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燕
(邢臺日報社,河北 邢臺 054001)
走轉改:讓記者接地氣 給新聞添活力
——以《邢臺日報》的探索為例
□謝曉燕
(邢臺日報社,河北 邢臺 054001)
帶著思考走,懷著感情轉,迎著問題改。作為黨報記者,走轉改就要到最基層的地方,到最偏遠的地方,把黨報的可親形象帶給尋常百姓,聽百姓之聲、解基層之困的同時,釋新聞之惑。
在采訪報道中,河北邢臺日報社記者堅持以基層一線作為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真正沉下心去“接地氣”,堅持不懈挖掘基層中蘊藏的“新聞富礦”。
2016年9月2日,邢臺日報社50多名編輯記者在總編輯帶領下,冒雨驅車57公里到崗底走基層,在崗底建立起第一個新聞采訪基地。他們住在農家,吃在農家,和農民坐在一條板凳上拉家常,與群眾聚在一塊搞聯歡,問冷暖、問生產、問困難、問打算。
當時,“富崗”剛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村里想召開一個座談會,由果農討論品牌保護。一個農民的會議,卻引起了正在走基層記者的注意。筆者有幸參加了這個農民的會議。
會上說到“三鹿”、“雙匯”這些曾經的中國馳名商標,從無形資產上百個億,一夜之間化成泡影。提到的“昌黎假葡萄酒”事件,使30多家葡萄酒生產企業關停,能保留下來的企業不足5家。該事件影響河北整個葡萄種植產業,而靠種葡萄致富的果農更是深受其害。如何保護品牌?崗底人相當清醒和理智。他們用反面典型警示自己,要把“富崗”這個品牌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要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好品牌,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產品質量。
這不正是一篇深刻反映品牌保護和食品安全的好文章嗎?于是,筆者很快采寫了《崗底果農議品牌》一稿在《邢臺日報》頭版頭條位置刊發。作品刊登后,引起強調反響。這篇作品老百姓愛看、愛聽,崗底村的喇叭把這條新聞連播了3天。
身入基層,“接地氣”、聽民聲,才會寫出熱氣騰騰的新聞精品。作品由此榮獲河北省“走轉改”優秀作品大家評文字作品一等獎。
感情有多深,落筆有多重;融入有多深,作品才有多厚。帶著感情下基層,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新聞作品。
農村環境整治作為當年邢臺市委、市政府的八大重點工程之一,在全市范圍內如火如荼地開展。這一工作的宣傳報道任務由筆者所在經濟新聞部負責。除一般的例行報道外,解決基層干部群眾整治工作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成為我們宣傳報道的重點。為此,我們策劃了《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系列報道。
為做好新聞報道,筆者帶領同志們與基層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傾聽基層干部遇到的困難事、煩心事。在“走轉改”過程中,筆者發現農村環境衛生整治中遇到的一些共性問題,尋找典型、找準出路,連續推出報道《農村垃圾路在哪里?》《美麗鄉村“綠”從何來》《傳統旱廁如何變樣》,為基層干部群眾開拓了眼界、打開了思路。
要“身”入,更要“心”入。以前,一些記者習慣了“秀才不出門,報道天下事”。但用這種方式采寫出來的稿件,往往“千篇一律”,不生動、不感人。尤其從事經濟新聞報道的筆者,也常常有這樣的困惑。如何把經濟新聞從枯燥、乏味中解脫出來,變得通俗易懂,筆者在“走轉改”活動中找到了答案,解開了困惑。
結合邢臺市轉型升級的大背景,我們策劃了《轉型升級看產業》系列報道。與以往經濟報道不同,該報道以下基層形式采寫,通過記者所見、所聞的親身感受,反映企業、產業的轉型過程中,解剖邢臺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報道中,我們進企業、下車間,了解產品的生產工藝,熟悉產品的制作流程,解讀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實現的脫胎換骨。報道歷經3個月,發稿44篇5萬余字,對邢臺市11個戰略新興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進行了縱深式解析報道。報道受到許多行業專家、企業家的高度肯定。這一系列報道被編印成冊,成為經濟界人士學習的范本。
接地氣,添靈氣。“軋輥——鋼材的‘搟面杖’。”“光伏如何踏上光明路?”“玻璃如何告別薄利?”等這些生動的語言,都是從“走轉改”中獲得的靈感。一些媒體前輩這樣評價,這一系列報道一改過去經濟新聞報道的詬病,讓人眼前一亮。它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對全市重點產業進行全面深刻的剖析,更為重要的是語言不呆板、不沉悶、不死氣,活靈活現,讀起來感到生氣勃勃,充滿活力。
“離地越近,看天越遠!”作為一名戰斗在一線的新聞記者,只有走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看得更深、思得更遠,才能“融情入卷”。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