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2)
淺談汕尾漁歌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劉 敏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2)
汕尾漁歌是我國三大漁歌體系之一“南海漁歌”的主要組成部分,來自廣東省汕尾地區,汕尾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全國十大優良港口之一。汕尾漁歌俗稱“甌船歌”,主要在“甌船漁民”中傳唱。“甌船漁民”亦稱作“疍民”,疍民是以在海上生活為特征的特殊群體,習慣用歌唱來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汕尾漁歌是疍民世代相傳的民間口頭藝術,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上世紀20年代至今,人們對汕尾漁歌的發掘、傳承、創新和發展作出了許多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漸衍生出更多有益價值。目前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社會共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深入開展探索和研究,是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發掘保護向縱深發展的目標方向。
汕尾漁歌;傳承;創新;發展
汕尾漁歌,是廣東汕尾沿海地區的漢族民歌,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優秀的嶺南民間音樂資源。汕尾漁歌內容廣泛,充分反映了汕尾地區疍家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汕尾漁歌曲調古樸優美,富于海洋韻味和浪漫主義情懷。本文在綜合當前汕尾漁歌研究現狀和深入實踐掌握一手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汕尾漁歌的文化脈絡,從汕尾漁歌的傳承、發掘創作、“新漁歌”的興起、漁歌文化推廣和發展構想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對汕尾漁歌的未來發展提出對策。
汕尾漁歌是疍民在日常的生產實踐和海上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汕尾漁歌內容廣泛,有反映苦難生活的《漁家淚》、《漁工苦》、《水鄉怨》等;反映勞動生產的《十二月漁諺歌》、《出海歌》、《織網歌》等;反映倫理道德的《贊媳歌》、《教姑歌》、《勸世歌》等;反映婚嫁習俗的《婚嫁歌》、《心焦歌》、《叮嚀歌》等;反映愛情生活的《送兄歌》、《絲線送妹繡花叢》等;反映民俗生活情趣的《月令歌》、《斗歌》、《猜調》等;以及歌頌新生活的新編漁歌《黨和漁家心相連》、《人民政府力量強》、《如今有了婚姻法》、《學好文化來當家》等。它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沿海漢族勞動人民生活,表達了疍民復雜的思想感情,是疍家文化的代表符號。
汕尾漁歌演唱風格清晰自然,表演落落大方,具有濃郁的原生態風情。汕尾漁歌的傳承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的,漁歌手大都能“依調填詞”,用“以歌言志”的方式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因此,常以一曲多唱的方式出現,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和即興性。汕尾漁歌有記載的傳承譜系可追溯至解放前,共有三代傳承人:
第一代漁歌名師,是以徐十一、徐月春、李招和李勿為代表,尤以徐十一最為突出,主要作品有:《斗歌》、《辯歌》、《情歌》、《漁燈歌》和《下鄉歌》等;
第二代漁歌名師,以蘇少琴、蘇香花、鐘玉蘭、蘇細花、徐圓目、龐美英為代表,主要作品有:《紡線歌》、《情理歌》、《出海歌》、《文明新風樹起來》、《送檳榔》、《我有漁歌幾千籮》、《眺開灣外三領帆》等;
第三代漁歌名師,以李香桂、鐘鴻玲、蘇少珠、蘇梅菊、李少冰、蘇美娜、徐玉蘭為代表,主要作品有:《送兄歌》、《奪紅旗》、《住在新村好開心》、《相愛歌》等。這一代的漁歌手生長在新中國,黨和政府為漁民建設了嶄新的漁民新村,漁業實現機械化,婚姻實現自由自主,疍民的生活呈現出萬象更新的景象。不難看出,在這個時期的漁歌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雖然中間因“文革”的影響出現了斷層,但改革開放后,汕尾漁歌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和希望。
