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紅河學院,云南 紅河 661100)
綠春哈尼族音樂文化調查概況
王 磊
(紅河學院,云南 紅河 661100)
哈尼族的“哈巴”被稱為活化石,哈尼族其他的音樂礦產也很多,等待人們去挖掘。本課題把綠春作為采風點重點研究,原因是綠春縣的哈尼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點三,最具有代表性。本文將從地理、歷史、民俗、民歌及舞蹈、樂器四方面進行一一介紹。
哈尼族;“哈巴”;民俗;民歌
綠春縣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地處哀牢山南出支脈西南端,即東經101度47分至102度39分,北緯22度33分至23度8分之間。它的東邊是金平縣和元陽縣,北邊是紅河縣、西邊是墨江縣,西南隔李仙江與江城縣相望,東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國境線一百五十三公里。綠春縣城經晉寧思茅公路北上四百五十公里到云南省會城市昆明市。綠春縣內有八個鄉,一個鎮,八十一個村委會,共215,833人口,農業人口197,939余人,占全縣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一。
綠春縣是以哈尼族為主要民族的邊疆縣。縣境內居住內哈尼族、彝族、瑤族、傣族、拉祜族、漢族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六的五六,少數民族民族人口中尤其以哈尼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點三。這些少數民族中傣族的人口是住在河壩地區,其他的少數民族是住在在山腰之間或者是居住在高山地區。
哈尼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具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老民族。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進程中,哈尼族為開發邊疆山區,抵御西方殖民勢力的入侵,捍衛祖國領土完整做過積極的貢獻,是中國大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員。
綠春的哈尼族,形成于南北朝至唐初的民族分化組合過程中,是從叟、昆明等部族中分化出來的一支一“和蠻”,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唐朝初年,“和蠻”民族分布為東西兩大片區域,東部一片的“和蠻”以孟谷誤為首領(大鬼主),與“烏蠻”等民族共同雜居在接近當時安南都府的地方,即今安山、紅河州一帶;西部一片的“和蠻”以王羅祁為大首領,居住區域與西耳河(洱海)相近,即今楚雄州南部至思茅地區一帶,其東邊與孟谷誤統轄的地區相連接,今綠春境恰是東西片相接。唐·南詔時期,就有少數“和蠻”氏族,宗支小村社,自東、西兩片遷入,其中來自東片的為早,居多。現在的綠春大部份區域過去一直隸屬于元江,至今有的村戶的父子連名譜已有八九十代可數。
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他們耕種梯田臺地,喜居于半山腰,靠樹林,下靠開梯田;山谷溪水潺潺。溪壑和山林是他們生活的一個重要資源。哈尼族信奉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祭師一“莫批”在哈尼族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們對原始宗教精通,也熟悉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是傳流民族民間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哈尼族支系繁雜,有自稱和他稱的有十二種之多,其生產生活、民風民俗、飲食、住房、服飾大同小異,語言大致相同,基本互等在群眾中廣泛流傳。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節、苦扎扎節、祭毫哈尼族等。最具特色的是“十月年”節,哈尼族以十月為歲首,十月年定在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此時正置秋后,倉滿豬肥,農事松閑,節日期間他們家家都殺豬殺雞、春粑粑、架秋千,敬獻天地祖先,他們衣著盛裝,串親訪友,求愛訂親;嫁出去的婦女帶著酒肉、粑粑回娘家祭祖過年。村里有歌有舞,家里有說有笑,充滿喜悅的節日氣氛。
哈尼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哈尼族說唱古歌,有祭祖規矩歌、討親嫁女歌、起房蓋屋歌等六類。民歌有兩大類:“酒歌”(拉拔日)和“情歌“(阿茨)。酒歌(拉拔日)在重大的節日“十月年”、“苦扎扎”、“祭黿”節等場合演唱。“情歌”(阿茨)多在討親嫁女和談情說愛時演唱,形式有獨唱,男女對唱。
綠春哈尼族有很多支系,各支系有自己的兒歌,《巴拉拉洞斗》和《阿迷車》兩首兒歌流行于全綠春縣哈尼族支系中,老少都會唱,稱其為哈尼族族歌。
哈尼族舞蹈“同尼尼”“嘎你你”為傳統的代表性舞蹈,男女老幼均可跳。其余的舞蹈有“攏總蹉”,兒童舞蹈“阿臘哩哺”、“阿波阿波呸來來”、“竹撮撮”等。這些舞蹈從內容上和形式上都反映著哈尼族生產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尼族的器樂樂種主要有小三弦、三眼草簧巴烏、四眼草簧巴烏、四孔破口直簫、六孔破口直簫、銅簧巴烏、缺口簫等。哈尼族小三弦為自娛性樂器,彈奏隨心所欲,不分場所,老幼皆彈。曲調有“趕馬調”、“過路調”、“逍遙調”等,以及小伙子走村串寨談情說愛時彈奏“情歌調”。三眼草簧巴烏、四眼巴烏、銅簧巴烏、缺口簫、四孔破口直簫、六孔破口直簫等樂器,在哈尼族當中均屬于民間傳情樂器。夜晚小伙子在寨子中吹奏,坐在火塘邊的姑娘能聽辯出心上人在呼喚約她出來;睡在竹板床上的姑娘不約而自來。哈尼族的“梅拔”(野姜葉哨)樂器演奏時有傳情過山之功效。演奏民間傳情樂器受場所限制,一般白天只在野外吹,夜晚在寨邊和寨中吹。有長輩、兄弟姐妹在旁不能吹。哈尼族的噴吶演奏時沒有其它樂器伴奏,主要在婚喪活動中作獨奏和重奏,演奏曲目各有固定的調子。
綠春哈尼族音樂元素非常的豐富,本次調查時間短,調查的不詳盡還有很多寶貴的資源等待音樂工作者去挖掘,很多優秀的民族藝術需要去整理、保護。■
[1]綠春縣志編篆委員會.綠春縣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8.
[2]張錦華.關于高師音樂專業學生音樂素質培養的再思考.中國音樂教育,1998,04.
[3]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
[4]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3.
王磊(1982-),男,四川成都人,紅河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樂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