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暢
(大足日報社,重慶 大足 402360)
關于基層黨報暖新聞報道的三點思考
□舒 暢
(大足日報社,重慶 大足 402360)
春風和寒風都想吹開人的衣服,最終春風依靠溫暖的力量取勝。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它告訴我們溫暖的激勵比冰冷的譴責更有力量。
2015年初,有著多年媒體從業經歷的阿里安娜·赫芬頓開始反思長期以來關于新聞的定義。2015年2月,赫芬頓宣布赫芬頓郵報社新的方針,專注于正能量新聞。已有的數據表明,《赫芬頓郵報》是Facebook上被轉發最多的媒體,積極的故事是讀者最愿意瀏覽和分享的。赫芬頓相信,人們想要更多建設性和積極向上的故事。
近年來,國內不少媒體開始尋找各個行業的“最美”,對那些溫暖感人、激發人向善力量的新聞進行集納,在傳統媒體以專欄形式或在新興媒體以專題頁面形式推出,被稱為“暖新聞”。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一位社會心理學家Lisa Williams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個現象:那些扯動我們心弦的事故、痛苦和不幸聽得越多,我們越傾向于“撤離”,不再有那種強烈的愿望去提供幫助了。那么作為一名基層黨報人,應該如何做好“暖新聞”,傳遞正能量的聲音?筆者僅以2016年重慶《大足日報》暖新聞報道為例,做三點探索與思考。
“暖新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區的向上向善新聞,關注好人好事的新聞。這些新聞能夠在人們憤怒、彷徨時,為他們提供前行的力量和指引,讓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跨越難關的勇氣。
《大足日報》2016年共出版了243期報紙,972個版面,采用了近38000多篇(幅)稿件,除了時政、經濟、言論等,各種“暖新聞”稿件占到了總稿件的30%,與上年同期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報道形式上,不僅有單條的稿件,還有系列報道、專欄,以及整版。
(一)在單條新聞稿件方面。記者通過深入基層采訪,挖掘出一條條暖人心的稿件:關注長期為村民看病治病的“赤腳大使”尹國鋒;呼吁為白血病患兒籌善款的一條小小微信;見到掉落水中的小女孩,毫不猶豫跳水救人的粟世萬;為救一名陌生女孩,一個農民放魚塘籌善款等,這些稿件經過《大足日報》刊登后,在讀者中不僅引起情感的共鳴,也激發了讀者向善的信心和力量。
(二)在系列報道方面。2016年,大足日報社圍繞中共大足區委、區政府表彰的道德先進,慈孝好少年等,開設了“道德力量 時代精神”“慈孝榜樣”“經開區:好人好事”“大足夢 實踐者”等專欄,宣傳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新聞故事:三十年來一直護理敬老院老人的李蓉;無論大事小情,都為村民跑路的村社組長劉大均;十多年一直照顧癱瘓爺爺的花季少女楊冬燕等,在讀者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三)在專版方面。為了擴大“暖新聞”的報道形式,2016年《大足日報》開設了《特別關注》《新聞故事》《攝影》《視界》等專版,分別以文字、圖片進行宣傳報道。其中,包括高溫下各行各業堅守崗位的“戰士”;數十年來一直堅守在大山小站里的調度員;互相扶持,默默堅守的夫妻環衛工等。
多形式的組合報道,不僅增加了報紙的可讀性,還讓一幕幕具有愛心的事和一個個獻愛心的人,真實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為之動容和感動,引領讀者。
2016年春,重慶市文明辦評選的第44期“重慶好人榜”揭曉,大足區西山林場護林員陳仲倫榜上有名。《大足日報》首先對這條新聞發了一則消息對事件本身作了報道。
一個花甲之年的老人,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孤獨、寂寞,忍受著對家人的思念,用36年的時間,種了10萬棵樹,走了10萬公里的山路,把守山護林當作自己一輩子的追求,在巍巍玉龍山上堅守著。陳仲倫最終獲得了大足區第二屆道德模范、“重慶好人”等榮譽稱號。
