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名剎古觀之安國寺"/>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崇諦
宗教
東坡舊地安國禪林
——荊楚名剎古觀之安國寺
文/崇諦

編者按:安國寺位于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城區(qū),是一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古剎。據(jù)明弘治《黃州府志》載,該寺始建于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始名“護國寺”。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宋仁宗御賜“安國”寺名,并賜玉印一方,其陽篆字曰“敕賜唐代祖庭安國祥林之寶”,至今仍藏于寺內(nèi),為鎮(zhèn)寺之寶。自此,安國寺聲名遠播,成為江淮乃至全國名剎。該寺歷史上規(guī)模宏大,相傳曾“騎馬關(guān)山門,敲鑼開齋飯”。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安國寺內(nèi)建青云塔,又名“文峰塔”“南塔”,俗稱“寶塔”,塔高40余米,七層八角,塔頂西北側(cè)長樸樹一株,枝葉茂盛,成為一大景觀。

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因受震驚文學史的“烏臺詩案”所累,一代文豪蘇東坡貶謫黃州,舉目無親,居無所安。寒愴潦倒的東坡似乎走到了人生絕境,在六月寫的別弟詩里,他說自己的生命猶如旋轉(zhuǎn)中磨盤上的螻蟻,又如旋風中的羽毛。他開始沉思,考慮如何才能得到心靈的安寧。
在黃州,山水清遠,土風厚善。其民寡求而不爭,其士靜而文,樸而不陋。雖閭巷小民,知尊愛賢者,東坡回顧前半生的春風得意,目前卻祿廩相絕,布衣蔬食,喟然嘆曰:“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即使一時有所改變,其后必定會重蹈覆轍。此時的他,迫切想要尋找一座寺院,意欲向高僧請教,以求得身心的安頓。
在朋友的指引下,他來到黃州城南的安國寺,這里堂宇齋閣,峻極云表,嚴麗深穩(wěn),悅可人意,東坡的內(nèi)心頓時寧靜下來。這里有繼連禪師的禪機妙法,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的幽深寂寂,他漸漸走出內(nèi)心的樊籠,芒鞋竹杖而出,以數(shù)卷佛經(jīng)度日。
自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謫居黃州,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離開,東坡間一二日則往之安國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他甚是喜歡這種頗具禪意的生活,每日旦往而暮還,如是五年于此矣。

他追慕先賢的遺跡芳蹤:三朝賢相韓琦年少時寓居安國寺讀書,相與摹公之詩而刻之石,以為黃人無窮之思……曾被稱為“江淮首剎”的安國寺,當時乃是云門宗祖庭,高僧崇壽和尚禪風孤危險峻、簡潔明快,東坡在這里領(lǐng)略他的遺教:“如何是一路涅槃門?寒松青有千年色,一徑風飄四季香。”“如何是靈山一會?如來才一顧,迦葉便低眉。”
他喜愛在安國寺沐浴品茗,“塵垢能幾何,翛然脫羈梏,披衣坐小閣,散發(fā)臨修竹,心困萬緣空,身安一床足,豈惟忘凈穢,兼以洗榮辱”,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
他常與朋友造訪安國寺的竹間亭坐而論道,胞弟蘇轍、門生黃庭堅和同僚徐君猷、張商英、陳季常、巢元修、朱昌壽、楊采與之酬唱往還,東坡屢有高論:“養(yǎng)生難在去欲”“君子循理而動,理窮而止,應(yīng)物而作,物去而復……終日無事,嘯詠而已。”至君猷離任之時,在繼連禪師的倡議下,東坡為“竹間亭”更名“遺愛亭”,以紀念君猷的勤政愛民。
他與繼連禪師發(fā)起救濟功德會,募資拯救溺嬰,一改時人之陋習,挽救了無數(shù)嬰兒生命,一時傳為佳話。在日漸加深的交流中,東坡愈發(fā)敬重繼連禪師的道德文章,常與人言:“強將手下無弱兵,真可信。吾觀安國連公之子孫,無一不好事者,此寺當日盛矣!”
東坡素喜與僧道相交,至其謫居黃州,昔日親朋逐漸疏遠,而詩僧道潛雖繭足千里以來探望。是故感慨長嘆:“釋老數(shù)公,乃復千里致問,情義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風,果在世外也。”
他“自喜漸不為人識”,卻在每年的正月到安國寺,與“男女萬人會庭中,飲食作樂;且祠瘟神,江淮舊俗也”。
在安國寺,“城南古寺修竹合,小房曲檻欹深紅”,蘇軾間一二日輒往,“深悟?qū)嵪啵瑓⒅桌希┺q無礙”。這五年里,蘇軾治東坡,筑雪堂,成為“東坡居士”,在走出抑郁苦悶的桎梏之后,完成精神的突圍。因為他此番禪悟,其藝術(shù)造詣?wù)橛诨常瑒?chuàng)造了《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連蘇轍都嘖嘖稱奇:“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

