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燕
(達州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達州 635000)
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箏藝術傳統與創新的思考
謝春燕
(達州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達州 635000)
古箏是我國較為傳統,且傳承悠久的古典樂器之一。其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構建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具有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等特點,在演奏中具有相當強的表現能力,其演奏曲目古典淡雅、風格特異,因此也受到較多群眾的喜愛。素有高山流水覓知音之稱的《高山流水》就是出自古箏。因此,為了更好的傳承我國古典的藝術,筆者就對古箏的藝術傳統及創新進行研究,以期能夠為我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提供幫助。
《高山流水》;古箏;傳統藝術;發展
我國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稱,而在音樂藝術方面,也獨具特色。最早期的編鐘、揚琴[1]。乃至后期的古箏都為后世留下了優美的音樂篇章。古箏則是其中最為耀眼的。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需求不斷改變,人們對藝術也有了新的追求,這就給傳統的古箏藝術帶來了新的挑戰。基于此,要想弘揚傳統音樂藝術,就需要不斷創新,發展,進而為新時代的古箏作品盡綿薄之力。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于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其最早出現是在戰國時代,在當時的秦國較為流傳。隨著秦皇一統,秦國的文化逐漸傳播,也使得古箏逐漸出現在九州大地各個角落,成為了獨居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2]。經典的古箏曲目有很多,例如,《戰臺風》、《幻想曲》等[3]。而較為被現代人熟知的就是《高山流水》,其將流水的動態、高山巍峨表現的淋漓盡致,聽之讓人回味無窮。
古箏由于傳播較廣,也使得古箏在不同的區域藝術傳統不盡相同。例如,北方的箏曲的演奏大多粗狂、豪邁,音樂的動態性表現力極強,在演奏時手指的力度及擺動但也較大。這些都造成了北方箏曲大多蒼勁、雄壯給人一種極為莊重的氛圍[4]。而南方的箏曲則正好相反,其更加注重內在的表現,能夠通過箏曲的演奏,將內心的情感充分的表達出來,初聽之心曠神怡,復聽之源遠流長。
古箏為我國名族樂器,古箏藝術在我國藝術、文化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為我國藝術瑰寶。長久以來,我國都將弘揚和發展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力度。在這種發展形勢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古箏的重要藝術價值,主張大力發展古箏藝術,并宣揚讓古箏藝術發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這一背景下,創新古箏藝術,將古箏發展為一種世界性音樂,讓世界各族人民都意識到古箏的重要藝術價值,成為我國古箏愛好者的共同心愿。古箏藝術想要取得長足發展,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時代變化,不斷創新,滿足我國及世界人民的審美需求,其關鍵在于發揮藝術的兼容性,融合不同民族藝術表達形式,廣泛吸納國學、國藝經典用藝術元素,充實、豐富古箏藝術內容及內涵[5]。古箏藝術的創新不僅僅是古箏演奏技巧、內容的創新,還應努力培養創新型古箏藝術人才。筆者廣泛搜集整理相關研究資料,并結合自身經驗,針對古箏藝術創新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古箏的主要特點在于舒緩悠揚,極為符合我國古典審美需求。然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這種藝術形式已經不在符合人們的實際生活狀況,更多的人開始鐘情于快節奏的搖滾音樂,尤其是一些青壯年,他們是社會的骨干力量會對整個社會的藝術追求形式造成影響,例如他們不喜歡古箏的緩慢曲調,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學習這種藝術形式,這使古箏的傳承與發展失去了群眾基礎。因此以形式多樣的藝術表達形式滿足不同人群的審美需求,進而激發人們對古箏的學習興趣,使古箏藝術的發展獲得穩固的群眾基礎。
