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英
(廊坊日報社,河北 廊坊 065000)
淺談《廊坊都市報》新媒體融合的現狀與發展
□張 英
(廊坊日報社,河北 廊坊 065000)
《廊坊都市報》注重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反饋迅速、互動性強等特點,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在新聞發布、新聞評論、活動互動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現。然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隨著技術、社會的發展不時呈現出新特點,傳統媒體勢必需要調整步伐,與新媒體進一步融合。
廊坊都市報 新媒體融合
近幾年,隨著QQ、微博、微信、微視等即時通訊工具的興起和普及,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觀賞世界各地的美景、關注不同民族的流行新風尚,也可以快速掌握全球最新時政要聞,并即興點評、指點江山。如今,一部手機在手,就擁有更大的自主空間和話語權。這就是新媒體時代。
新媒體時代典型特質即人人都是新聞的傳播者和評論者。新聞信息量的劇增,新聞自由度的提升,以及“草根階層”話語權也日漸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所以,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是社會的進步。同時,新媒體時代也為其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帶來重要、難得的契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河北《廊坊都市報》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QQ平臺、手機客戶端、呼叫中心,創辦了云報紙。該報以報紙為基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通和辦起了自己的微博、微信、QQ群,以及網絡信息平臺、呼叫平臺、二維碼、手機客戶端、“云報紙”、戶外閱報欄等,實現了一次采訪,網絡、手機報、手機客戶端多次利用,反過來這些新的傳播方式又加快了報紙內容的傳播速度,又擴大了報紙影響,為報紙吸引了更多的年輕讀者。
微信粉絲數量不斷攀升。目前,微信已有四萬余人關注,并且每天的關注量都在增長。一方面,《廊坊都市報》利用這些新媒體技術和傳播方式及時發布民生新聞,為群眾提供更及時有效的服務,另一方面,報社從網友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更容易尋找到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前不久,關于調整和增開公交車線路的新聞報道,微信閱讀量超過七萬人次。
加強與網友的互動。為了實現與網友互動,《廊坊都市報》在策劃話題和活動方面進行努力和探索。在微信上,《廊坊都市報》推出熱門話題讓微友共同參與,加強與讀者的互動,同時,在報紙版面上將討論內容進行刊發,實現線上與線下的相互融合。此外,各項活動也在微博、微信平臺上進行發布和實時動態報道。比如,該報策劃的“我與都市報”征文活動、征集對聯活動、攝影大賽等,都是利用新媒體傳播范圍廣、反饋及時等特點進行宣傳和集納,彌補報紙單向傳播、互動性差、反饋慢的不足。
通過上述兩方面的改進,《廊坊都市報》真正實現了報紙與網絡融合、平面媒體報道與新媒體報道的全方位覆蓋,對于重要新聞和公益活動的策劃、組織、報道起到重要推介和傳播的作用,讓《廊坊都市報》的服務功能發揮得更快、更廣、更好,同時也能吸引一批年輕受眾關注報紙,擴大讀者群,使他們成為《廊坊都市報》的新朋友、新讀者。
面對新媒體迅猛發展,紙媒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動態、新問題、新挑戰,都市報全體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平面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辦好報紙必須揚長避短,借助新媒體的優勢擴大平面媒體的影響,借助平面媒體的長處發展新媒體,在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共榮共生中實現共同成長。
認清新媒體局限,融合發展。新媒體時代,信息來源多元化、信息內容碎片化、信息角度分散化,造成信息內容良莠不齊,主流與非主流、正確與錯誤、積極與消極的內容并存。同時,網絡環境下,信息交流的開放性、匿名性和互動性往往導致監管乏力并存在重大盲區。尤其是當各種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規范魚龍混雜時,缺乏道德責任和自由意識泛濫的內容極易引起人們出現思想判斷混亂和精神困惑的問題。