2013年,汕尾漁歌的傳承人在當地政府和音樂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汕尾漁歌傳承基地”,該基地以傳承、學習、保護、發展汕尾漁歌為己任,招收和培育漁歌傳承人。目前已招收入室弟子560多名,全市普及學藝人數2400多名。2014年“汕尾漁歌”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5年“汕尾漁歌傳承基地”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汕尾漁歌原只是以口耳相傳的形式來傳承的,而能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始于1927年,由鐘敬文編寫和出版的《疍歌》一書;首次將漁歌編成戲劇文學的,是馬思周先生于1952年至1956年期間,根據疍家所唱長篇敘事歌詞《炎舵與初二》改編成漁歌劇《長洲淚》,發表于汕頭地區《工農兵》刊物,并排演成劇目搬上舞臺;而以歌譜形式記載的,則起于1960年,由汕尾本地音樂家黃琛記錄整理的《海豐漁歌集》;在2011年,汕尾城區委宣傳部羅光釗連同林漢齊、鐘訓成編輯出版《汕尾漁歌》,主要收錄了黃琛等人在上世紀50年代采錄的內容;同年,羅光釗、陳勇鐵領銜一批汕尾文藝工作者對汕尾漁歌進行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普查、挖掘、采集和整理,于2011年出版了《汕尾漁歌集》,該著作近80萬字,收集原生態漁歌350多首,為歷次采集之最。
汕尾漁歌作為優秀的民間音樂遺產,為廣大的音樂家們提供了寶貴的音樂素材和創作靈感,作曲家們在這豐富的漁歌資源基礎上,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首先對汕尾漁歌進行發掘的是原廣州樂團作曲指揮家施明新,他于1958年創作了汕尾漁歌題材音樂作品《漁歌組曲》。該作品保持了汕尾漁歌的原生態特點,對音樂原型結構進行擴大發展,采用“二部曲式”、“回旋曲式”和“變奏曲式”將原本結構短小的漁歌進行藝術加工,采用領唱、齊唱、輪唱、合唱等演唱方式,進一步豐富了漁歌的表現力。
有著“南海漁歌王”稱號的汕尾本地音樂家黃琛,不僅是汕尾漁歌最早的采錄者,還開創了汕尾“新漁歌”的先河。他對原漁歌曲的節奏進行擴大或壓縮,從原曲調中衍生新的音調,使音樂更為生動脫俗,朗朗上口。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黃琛陸續創作了《月亮灣里拾月亮》、《大海也是我的家》和《拾貝殼》等近百首新漁歌作品,結集成《南海漁光曲》,在1996年出版。
隨著汕尾漁歌的藝術價值被發掘,國內許多音樂家紛紛來到汕尾采風,根據原生態漁歌元素創作了一批經典的音樂作品,被廣為傳播。其中聲樂作品有:施光南創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1980年)、王酩創作的電影插曲《漁家姑娘在海邊》(1975年)、劉詩召創作的《軍港之夜》(1980年)和王佑貴創作的《春天的故事》(1995年)等;器樂作品有:李自立創作的小提琴曲《豐收漁歌》(1973年)、劉詩昆創作的鋼琴協奏曲《戰臺風》(1958年)等。
21世紀以來,以汕尾市音樂家協會為代表的藝術家們,扎根于汕尾漁歌的藝術土壤中,不僅傳承了老一輩漁歌藝術家的精髓,還創作了一批“新漁歌”音樂作品和漁歌劇目,使汕尾漁歌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嶄新的光彩。
其中,由汕尾市音樂家協會主席何曉霧作曲、林漢齊作詞的《山海湖城汕尾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曲是宣傳汕尾城區旅游文化的歌曲,采用漁歌音樂素材結合現代配器方法,漁歌風味濃郁,旋律優美動人,易于傳唱,此歌曲被制作成音樂電視,廣為傳播,開啟了探索“新漁歌”的藝術創作先河。
“新漁歌”代表作品還有:歌曲《我要為你歌唱》(何曉霧作曲、何朝暉作詞)、《漁歌斗唱》(林漢齊作詞、陳務可作曲)、《喊出金銀滿灘頭》(林漢齊作詞、鐘訓成作曲);民樂合奏曲《海韻隨想》(王思雄編曲);漁歌音樂《娶新娘》(卓榮光作曲);還有集體創作的原創漁歌劇《默娘》(2014年);漁歌劇目《孤兒再生記》(2015年);大型漁歌劇《“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2016年)等。
在聲樂演唱方面,汕尾本地的新生代歌唱家們,大都接受了良好音樂專業教育,她們將科學的發音技巧和民歌表演技術融入到漁歌的演唱當中,增加了漁歌音樂的美感,提升了漁歌的藝術欣賞性。較有代表性的“新漁歌”演唱家有:余曉燕,代表作《我要為你歌唱》、《汕尾你好》、《神奇的紅海灣》等;汕尾音樂家協會“藍色踏歌”女聲組合,代表作品《漁歌組曲》、《漁歌斗唱》等。此外,國內知名女聲演唱組合“純音組合”,用和聲的演唱方式演繹《山海湖城汕尾美》,使歌曲的音樂層次更為豐富,展現了汕尾“新漁歌”的和諧之美。
汕尾藝術家們不但致力于汕尾漁歌藝術的創作創新,更注重汕尾漁歌的文化推廣。近年來,在政府和各界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汕尾市音樂家協會聯合汕尾漁歌傳承基地共同發展和推廣漁歌藝術,努力搭建新媒體和舞臺藝術展示平臺,為汕尾漁歌的推廣做出了貢獻,主要活動內容有:
2013年,汕尾市與中央電視臺數字頻道合作,舉辦首屆“紅海灣沙灘音樂節”,其中汕尾漁歌首次登上了中央電視臺;同年,舉辦“海陸之聲——汕尾市原創作品音樂會”,發布和推廣汕尾市音樂工作者創作的“新漁歌”作品;
