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
民族論壇
對民族宗教基層基礎工作的思考
文/李智
民族宗教基層基礎工作,是指縣(市、區)以下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具體事務。它既包括黨和國家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具體事務的依法管理、矛盾糾紛的協調解決、違法違規問題的查處等,也包括這兩方面的基本情況、服務管理、訴求反映、政策傾斜,以及圍繞這些具體事務設立的工作機構運行等情況。
在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調整后,基層民族宗教工作機構仍在維持運轉,但其基礎正在逐漸削弱,且發展不夠平衡,需要提早關注,加強研究,積極應對。
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人員結構和民生訴求呈多樣化趨勢。據調查統計,湖北省信教群眾和少數民族群眾常住人口,近五年來分別增長5%~10%。其中,高級知識分子、商人、企業家、中青年宗教信徒逐年增多,少數民族群眾正逐步以求學就業、經濟文化交流等多元化方向發展;民生訴求已從過去以經濟利益、個人利益、小團體利益為主,逐步轉向法治、公民、民族融合意識主導下的以學習教育、社會就業、政治進步等為目的和從提供生存條件向提高生活質量轉變的多元權利義務訴求。
基層民族宗教機構和力量配備整體呈弱化趨勢。湖北省103個縣級民族宗教工作機構千差萬別:有政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也有政府辦內設、由政府辦管理的,還有與旅游局等經濟部門合署辦公的;有黨委工作部門,與統戰部合署辦公或為統戰部內設機構、在統戰部掛牌的;有行政機關,也有事業單位,不一而足。設置為政府工作部門(單設)的有18個(占17.48%);縣級宗教工作部門中具備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的機構65家;工作人員總數246人;縣(市、區)民宗局普遍只有3~4名干部,其中受過專業培訓的僅1~2人。縣、鄉、村三級宗教工作網絡不健全,尤其是鄉鎮(街道)、村(社區)二級宗教事務服務管理責任虛化。
思想引領有弱化趨勢,工作方式方法與形勢要求不相適應。近年來,湖北省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了一系列細致具體的幫扶政策和激勵措施,陸續新建了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規模型寺觀教堂,打造了一批少數民族重點企業、少數民族特色經濟和宗教文化產業。相較而言,在工作中,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不夠強,認為“民族宗教無小事,但也出不了大事”的想法仍然存在。同時,少數地方黨委、政府、部門和一些黨政領導干部對待民族宗教問題和民族宗教工作“思想不重視、認識不正確、工作不會做”,不同程度存在“不會管、不愿管、不敢管”和亂作為現象。甚至有調查顯示,有87%的黨政干部尚不能正確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超過一半的人對“宗教搭臺、經濟唱戲”“宗教搭臺、旅游唱戲”現象持肯定支持態度。由于認識模糊,對宗教理論、政策法規不熟悉,處理宗教事務的能力明顯不足。
愛國宗教人士教育培養不夠,宗教團體建設滯后,聯系政府與信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發揮欠佳。湖北省宗教界完成新老交替后,新一代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整體文化素質、宗教學識、管理能力、在宗教界威信等方面仍需要加強。全省認定備案宗教教職人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3.3%,其中佛教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3%。宗教教職人員隊伍年齡老化嚴重,宗教界中青年骨干代表人士青黃不接,全省認定備案的宗教教職人員平均年齡為57.44歲,其中佛教教職人員平均年齡達59.51歲。宗教院校在宗教人才培養、宗教神學思想理論建設等方面發揮主陣地作用不夠,部分院校發展步履維艱。市(州)宗教團體組織不健全,多處于“無服務機構、無工作人員、無工作經費、無辦公場所”的“四無”狀態,省、市(州)、縣三級宗教團體逐級弱化,呈“倒三角”形態,有的還有“官僚化”“機關化”傾向,宗教團體對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管理、引導、教育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發揮。
經濟幫扶相對乏力和思想幫帶相對滯后成為制約民族宗教基層基礎工作的社會性難題。基層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有關的問題,絕大多數以經濟利益訴求方式表現,一些群眾參加宗教活動多是受從眾心理影響,或出于好奇。正確引導少數民族群眾與駐地群眾相融合,積極引導信教群眾與社會同心同德,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全社會廣泛關注并為之共同努力,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致富和提高公民素質。
體制不順暢和機構不健全是目前民族宗教基層基礎工作在艱難中前行的根本癥結。目前,雖然縣(市)、區民族宗教機構隸屬關系作了調整,但相關工作大多仍依靠政府部門職能要求運行。因此,對民族宗教基層基礎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各級機構認識不夠。客觀上,體制不順暢使基層民宗工作處境尷尬;機構不健全,掛牌合署辦公后崗位減少、崗位職責不夠明確。
干部隊伍不穩定和“以有為爭有位”意識淡化是導致民族宗教基層基礎工作陷入當前困境的重要因素。縣(市、區)民宗局領導調整交流人數逾半,鄉(鎮)民宗專干年均交流人數達30%。尤其是缺少鄉(鎮)民宗助理,使民族宗教工作向下延伸失去了支撐。此外,受體制編制調整改革的影響,基層民族宗教干部普遍承受著整個系統日趨被邊緣化的壓力。
民族宗教干部力量不斷削弱與民族宗教事務日趨繁多的矛盾已成為阻礙民族宗教基層基礎工作健康發展的現實問題。當前,各縣(市、區)民族宗教工作開始出現發展不平衡現象,與以往的工作基礎有直接關系。總體上看,原先基礎較好的縣(市、區),工作受削弱程度低于原先基礎相對較差的縣(市、區)。近年來,民族宗教事務日趨繁多,且涉及范圍越來越廣,大量時間和人力的欠缺是目前基層民族宗教機構普遍面臨的問題,并已成為阻礙民族宗教基層基礎工作健康發展重要而緊迫的現實問題。
正確認識民族宗教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對其作出恰當的定位。湖北省宗教界領袖人物多,涉及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的矛盾糾紛,政治性、敏感性特別強。而民族宗教工作作為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組成部分,必須納入全省全局工作進行統籌規劃,綜合各方面因素,將湖北省民族宗教工作界定為“在社會意識形態統領之下的一項既十分重要又極其特殊的社會公共事務,在特定時機場合發揮其他工作無法替代的特殊職能作用”,應該更加符合當前實際。
審慎梳理民族宗教工作的發展思路,并對民族宗教基層基礎工作作出科學的規劃和部署。當前,要針對發展變化的形勢任務和要求,加強研究和及時作出切合實際的規劃部署,充分運用現代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創新完善“三級網絡兩級責任制”,化被動為主動,將縣(市、區)民族宗教機構調整和鄉(鎮)民族宗教助理、村組民族宗教協管員大量缺失甚至斷層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切實在新機制推廣和運行過程中,摸索一條適合民族宗教基層基礎工作發力發展的新思略和新出路。
著力構建民族宗教新的能力素質標準體系,并對“三支隊伍”建設作出新的考量。著眼能力拓展和素質提高,加緊構建一套相對完整的新能力素質標準體系,作為新形勢下民族宗教系統干部培訓、考核、任用的基本依據。在此基礎上,對縣(市、區)民族宗教機構干部、鄉(鎮)民族宗教助理和民族宗教界骨干代表“三支隊伍”建設進行新的考量,著眼使命任務,同步建立新的工作內容體系和培訓內容體系,尤其是縣(市、區)民族宗教機構要積極爭取和盡快加入黨政機關干部交流任用平臺機制。
(作者單位:湖北省民宗委)
責任編輯: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