在認清新媒體存在這些無法規避的問題時,傳統媒體對新媒體應該做到不敵視、不輕視,采取互動、融合,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的戰略,即報紙借助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方式新、信息量大、年輕受眾多的優勢將內容傳播得更快、更好,擴大影響;新媒體借助報紙內容權威性強、可信度高、涉及面廣的優勢,提高其權威性、可信度、公信力,這樣融合發展、揚長避短、報網互動、相得益彰。
改變傳播方式,構建梯次發布。實現有機融合,必須改變新聞發布方式,構建新的傳播模式,才能使資源優化配置,使傳播效果達到最大化、最優化,進而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因此,廊坊都市報社提出并實踐了“一采多用、梯次發布、循環傳播”的全新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梯次發布”是將采訪的新聞按照融合需求和讀者需要,一采多用,由易到難發布的過程。它是這樣一個流程:當捕捉到新聞線索后,經過簡單策劃,我們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去采訪,記者利用手機將現場見聞編輯短新聞發布到官方微博、微信、QQ群形成第一次傳播;記者回到單位將編輯好的成稿、圖片或視頻發送到報社采編平臺的同時上傳到廊坊傳媒網、廊坊日報社手機客戶端(廊坊云報),形成第二次傳播;經過記者深加工之后最終在報紙上進行深度報道,形成第三次傳播;在這個階段,報紙上全印有二維碼,有鏈接需求的讀者用自己手機掃描報紙上的二維碼之后,又可以了解到新聞背后的新聞,看到自己想看的新聞背后的故事,形成第四次傳播,這樣就形成了從簡單到復雜,串聯式、交互式梯次發布過程,一采多用,達到了平面媒體與新媒體全面融合、立體互動的效果。
目前,經過采編和新媒體人員的探索和應用,《廊坊都市報》在熱點稿件“梯次發布、循環傳播”方面做了嘗試,也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效果。
加強隊伍建設,培養專門人才。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新媒體工作人員。
首先,在全球化、網絡化、科技化的今天,新聞從業人員必須擁有自媒體時代的應用知識和技術,還得了解國內外新媒體發展趨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先進經驗、相關知識和手段,并有效運用于工作中。
其次,新媒體是個性化的表現。QQ、微信、飛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都是凸顯每個用戶“個性”的工具。當80后、90后成為社會主力軍的時候,他們獨立、平等、個性、自我等心理特征,要求我們的新聞不能拘泥于刻板、嚴肅、正統的報道模式,要充分發揮其“個性化”。
盡管信息來源渠道多元、報道方式和內容靈活,但需要注意傳統媒體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和新聞從業人員媒體素養培養問題。科學、合理、有效地運用話語權、自主處理信息、運用媒體社會交往,都是提升媒體素養的體現。要善于了解時下新媒體語言和觀點,使自己的觀點具有引導性,使語言感染力。
要通過這些方式,逆轉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的低級化、庸俗化,甚至一些非法、違法行為。
此外,編輯記者要主動走進新媒體的朋友圈和微博中去,成為他們的“圈內好友”、“粉絲”,第一時間了解他們的動態、觀點和關心的各種問題。
提升內容質量,實現共榮共生。筆者認為,新媒體只是工具和載體,并不神秘,也不是多難靠近。新媒體改變傳統媒體的只是報道方式和傳播模式而已。所以,“內容為王”的新聞理念需要繼續堅守。有所不同的是需要思考和探索我們將生產什么樣的內容和如何報道相關內容。比如,關注服務性、互動性的新聞,關注深度報道和活動的策劃與組織。此外,一個標題就可以看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報道方式的不同。比如,標題是《那人被撞飛,還在地上轉了個圈!》,一看這就是一條社會新聞,但標題更能抓人眼球,更吸引大家愿意往下看。
所以,著力提升內容質量,著力融合發展,著力融合創新,著力推進“一采多用、梯次發布、循環傳播”,是《廊坊都市報》社會影響力、讀者公信力、業界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的根本發展之路。今后,我們更要進一步全面融合,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共榮共生。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