2014年,舉辦“我要為你歌唱”余曉燕獨唱音樂會,進一步激發了汕尾音樂家們交流學習的熱情;同年,組織了“文藝采風下基層”文藝演出,將“新漁歌”帶到廣大漁民群眾當中;2014年底,余曉燕走進華南農業大學,向師生介紹和演唱原生態的汕尾漁歌和新漁歌作品,這是汕尾漁歌藝術首次在高校進行宣傳和展示。
2016年,舉辦《沙坑漁韻》汕尾漁歌音樂作品研討會;同年,舉辦“藍色魅力,海的情懷”第三屆紅海灣沙灘音樂節文藝晚會,采用了現場發布和新媒體傳播等方式,將汕尾漁歌《海迅催我再起帆》和《咸茶歌》制作成實景演唱音樂電視,精準的提煉了汕尾漁歌的文化藝術特點,把原生態的汕尾漁歌推向新的展示傳播平臺。
同年12月,由汕尾城區新港漁歌隊主演的《“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大型漁歌劇在廣東粵劇院演出。該劇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汕尾傳統漁歌曲,從多個側面反映往昔汕尾疍民生產生活情景、人文風俗及思想情感,打造了一部反映汕尾地域風貌與人文氣息濃的藝術詩篇。
雖然人們對汕尾漁歌在傳承保護、發掘和創新做出許多努力,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從汕尾漁歌的未來發展來看,還有許多不足。目前看來,關于汕尾漁歌的理論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從事汕尾漁歌文化研究的專業人士還不多,汕尾漁歌普及推廣程度不高。所以,筆者認為,要進一步深入的傳承和開發像汕尾漁歌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開展工作:
其一,充分調動高校的科研力量。加強理論研究,需要結合高校的優勢,調動高校的研究力量,從歷史、人文、藝術、文化產業、教育等學科多角度對汕尾漁歌進行全面的科學研究和理論提升。
其二,發揮高校的人才培養功能。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激發大學生群體對民間藝術的認識和興趣;培養一批專業學生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研究事業中;同時,發揮高校師資力量,協助地方共同培養高素質的傳承人。
其三,培養高素質的漁歌傳承人。汕尾漁歌能得以保存和發展,離不開傳承者的努力和創造。一位高素質的漁歌傳承人,不僅需要具備海量的漁歌儲備和優秀的演唱能力,更需要掌握汕尾漁歌的歷史淵源、人文藝術特征等理論認識,提高人文素質和藝術修養。
其四,普及教育。將汕尾漁歌設置為汕尾本地學校的音樂課必修內容,培養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認識,激發對家鄉的自豪感;將汕尾漁歌音樂寫入大中小學的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中,鼓勵學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為民間藝術營造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和氛圍;
在科研和教育方面,華南農業大學一直以來重視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近年來成立了“嶺南文化與藝術研究中心”和“民俗藝術傳承創新平臺”,肩負著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的使命和責任,該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也承擔著大學生文化藝術素質教育的功能。未來,可以汕尾漁歌的傳承和發展為切入點,采取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音樂)教學研究與實習基地”等方式,打造高校參與當地文化建設模式,開創高校與地方聯動的新局面。■
[1]羅光釗,林漢齊,鐘訓成.南海漁唱 汕尾漁歌[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
[2]羅光釗,林漢齊,鐘訓成.汕尾漁歌[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4.
[3]馬薇姍.淺談汕尾漁歌的淵源、成名、現狀及其傳承發展[J].神州民俗,2011,164.
[4]余大棟.海風吹來的疍家風情[J].嶺南音樂,2014,07.
[5]佘一玲.質樸歌聲承載的漂泊人生-廣東汕尾疍歌的音樂特性[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04.
[6]傅鳳龍.“非遺”保護傳承的啟示與對策-以汕尾漁歌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5,07.
[7]林曉彥.汕尾漁歌在廣州再唱響!“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專場晚會在廣州舉辦.金羊網,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