豐富的古箏藝術形式可提升人們的學習興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索將古箏自身曲調與其他音樂形式相結合作為豐富藝術,以實現古箏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與創新,效果良好,總結起來主要表現有兩點:古箏藝術創作范圍拓寬、注重吸收其他樂器優勢。在古箏音樂創作范圍上,可以通過改編民歌樂調,以古箏彈奏流行音樂來實現藝術形式創新。如杭州師范大學畢業生嫣然曾以古箏演奏《HIGH 歌》等流行音樂、搖滾樂,其演奏受到普遍歡迎,長時間在搜狗、QQ等音樂播放器熱搜的前列。吉林大學在校生徐鶴薇以古箏彈奏《rolling in the deep》,點擊量超百萬,為古箏藝術的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但是此種發展形式也存在一個弊端,受這種爆紅演奏方式的影響,一些古箏學習者盲目學習流行曲目,不注重傳統古箏技法的學習,不能學習到真正的古箏藝術精髓,應避免這種情況的發展。在吸收其他樂器優勢上,古箏藝術能夠很好的陶冶人們的性情,但是卻不適合現代生活,對此藝術創作者應大膽的將二胡、琵琶、笛子、等樂器優勢應用于古箏藝術創新當中,在發展我國音樂藝術精髓的同時,為聽眾提供新的聽覺體驗。
技法創新為樂器演奏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可否認近年來我國在古箏演奏技法創新上取得了很多成績,如我國傳統古箏的主要彈奏技法為“右君左臣”,近年來有所發展,彈奏技法轉變為“左右均衡”。另外也發展了輪指古箏演奏技法,這種技法極大的豐富了古箏藝術的表現形式。盡管如此,古箏演奏技法創新的空間還很大,創作者必須與時俱進積極創新演奏技法。
古箏人才是古箏藝術創新發展長久不息的動力。文化管理部門應重視古箏人才的培養,加大古箏人才培養投入力度。一方面應針對古箏藝術發展規律進行總結、分析,針對性地制定人才派樣策略;另一方面應積極鼓勵民間古箏愛好者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深入研究古箏藝術,對于特別有天賦的業余愛好者應將其送至國內或國外的音樂學院進修,以提升其發展水平。
作為我國傳統藝術形式,不能脫離固有的文化傳統獨立創新,因此在古箏藝術創新過程中要注重從國學經典當中挖掘文化精髓,對其進行深入剖析、解讀,確定傳承傳統古箏藝術與創新之間的平衡點,在發揚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優化創新。在我國古書當中,有很多關于古箏的記錄,古書中將其成為仁者之器,高度贊美調節情緒、改善心境的神奇作用。如今,國家加大力度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古箏是傳統藝術精髓,其發展與創新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這為古箏藝術的創新提供了契機。古箏和國學都是我國的古典文化形式,國學有啟迪心智的作用,在古箏藝術創新過程中,注意從國學經典當中挖掘精髓,將古詩、國學經典的學習與古箏的學習結合起來,更有助于豐富古箏藝術內容,實現創新發展。如在學習古箏曲目《春江花月夜》時,將其與古詩《春江花月夜》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曲子的內涵,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化學習傳神、靈動的在演奏當中融入細膩的情感,優化演奏技巧,提升演奏效果。
古箏藝術為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上千年的傳承歷史,至今仍具有獨特的魅力,為世界各族人民所喜愛。但是不可否認在新社會形式、世界格局的影響下,古箏藝術的傳承面臨新的挑戰,要想古箏藝術經久不衰,必須在保有傳統經典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增添新的活力。對此可以通過適應社會審美需求、豐富藝術形式、創新古箏演奏技法、優化古箏人才培養、發揮國學精髓作用等途徑實現創新,為古箏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做出貢獻。■
[1]廖文珺.高山流水覓知音-古箏藝術傳統與創新的思考[J].音樂創作,2015,8:132-133.
[2]陸雅菲.淺談當代古箏藝術的發展與創新[J].黃河之聲,2015,18:77.
[3]柳淑紅.高山流水覓知音[J].教師博覽(文摘版),2017,4:41.
[4]山郁蘭.傳統與創新的碰撞-對港滬兩地藝術展的思考[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2:29-32.
[5]吳立群.簡述古箏藝術傳統與創新的關系[J].情感讀本,2015,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