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鵬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淺談陜西箏派的技法特點
陳金鵬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古箏,音域寬廣,莊重優雅,古典有朝氣的彈撥樂器。陜西地區為箏的發源地,可“真秦之聲”的箏樂卻近于絕響。但在先人前輩的不斷探索和努力下,我們得以進一步了解學習陜西箏曲的優秀內容。陜西箏曲風格特色鮮明,音律特殊,有著特殊的兩個游移變音,左手的按弦也較多地使用大指,曲風細膩,委婉中有悲涼,激昂之中也不少抒情。本文將對陜西箏派的一些技法特點進行探究,結合陜西箏派箏曲的音樂素材、樂曲的風格,分析學習陜西箏派的技法特點,進一步加深對陜西箏曲的認知,以更好地演奏陜西箏曲。
古箏;陜西箏派;箏曲;技法
古箏,中國歷史長河中富含中國特色又不斷進步的民族樂器。在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更多的人開始選擇去追求精神的慰藉,而古箏也在這個社會中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箏起源于古時的秦地,也就是現在的陜西地區,陜西箏派在這里經歷了消失和復興,同樣也成為了現在箏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人們常說的古箏界的“后起之秀”。而創作所用的音樂素材和樂曲創作的風格特點對箏曲的演奏技法有一定的影響。
地處我國西北地區的陜西,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這對陜西箏派的形成發展也有著特殊的影響。早期該地區交通不便,地處偏僻位置,與外界的交流溝通也很缺乏,所以當地箏還保持著早期的演奏技法,而后由于種種原因關于箏的傳承漸漸衰落。在近代,大量古箏學家名家為了繼續發展陜西箏,其汲取榆林當地小曲的說唱形式,再與西安鼓樂、迷胡等樂種結合,在匯集了大量歷史著作等精華后再次形成了風格獨特,內容豐富的陜西箏派,也使得現今的陜西箏派深入人心。
陜西地區傳統豐富的藝術文化來自于生活,源于當地人民的生活實踐,是人民的真實生活寫照,例如民間戲曲,西安鼓樂,都藝術化地展現了當地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深切思考,有著不同的喜怒哀樂,是人民情感的真實展現。陜西箏派即以陜西地方戲曲、西安鼓樂等為素材主要來源。在陜西地方戲曲素材中包含有豐富的榆林小曲、迷胡、碗碗腔等主要內容。
在榆林地區有一種傳統的介于民歌和曲藝之間的清唱曲音樂形式,稱為榆林小曲,是具有陜西地區特色的藝術品種。例如周延甲先生記譜的《小小船》即榆林箏曲,在輕快的曲調中再現出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愉悅心情。
還有流傳在陜西、甘肅地區的曲種——迷胡,又被稱為曲子戲,情感表現力豐富,早先內容多表現民間生活。周延甲先生的《凄涼曲》即陜西迷胡箏樂,又被稱為《老五更》,曲調委婉動人,清涼悲苦。
而碗碗腔就是利用一個類似小碗的打擊樂器做伴奏,作為表演皮影戲的唱腔音樂。著名的《秦桑曲》即以碗碗腔為素材,其旋律如泣如訴,細膩動人。
西安鼓樂有行樂和坐樂兩種演奏形式,保留著從唐朝到清朝的曲牌,包括“錦上花”、“小桃紅”“月兒高”、“西江月”、“柳青娘”、“香山射鼓”等十分豐富。箏曲《香山射鼓》就是由曲云將“柳青娘”、“月兒高”和“香山射鼓”等曲牌進行結合創作而出。箏曲沿用唐代燕樂的音樂曲調,具有濃郁的陜西地區音樂特色。
在風格特色上來說,陜西箏派有著兩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特性音——“歡音”和“苦音”。
歡音以“3”和“6”為主要特征,常表現歡快的情緒,但其在陜西箏曲中并不常用或根本就不使用。
苦音又稱哭音,常常表現陜西音樂中的悲痛、孤苦之情。它有屬于自己基本階——“5、7、1、2、4”,其中的“4”和“7”指的就是變宮和變徵。靈活運用的“4”和“7”促成了陜西箏派基本的風格特征,其中的“4”有原位和微升“4”之分,“7”有微降7,很少會用到原位7。這一特征也使得陜西箏派可以在箏界快速發展壯大。
在眾多陜西箏派的發展因素中,也自然促進了陜西箏派特有的技法的形成。
