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穎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試論在聲樂演唱中對作品的二度創作及情感的表現處理
劉思穎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需要演唱好作品本身的音準、節奏、歌詞之外,還要透過譜面上的內容來詮釋整首歌曲的靈魂所在,歌唱的靈魂就是將自身融入到歌曲中,通過自身的理解和感受,運用二度創作使作品立體化,成為一個有靈魂和生命力的作品。從而用聲音與肢體將他們完美生動地再現出來。只有當這些同樣完美時,音樂才能完美地將一個個單調的音符轉化成為可以聽、可以看的藝術形式,從而轉訴給觀眾,所以說通過聲樂表演中的二度創作及處理可以有效地詮釋作品。
二度創作;情感處理;歌唱表演
音樂家盧梭說過“音樂家的藝術不在于直接描繪形象,而在于把心靈置于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里創造的情緒中去”。[1]聲樂演唱是藝術表現的一種立體而形象的表現方式,演唱者想要詮釋好作品必須在演唱過程中懂得分析作品其中的含義了解其故事背景,深刻對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進行理解,刻畫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結合自身把它詮釋出來,賦予作品生命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同一個作品因為演唱者的不同,他們的個性及表演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自己特有的演唱風格與情感,就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的碰撞,使自身的聲線與情感相結合起來,賦予作品自己的靈魂,帶動觀眾引起共鳴;演唱者要做到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同時在線,不能忘記原作者的初衷,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者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互為作用,有聲音做根基,情感做靈魂,這樣才會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運用歌唱的吐字、咬字的規律練習發音。[2]學習聲樂的同學在吐字、咬字這一環節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要多聽取老師、同學的意見,也可以自己使用錄音的方法來反復聽取自身咬字的問題。作為聽眾他們在欣賞一首聲樂作品時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歌曲所傳遞內容時,需要聽清楚、聽明白演唱者演唱的歌詞。其次聽眾需要感受到演唱者吐字的力量,有力地打動聽眾的內心,并且對歌詞歸韻,這樣歌詞與旋律會更加和諧相互融合。也可以鍛煉演唱者口腔內的肌肉,避免了口腔可能會產的生無力感,或者漏氣的問題。
節奏是駕馭歌曲的支柱和核心。[3]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去了解歌曲的節拍重音在何處,是否弱起,并且演唱時不能過于機械化,要具有流動性和活力。世界上不會有相同的一片樹葉,當然聲樂作品的情感表現也都是各異的,所以歌曲的速度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甚至在演唱同一首歌曲中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速度。
人是需要呼吸的當然演唱作品時也需要換氣,并且換氣也可以作為情感表現的一種的方式。因為人在不同的情感狀態下呼吸換氣的狀態也是各異。所以為了歌曲的情感狀態的不同,我們需要賦予不同的氣息狀態。例如在演唱《黃水謠》激動的片段時,演唱者的聲音氣息需要有碰撞感并有彈性。而換氣急喘、頻繁;一般是用來表達氣激昂的狀態。憂傷時,氣息就慢慢拉長,換氣平緩。這樣聽眾的情緒也會不自主地被帶動起來。我們要自如地運用換氣的氣息狀態,來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效果。然而很多初學者會有共同的一個問題:“亂換氣”這個現象。我們在歌唱時應該根據小節或者樂句來換氣,這樣可以使演唱的句子更具有流動性和完整性,如果氣實在不夠可以中間偷偷換氣。初學者在練習發聲練習時應該多練習對氣息的支持力與控制力。并且鍛煉身體,達到較好的肺活量,這樣才能完整地演唱好一首歌曲。
想要了解一個人,先要去了解他的經歷和成長環境。而我們想去了解一首作品一定要先去了解作曲家和作詞家創作時是在一個什么環境和心理活動之下。但是原有的曲調和風格是不能隨便改變的,要保留原聲樂作品的本來面貌。在學習一首新曲子之前,首先需要我們把歌詞從頭到尾的大聲朗讀一遍,揣摩作詞者他想表達的含義,并且查找有關歌曲的資料背景。有的作品是先有詞再作曲,也有的相反,但是演唱者在演唱之前都需要揣測雙方作者的思想和心理活動。演唱者從對歌詞的理解中能感受到在漁船上的哀愁和壓抑,如果沒有分析理解創作者的這些含義,那我們就沒有能力很好地詮釋這部作品。
1)音樂要素
研究作品的音樂要素,需要深入分析作品的情緒、題材、節拍、調式、調性、旋律、體裁、速度、節奏、和聲曲式結構等。
2)歌詞
研究作品的歌詞特點。由歌詞來研究作品的情緒與含義。
3)思想
研究作品所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研究作品的主題思想,更好地了解表達其含義以及歌頌了什么、反應了什么等等。
人們透過眼睛去認識和感知世界,并從中領悟道理升華為心靈上的精神;人們又能透過眼神,把自己的內心情感流露和表達出來,眼睛是可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因此,演唱者要通過面部的眼神變化,來表達不同作品的情感變化。
肢體可以帶動演唱者的情緒,相反情緒也會從肢體語言中表現出來。[4]在大學三年級時,我們有一個科目是舞蹈,當時覺得有些奇怪我們為什么會有這門課程,后來我發現舞蹈演員輕盈的步法,形體的塑造,具體化地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值得我們去學習。
[1]余篤剛.聲樂音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應尚能.以字行腔[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馬棠華.情感體驗中的詩、樂、舞[J].中國音樂教育,2005.
[4](美)倫納德·邁爾.音樂的情感與意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5]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J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