因為“白晝青燈,風雨無怠”的賢相韓琦與中國宋代文學巔峰的蘇東坡,安國寺成為了后世文人心中的圣地,陸游入蜀之時特來安國寺尋訪東坡遺跡,然而“兵火之余,無復遺跡”,惟有“繞寺茂林啼鳥,似猶有當時氣象也”;名震緇林的元代臨濟高僧笑隱大欣禪師重書坡公之記,亦作文長嘆“夫富貴利欲之鑠人,甚于膏火,安知患難摧沮非玉,成夫公也。”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的書法家董其昌手書“韓魏公讀書處”……
及至明際,湖北的文化中心由荊襄轉(zhuǎn)移至黃州,史稱“楚風東漸”,在這樣文化勃興的風潮里,安國寺的規(guī)模亦得到了不斷發(fā)展,禪法傳承不絕。藉由禪教合一的發(fā)展趨勢,寺院開始弘揚傳承臺賢教義,寺院亦隨之更名“安國泰平講寺”,發(fā)展成為“黃州首剎”。另一方面,地處交通要道的安國寺對于社會教化和文化傳播的功能日益顯著,開始在韓琦的讀書舊地開設(shè)學堂、授書育人,韓魏公讀書堂改額“文忠祠”,于僧舍旁新建“陽明書院”。到了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在黃州父老耆德的倡緣努力下,安國寺前左側(cè)青云寶塔募修建成。梓童侍浮屠而端居蓮座,塔剎入青霄以高標文峰,一時成為黃州儒生士子祭拜文魁、祈禱科舉中第的場所。
入清以來,更于武節(jié)祠開設(shè)了睢陽書院,延請王道明任山長,一時之間,求學者眾多。安國寺周圍書院的興起,是整個明代以來儒釋道三教文化交流融攝的體現(xiàn),為地方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更成為佛教參與社會文化事業(yè)、影響社會風氣的重要媒介,發(fā)揮了寺院在凈化人心、祥和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此同時,也為儒林士族階層參與佛教事業(yè)提供了方便。
黃州地處長江北岸,倚靠大別山,自古以來便是交通要道和軍事關(guān)隘。福地鐘靈,壽域弘開,安國寺在歷史上更是龍象騰攘,高僧輩出,道風蔚然,嘆為觀止:惠立和尚開山建寺,崇壽禪師名垂燈錄,繼連和尚妙悟玄宗,三昧律祖高樹戒幢,晦山戒顯禪律并弘,霽峰和尚力倡凈土,顯光長老教觀天臺……而東坡先生更為禪林公認為五祖師戒和尚之轉(zhuǎn)世再來,在這里邀月對唱,把盞臨風,高歌著“應(yīng)知造物有深意,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演繹了一段禪林公案。
這些高僧碩德的道德文章、慈悲行愿,感召了一大批社會名流、儒林士人成為安國寺的護法檀越。時至民國,雖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但在慧明、大行、定慧、光福、鏡臺、行芳等數(shù)位長老大德的苦苦堅持下,依然保持著叢林的古風與氣象。中興華嚴的月霞顯珠和尚、丕振禪門的高旻來果和尚、中興黃石東方山的常樂和尚,皆曾數(shù)度掛錫安國寺。
寺院自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護國院”開山,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賜額“安國寺”以至今日,垂史一千三百年。雖風風雨雨,幾經(jīng)興衰,然禪風不墜,薪火相傳。誠如乾隆年間的狀元陳沆詩中所言:“東坡湯沐處,初地尚氤氳。塔影搖寒日,鐘聲墮白云。水田千樹合,僧佛一床分。歸路余禪悅,花香靜有聞。”作為一座千年古剎的鄂東名藍安國禪寺,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因為韓琦、蘇東坡、陸游等人的駐足作文而光耀文壇,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永為后世仰止高歌。
責任編輯:范楊文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