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波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論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影響
蔡雪波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美聲唱法注重發聲的科學性,演唱音色優美、發聲通暢,音與音之間的連接勻凈平滑,音域寬廣,講究聲音的本質美,憑借優秀藝術特色而享譽世界。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在借鑒美聲唱法多種風格的同時,向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使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與國際音樂元素接軌,才能登上世界的舞臺,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美聲唱法;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影響
美聲唱法產生于17世紀的意大利,其音色優美具有變化性,重視音區的統一,對聲部劃分十分嚴格,擁有科學的發聲方法,演唱時氣聲一致,音量可塑性極強,可靈活運用花腔裝飾樂句,音域寬廣,善于調節和運用共鳴,音與音之間的連接勻凈平滑,音域寬廣。
中國歌劇演唱藝術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的發展:首先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摸索期,這一階段美聲唱法被引用到中國歌劇中,代表作《秋子》,張權在演唱這部作品時完全依照西方歌劇的審美風格進行演繹,受到廣泛歡迎。其次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發展進入繁榮期,這一時期我國優秀的藝術家們對歌劇演唱藝術進行大膽探索、突破禁忌,對西方歌劇演唱積極的借鑒學習,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涌現出的優秀歌劇作品有《紅珊瑚》、《春雷》、《洪湖赤衛隊》、《江姐》、《劉三姐》等。第三階段是20世紀八十年代之后,中國歌劇演唱藝術進入到蓬勃發展時期,這一階段中國歌劇演唱技巧與西方的美聲唱法完美融合,使得我國歌劇演唱藝術步入嶄新的階段,上升到一個新的藝術高度,其優秀的代表作品有《壯麗的婚禮》、《第一百個新娘》、《火把節》、《星光啊星光》、《傷逝》、《原野》等歌劇。
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審美文化的影響成因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外在原因,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得以實施,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趨于穩定,此時國外的各種思潮及西方文化涌入中國,美聲唱法也被藝術工作者逐步引進,并在傳播和發展中影響著中國的歌劇演唱藝術,由于美聲唱法產生的地域環境是歐洲,涉及的文化、風俗、審美觀念、文化形態、語言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大膽運用和借鑒美聲唱法定會受到審美觀念的巨大影響。
二是內在原因,美聲唱法在西洋歌劇中孕育而生,二者關系十分密切,在其發展中形成鮮明的審美特征,當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引用美聲唱法時,其審美特征的差異對審美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形成這種審美差異的原因十分復雜,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社會背景不同,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產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此時正處于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文化藝術活動表現出十分低迷的景象;美聲唱法產生于17世紀,此時的歐洲處于資本主義萌芽階段,新興工業的革命時期,歐洲的經濟得到繁榮發展,因此文藝活動也十分頻繁。其次是音樂文化底蘊的差異,中國的音樂文化底蘊是以儒家思想為依托,歌劇音樂及演唱講究情、景、心、體的完美結合,講究中庸和諧,講究婉約典雅;西方的音樂文化始終與宗教精神密切聯系,音樂藝術講究科學性,追求完美的整體品質。第三是審美核心各異,我國的審美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崇尚自然并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西方的審美核心是“天人相對”的觀念,崇尚自然科學,在“靈魂的世界”與“肉體的世界”中不斷尋找闡釋的方法。
美聲唱法源于歌劇藝術,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對美聲唱法的借鑒和引用,無疑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個新契合點,它促進了對西方歌劇藝術審美的認知,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旋律線條,西方語言是多音節,音節節奏與重音變化較為豐富,在和聲技法中表現出較為獨立的音樂,旋律通常以和聲形式呈現。二是在音的傾向性關系與調式、調性方面,每個音表現出不同的穩定性,大小調體系中的各音對主音都有傾向性。三是織體方面,西方人對自然泛音列既有十分敏銳的感受,從經文歌開始多聲部節奏織體開始復雜化。四是結構,西方歌劇的旋律受到調式、調性的影響,其樂句結尾有明顯的和聲終止,因此形成封閉式的結構。
美聲唱法在中國歌劇演唱藝術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在傳播發展的過程中豐富著中國歌劇演唱藝術審美的內涵,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影響:一是美聲唱法影響了傳統歌劇演唱對聲音的審美,演唱時音色更為明亮、纖細、靈巧、柔美。二是美聲唱法的以聲傳情影響了中國歌劇演唱情感審美內涵的擴充,演唱時更為生動,更具表現力與感染力。三是影響大眾審美習慣的轉變,美聲唱法運用于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過程中,逐步改變著國人的欣賞習慣。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國人在精神文明層面的需求也不斷提升,信息一體化以及國際化交流為中國歌劇演唱提供更廣闊的舞臺,中國歌劇演唱藝術想走出國門,必定要廣泛汲取國際優秀的音樂元素,使其跟隨國際音樂文化的腳步,并與世界音樂文化接軌,因此美聲唱法在中國歌劇演唱藝術中的運用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更是發展的迫切需要。
美聲唱法提高了中國歌劇演唱技巧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借鑒汲取了美聲唱法科學的發聲技巧,在歌唱時運用飽滿的氣息支持和靈活的呼吸控制能力,并充分運用“真假聲”混聲技巧讓聲區趨于統一,與此同時注重歌唱共鳴,根據不同的作品來調整共鳴腔體的運用,吐字咬字也運用科學的方法,大大提升了歌劇演唱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