂泊的靈魂
——由《我從草原來》想到的
王雙杰
(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歌曲《我從草原來》是我區著名作曲家王星銘老師的代表作,創作至今已整整三十年,傳遍大江南北,影響波及國內外。作為內蒙古包頭土生土長的作曲家,他是如何使作品具有如此的魅力,值得我們去分析研究。本文力圖從音樂本體出發,對其進行探討,以期尋找規律性認識,與學界分享。
本體;作曲;歌詞
歌曲《我從草原來》是我區著名作曲家王星銘老師的代表作,創作至今已整整三十年,傳遍大江南北,影響波及國內外。作為內蒙古包頭土生土長的作曲家,他是如何使作品具有如此的魅力,值得我們去分析研究。本文力圖從音樂本體出發,對其進行探討,以期尋找其規律性認識,與學界分享。
所謂本體,簡而言之就是事物的本原。在筆者看來,歌曲的本原就應該是詞與曲。那么《我從草原來》在這兩方面有何特別之處呢?
首先看歌詞:
第一段:馬頭琴拉響的時候,百靈鳥唱起歌來。親人們啊歡聚的時候,訴說我久別的情懷。我從草原來,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花正開;我從草原來,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花如海。
第二段:織女星升起的時候,小馬駒嘬著母奶。回報那慈母的深情,要用我一生的摯愛。我從草原來,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多興衰,我從草原來,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多期待。
無論我像風一樣,升騰飄泊在何方,無論我象風一樣,升騰飄泊在何方。草原啊草原,永遠與我同在。啊啊哈嗬,啊哈啊哈哈嗬,永遠與我同在,永遠與我同在。
這首作品原本是為一位蒙古族女孩所作,描寫她從草原來到城市的故事。所以詞作者--紀征民先生,一開始就使用馬頭琴,這種具有鮮明民族標識的樂器,接著就是百靈鳥--草原常見的小精靈,將我們帶入草原特有的意境,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子突然來到陌生的城市,思鄉之情在所難免。再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看著如畫的草原,默默的告訴自己,這是她的故鄉,她來自草原。
第二段,作者從織女星寫起。在已被污染的大型工業城市,夜晚很難清晰地看到天上的星星,只有在草原,那尚且純凈的天空,人們才有可能更多的欣賞星空的美妙,這更像是進入大城市后,這位蒙古族女孩對故鄉的思念,想想小馬吮吸母乳的場景,母親的面容就映入眼簾,她的辛勞、她的付出、她的慈愛,一幅幅、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如今自己已長大成人,而母親的頭發日漸花白、皺紋在不知不覺中爬滿臉龐、曾經挺拔的身軀日漸彎曲,作為來自草原的孩子,默默的告訴自己,要用一生來報答母親的付出。同時,由母親又聯想到養育自己的草原,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上演了多少悲歡離合,這里的人們同樣企盼著平靜而充滿希望的未來。
最后一段,是這位姑娘的心聲,草原不僅是她的故鄉,而且是她的精神家園,地理上的距離永遠都不能把她與家鄉阻隔,家鄉就是她心的歸宿。
其次看音樂:
這是一首五聲調式為基礎的聲樂作品,之所以說以五聲調式為基礎,是因為作品中有30多處使用了7,7在傳統五聲調式中常常作為偏音使用,而所謂偏是與正相對,也就是與1、2、3、5、6相對,使用較少。但在這首作品中,不僅使用了偏音,還大量的使用,不僅用在不重要的位置,還在許多重要位置頻繁使用,與傳統寫作形成鮮明對比,使偏音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以往的從屬地位,使偏音從以往僅僅起點綴作用到與1、2、3、5、6五個正音分庭抗禮,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以偏為正的效果,是五聲調式作曲技法的創新。這種創新不是一種盲目的突破,而是一種藝高人膽大的有益嘗試。對于藝術發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該作品是一首非再現型三部曲式,三個段落清晰明了,各有特點。開始是引子,以八度大跳將人們帶入遼闊悠遠的意境,給演唱者以充分表達,馳騁抒懷的廣闊空間。第一段由兩大句組成,即(馬頭琴……唱起歌來)與(親人們啊……久別的情懷)兩大句。每一大句又可以分成兩小句,所以第一段共四小句。這四小句有內在的關聯,比如第一句與第三句基本一樣,第三句只是第一句的音符加密,節奏稍加變化;第四句的首音把第二句的首音提高八度,所變化得只是第四句后半句。
第二段由兩大句組成,即(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花正開)與(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花如海)。第二句與第一句只是在末尾句不同,給人以收束感。
第三段也由兩大句組成,即(無論我像風一樣……永遠與我同在)于(啊啊哈嗬……永遠與我同在)。而第一大句又可分為兩小句,有轉折的意味。最后一大句只是重復第一大句的后半部分。
我從草原來的精妙之處在于其一,實現了節拍的自然轉換,如果仔細觀察樂譜不難發現,樂譜中有多處的4/4拍到2/4拍的轉換,轉換時連接順暢,過渡自然,絲毫沒有影響樂曲的連貫性,若沒看樂譜,甚至很難發現這種節拍的變化,體現出創作者技法運用的純熟。其二,對偶句的使用為“起興”手法的運用做了很好的準備。
這首作品原為蒙古族歌手花日寫作,1998年修改后入選內蒙古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由德德瑪老師首唱并錄音,先后于1999年2001年,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作品獎,中國音樂電視金獎。■
王雙杰(1976-),男,山東濟南人,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陰山音樂文化研究所主任,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