在彈奏陜西箏派箏曲時,我們經常能看到在某些音符的上方有一個漢字標注的“大”字,這里表示需用左手大指按弦,這是陜西箏派特有的演奏技法。譬如在《秦桑曲》中根據譜例在“3”上標注的“大”字,演奏時要在常規的左手三指按弦指法按出“”后保持按弦,在右手彈出“3”時用左手大指按弦上滑至“4”音,按弦時的力度和時間要與其他三指保持均衡,手腕與手指要保持放松,這種大指按弦的演奏技法在古箏指法技巧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聲腔化是陜西箏派箏曲特殊的音樂性體現,在陜西箏派箏曲中經常可以聽到利用二度滑音表達的淋漓盡致的陜西地區方言特色。譬如陜西箏派中的“苦音”音腔,就像一個傷心的人在沉聲訴說,有時泣不成聲,語速低緩,有時又激動憤慨,充滿感染力,通過帶有裝飾性揉弦的滑音恰恰可以很好地表達出曲子中需要的哀愁情緒。在《秦桑曲》中可以看到“以韻補聲”,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傷情人的哭訴,這樣不僅體現出陜西箏派的聲腔化,發揮出陜西箏派箏曲別具一格的韻味,也提高了傳統的滑音彈奏技巧。
陜西箏派中顫音的表現手法極為豐富,可分為輕顫和重顫:細膩的輕顫一般用來潤色右手音韻,情感溫潤悠長;重顫音吟弦時要重壓琴弦,使樂曲情感表現更為淋漓盡致。
還有許多配合滑音的揉弦、顫音,要結合樂曲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技巧上的處理,進一步詮釋出“以韻補聲”。總之,要體現出陜西箏派箏曲獨有的韻味,左手適宜的揉弦、顫音和滑音的結合運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指快速托劈的演奏技法是為了體現出秦聲的慷慨激昂、豪邁直爽。大指需要快速、有力的連續托劈,一般在彈奏時有單音托劈和雙音托劈之分。單音托劈要通過大指的小關節進行快速、靈活的托劈,譬如在《秦桑曲》中通過右手大指清脆、靈活的托劈,結合左手細膩的顫音和滑音處理,表現出哀怨、凄涼的情緒;雙音的托劈需要大指快速、有力的托劈兩根弦,上面的音起到襯托作用,下面的音需要結合左手按出上滑音,兩個音相互襯托,在烘托情緒的同時也給旋律增添了陜西地區方言的味道。同是在《秦桑曲》中出現的相同旋律和前面單音托劈的旋律相比,情緒顯得迫切、悲憤許多。
據史料有記載:“秦箏多撮弦”,即為撮和搖的結合,這種技法在陜西箏派箏曲中使用較多,大指和中指一起彈出鏗鏘有力的八度,緊接搖指,就像豪邁的陜西方言,這一指法取自河南箏派的扎樁搖指法。撮搖不僅可以加強音頭,增加樂句的層次感,使樂曲更具張力,還起到延長時值的作用,在使得情感充分表達的同時流暢的連接起后面的旋律。在有些陜西箏派的箏曲中還會用到配合著食指的三指撮搖,極具堅定感的柱式和弦可以綿延不斷的描繪出輝煌壯麗的畫面,強有力的樂句將樂曲情緒推至高潮。
勾搖的演奏方法是在演奏搖指時先用中指彈低八度,然后緊接大指搖,箏曲《秦桑曲》是由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春思》中的“秦桑”一詞而來,向我們展現的是一位思念丈夫的女子,日夜盼望她的丈夫能夠早日回家團聚的感人故事。開頭慢板部分曲調委婉,情感豐富,經常會用到勾搖的演奏技法來潤色旋律。
隨著“秦箏”學會的發展壯大,陜西箏派的作品在不斷的發展中不僅立足于傳統,還追逐著時代的腳步,不斷摸索、創新,繼承傳統,發展新的技法等內容。如《云裳訴》等左右手要靈活地在不同音區快速進行復調性的多聲部演奏,擴充了箏的表現力。
陜西箏派以獨特的技法特點,以及秦文化為奠基,汲取傳統文化精華之外,不斷創新出新的技法,順應時代潮流的同時也受到了現代人的喜愛,它走出了屬于自己特色的路。筆者希望通過分析陜西箏派的技法特點,提高對于陜西箏曲的演奏能力。筆者堅信陜西箏派作為一支后起之秀,以其優秀獨特的技法特點,一定能不斷發展,被更多的人喜愛,創作出越來越優秀的作品。■
[1]陸小璐.陜西“秦派民樂”的創作與地域文化的關聯分析[J].交響,2013,03.
[2]張倩.陜西箏曲的創作與發展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0,4.
[3]卜晉雯.陜西箏派箏曲風格特徵及技術、技巧、技藝的運用[J].西安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0,5.
[4]李宜洺.承“歌呼嗚嗚”興陜西箏派-周延甲“聲腔化”箏樂的追求及啟示[J].樂府新聲,2009,12.
[5]陸小璐.陜西“秦派民樂”的創作與地域文化的關聯分析[J].交響,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