在讀到這條消息時,筆者心潮澎湃。其實,在當今這個亂花迷眼的時代,許多人面對過多的欲望和選擇,沒有毅力,不能堅持,心浮氣躁,急功近利,隨意跳槽,其結果是干了“許多事情”,但這些事情都沒干好、沒干精。而陳仲倫無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讓我們要朝著既定的目標和方向,不為名利所絆、不為聲色所累、不為喧囂所動,始終如一,最終也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收獲驕人的成績。
然而,受體裁所限,陳仲倫的先進事跡并不能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于是,經筆者和編輯反復商榷,認為不能錯過這么一個勵志的“暖新聞”。于是,筆者前后數次深入西山林場、玉龍山采訪,經過四次反復修改,最終形成具有新聞性、文學性的報告文學《守望大山》。文章從老人與10萬株樹——“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看著它們一天一天長大,我心里高興”;老人與10平方米小木屋——“困難,抵不住我對大山、樹木和林場的感情”;老人與10萬公里山路——“每一條道、每一棵樹、每一片林都在我心中”三個方面講述了陳仲倫的動人故事。
文章刊發后獲評《大足日報》好新聞獎,APP、微信及區內外媒體紛紛轉載,社會反響強烈,影響廣泛,受到高度好評。該文還獲得重慶市第六屆區縣報好新聞(副刊)獎一等獎。
2016年,有記者微信中看到一條轉發消息,內容是一名4歲的農村孩子患了急性白血病,由于家境貧窮,孩子的醫療費已經捉襟見肘,大家紛紛通過微信為這名孩子籌款。轉發消息的是記者熟悉的一名兒科醫生,記者第一時間就確認了消息的真實性。為了一個陌生人,許多人通過微信認識和熟悉了,這彰顯了人們大愛無疆的精神。于是,在編輯的指導下,記者趕赴偏遠山村,第一時間采訪了患病家庭和轉發消息的兒科醫生,成文《小微信里涌大愛》。
文章見報后,引起了更多人的愛心捐贈,后來,患兒父親專程打電話對記者表示感謝。一個小小的舉動,也能攢聚巨大的能量,這是愛的延續。
《大足日報》的編輯、記者一直致力于暖新聞策劃,傳遞更多的美好和正能量,讓讀者感受社會的“暖意”和愛心。
為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大足日報社先后建立了一報三平臺,即《大足日報》、“掌上大足”手機客戶終端、微信公眾號和網站。在“暖新聞”報道中,這一報三平臺也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進行深度融合,讓一條條暖人心的新聞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真實展現在讀者眼前。
2016年12月,大足高坪鎮中心小學年僅九歲的李春燕被重慶市委宣傳部評選為“重慶市十佳孝心少年”。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怎么會得到如此高的榮譽?帶著疑問,記者對李春燕及其家庭進行了深入采訪。原來,母親去世后,父親癱瘓在床,小小年紀的李春燕在家里幫助奶奶做事,照顧父親,其孝老愛親、品學兼優的事跡不僅感動了前去采訪的記者,通過全媒體第一時間推出了李春燕的事跡,僅微信公眾號點擊量就超過了兩萬人次。人民網也轉載了相關報道。
這樣的深度融合報道立即得到了讀者的“愛心”反饋。一時間,天南地北的大足以及異鄉的愛心人士,通過各種方式表達關心和關愛:有的捐獻新棉被、課外書;有的捐獻現金;有的委托第三方上門送資助金;還有大足網友幫忙發起了眾籌活動;還有人親自上門認領李春燕……“大足市民愛心滿滿,一直不斷有人獻出愛心,令人倍感振奮?!庇芯W友在網站上留言關注。
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以及各種宣傳平臺競相登場的情形,媒體人的重要職責就是要堅持輿論的正確方向,真正擔當引領者的角色,讓一篇篇報道內容有魅力,發揮輿論引導功能。大足日報社一直這樣堅持著,利用多種載體豐富報道形式,凸顯新聞服務價值,同時,還將新聞故事個性化和故事化,使“暖新聞”溫暖更多人的心。
參考資料:
1.田智輝,趙 .《〈赫芬頓郵報〉:互聯網報紙的典范》.《中國報業》,2015年第3期
2.常江.《青年記者》,2016年8月17日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