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建滔
(秦皇島日報社,河北 秦皇島 066001)
社區新聞如何貼近讀者
□魯建滔
(秦皇島日報社,河北 秦皇島 066001)
在新聞報道的分類中,社區新聞因其篇幅小、事情瑣碎,并不是一個廣受關注的種類,大多數紙媒比較關注突發社會新聞和深度報道。但是,最近幾年隨著新聞競爭的加劇,社區新聞報道以其貼近性和本土化的特質,開始受到紙媒的重視。
顧名思義,社區新聞報道是指發生在社區里的新聞故事。社區新聞并不缺少好的素材,但是在實踐中,紙媒的社區新聞報道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內容空洞、形式單一、新聞工作化、不吸引人等。筆者通過在河北《秦皇島晚報》社區新聞部的實踐認為,社區新聞報道要想貼近讀者,要做好以下四點。
一般認為,跑社區的記者要多依靠社區工作人員。但是在實踐中,記者的要求和社區工作人員提供的東西是不匹配的。社區工作人員多有宣傳任務,給記者的線索都以他們的日常工作為主,很多和讀者關系不大,而記者想要的很多好的故事卻隱藏在社區里,得不到及時挖掘。
要讓社區里的事及時反饋到記者的手中,光靠社區工作人員不行,記者必須多往社區跑。
秦皇島晚報社把社區新聞部的近10名記者分派到各個街道辦,基本上每人跑一至兩個街道辦,每個街道辦下面有很多社區,多的能達到10個社區。
問題來了,社區新聞部的記者除了跑社區,還要跑突發新聞,時間并不充足。另一方面,每個街道所轄社區之多,并不一定跑得過來,如何解決這樣的難題?
秦皇島晚報社的做法是,發展社區特約記者。在各個社區,總有一些這樣的居民,空余時間多,熱心小區的公益事業,對各家情況熟悉。這樣的居民,就是社區特約記者的發展對象。為鼓勵大家參與,秦皇島晚報社在報紙上公開征集社區特約記者。經過初選后,對征集的社區特約記者進行采編業務的統一培訓,培訓結束后,這些社區特約記者就上崗了。為了鼓勵他們多寫稿多提供線索,秦皇島晚報社給寫稿的社區特約記者都發放稿費,每到年底的時候,對他們的發稿量進行統計,前十名每人都有獎勵,這樣就提高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通過以上辦法,以前單靠記者在社區單打獨斗的局面得到很大的改觀。記者經常跑社區加上社區特約記者的眼線作用,記者對社區里發生的事就了如指掌。
社區里的事很多都是家長里短和柴米油鹽,如何從這些瑣碎的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素材?秦皇島晚報社的做法是,寫離社區最近的新聞。離社區最近的新聞,一指的是發生在社區的,二指的是和社區里大多數人相關,不管是地域上還是心理上都相關。
比如,《秦皇島晚報》刊發的《誰來管管這條路?》這篇社區新聞,說的是某小區附近沿河道路早晚高峰擁堵不堪,社區、街道協調兩年未果,其中主要原因是,小區里停車位少,有些居民把車停在這條路上,導致擁堵不堪。社區協調物業派人勸阻沒人聽,交警想管但又不是規劃路,小區居民對此叫苦不迭。
這是一個小區發生的煩惱事,既有出行難的問題還有停車難的問題。記者接到報料后,實地采訪了居民、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公司、交警部門等。所寫報道見報后,秦皇島市委書記就批示,要求市委督查室督導相關部門盡快解決。在領導的重視下,民政部門很快設立路牌,交警部門也設立禁止停車警示牌。與此同時,為了解決居民停車難的問題,交警部門還在附近的一條路上劃出了停車位。至此,困擾小區居民兩年多的難題迎刃而解。
這樣的煩惱事其實有很多,但是通過報道,問題很快得到解決。一件件事情累積起來,讓社區居民覺得,很多事情找有關部門扯皮是解決不了的,但是找到報社后,總能得到解決,這一下子提高了《秦皇島晚報》在讀者中的威信。
實際的采訪中,社區里面也有很多小事,有時不足以通過新聞的形式來表現,這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素材,如何使之“煥發青春”?秦皇島晚報社的做法是,通過形式的創新,賦予這些家長里短更深刻的意義。
《秦皇島晚報》有一個每周一次的專欄,叫“社區副主任日記”。記者以社區副主任的身份(其實不是真正的社區副主任),把從小區了解到的關乎社區工作、市民生活的小事、瑣事,通過記者的采訪或親歷體驗,把所見、所聞、所感以日記的形式寫出來,達到傳遞正能量的效果。
比如,《為了晚年幸福,勇敢邁出這一步》這篇社區副主任日記,寫的是老人找后老伴兒的故事。素材源于記者與社區工作人員的一次閑聊。老人找后老伴兒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但現在仍有人邁不過這個坎兒,所以,記者才決定寫出來。
這樣一個小故事,如果寫成新聞,并沒有很大價值,但是以“社區副主任日記”這種日記專欄的形式,結尾通過記者的點評:老年人要去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這件小事的積極意義便體現出來。原來很小的事情,但是通過記者的筆,把閃光點發掘出來。
比如,《居委會里的“傳呼”服務》,說的是一次,記者來到海建里社區居委會,發現居民來辦事時,都在使用一個新設備——可視呼叫器。原來,他們的辦公室從平房搬到三樓后,居民都反映辦事還得爬樓,挺麻煩,于是社區想出了這個辦法,讓大家從一樓通過呼叫器,把工作人員喊下來。居民們都覺得居委會的這個辦法特別暖心。
這其實是一篇表揚性稿件,放在以前,這樣的稿件并沒很大的價值。但是,記者在文尾的點評:“其實,讓居民滿意的方式并不復雜,就這樣從點滴里,為他們多想一點,即使樓層升高了些,依然是那么接地氣”,一下子讓一件小事的意義得到升華。
社區新聞報道并不僅僅限于新鮮事、有趣事、感人事、煩惱事。如何體現新聞的服務性?組織一些社區活動就是很好的方式,這樣既拉近了報紙與讀者的距離,又提高了報紙在社區的影響力。
社區春晚是秦皇島晚報社的品牌活動,迄今已成功舉辦五屆。這個活動為小區里那些能歌善舞或者在相聲、小品等藝術領域有一技之長的草根人群,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才藝的舞臺,同時也給小區居民提供了難得的文化大餐。每年都吸引眾多市民積極參與,成為《秦皇島晚報》與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擴大了報紙的影響力。
老游戲大賽也是秦皇島晚報社舉辦的貼近社區讀者的一個活動。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那些曾在物質匱乏年代伴隨的老游戲,比如,滾鐵環、丟沙包、踢毽子等漸行漸遠。從2012年起,由秦皇島晚報社舉辦的老游戲大賽勾起很多人對童年時光的回憶,報名參賽的家庭一年比一年多。
通過社區記者的情感聯絡,通過社區新聞的本地化和服務性,紙媒就會提高自己在社區讀者中的影響力,同時也增強了自身的黏性,讓社區的讀者覺得不可或缺。在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時,這種黏性才是把現有受眾留住的利器。同時,紙媒通過社區報道積累的品牌和影響力,也會給紙媒在新媒體領域的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