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捷
(廈門湖里實驗中學,福建 廈門 361000)
讓音樂課堂“動”起來
——新課標改革體系下的新嘗試
林 捷
(廈門湖里實驗中學,福建 廈門 361000)
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有組織有目的的團體協作,感受音樂、創作音樂,在這個過程中達到學習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注意面向全體學生,調動聯覺思維,開動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
動;團體協作;主觀能動性;實踐;循序漸進
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也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可以說,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新課標體系下,音樂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從樂譜和音符出發的理性,枯燥的訓練,而更多的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教育活動中的進行有效的知識傳遞,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要求師生雙方主動投入,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因此,筆者從學生角度出發,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從初一新生入學開始一直到初二結束,進行了一些嘗試。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再像過去一樣,起主導作用,只是作為引導者存在。傳統意義上來說,跟唱,模仿,討論,提問,節奏律動等皆為“動”,首要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廣泛得參與課堂活動,提高課堂效率,但是, 這些意義上的“動”大多都是在教師的指揮棒下的被動的動,對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沒有明顯的提升。而2011版《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倡,教師應樹立“以學為本,為學服務”的教學理念,從只關注“教”轉變為在“教”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學”,從學生參與教師的傳授活動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在充分體驗、探究、交流等過程中的“學”。本文所提倡的“動”不止包括以上常見模式,更多的是讓所有的學生有組織,有目的的團體協作,主動去感受音樂、創造音樂,在這個過程中達到學習的目的。
筆者觀摩過不少公開課和錄像課,里面不乏有許多課是滲透了學生才藝的課堂活動。例如像《班級音樂會》,學生們自己展現自己的才藝,或彈或唱、詩朗誦、舞蹈,咋看過去很熱鬧,學生的表演興趣濃厚,但是,這些表演又有多少是從課堂上學到的?還有一些課堂活動,例如在介紹音樂劇的課堂上表演個《音樂之聲》片段,例如在介紹民族樂器的課上,安排一些會民樂的孩子上臺表演。而這些表演有很大部分是學生事先準備好的或者已經排演好的,帶有一定的表演意味,這種為了“動”而動,并不體現學生在課堂上即時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體驗。當然,也有不少好的案例是通過課堂活動來增加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度,更深入地體驗音樂。例如,江蘇版七年級下第一單元《春天的腳步》,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驗音樂作品中春天所帶來的美感,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珍視生命,能用恰當的情緒表現春天,演繹春天。在其中的第三課時,教師在充分的情感鋪墊、節奏歌唱訓練后,用了課堂上2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分組即興表演春天帶來的生氣。孩子們選擇的主題很多,比較突出的例如春雨——用手拍擊腿,肩等身體部位來模仿春雨的聲音,通過節奏和力度的變化展現春雨從稀疏到密集到雨停的場面。還有種子發芽——跟隨音樂的強弱變化,用肢體語言表現一粒粒的圓形種子,在春天里逐漸蘇醒,成長的過程。這些音樂活動是通過全班分小組自選主題,現場討論編排并展示的。雖然時間短,學生的展示略為稚嫩,但是也讓學生充分得感受學習了節奏、力度等音樂要素,體會到了春天所帶來的生機。這樣的“動”才是本文所提倡的,它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能體現課堂教學成果,對教學內容能起到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鞏固知識技能以及開發創新思維等的作用。
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根木板的長度。音樂教師,面對的通常是一整個年級的學生,這些學生里,有的可能從小就接受音樂的熏陶,有的卻五音不全,節奏不分,因此,如何衡量教師的教學成果,不僅體現在好的學生有多好,而更多的應該著眼于相對弱的學生能得到多大的提高。在筆者與周邊的音樂教師交流中發現,音樂課經常變為一些質優生的天地,回答問題,表演等活動幾乎都離不開這些優等生的身影。筆者從教的前幾年,也存在如此情況。好學生課堂上相當活躍,其他的孩子則是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走,被動得進行課堂活動。如何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如何帶動所有學生一起提高就成了個很大的問題。筆者在一些音樂活動中將學生隨機分組,指派一些有基礎的學生作為組長牽頭,向組員征集意見,集思廣益,分工合作進行創作和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通過一次次的小組音樂活動,學生們膽子漸漸大了,能力也逐漸提高,有了自信,自然就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見,開始主動參與活動,甚至敢于“越庖代俎”,代替組長做決定,排演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參與活動,參與熱情度高,增加了團隊協作能力和開拓創新精神。
律動,也可以是思想上的動,盡可能得調動音樂的聯覺思維,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更好地感受音樂。更重要的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音樂不僅是聽覺上的藝術,它和文學,繪畫,哲學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對于音樂的理解,每個人都不一樣,根據人的知識面,習慣,經驗等因素產生變化。因此,不要局限于教師的個人經驗和理解,而是盡可能的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究、思考,嘗試,對于他們更好的理解音樂、表現音樂有很大幫助。例如,欣賞一些標題性音樂,則可以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加以發揮,用文字或者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筆者曾對七年級下的格羅非《羊腸小道》,德彪西的《海浪的嬉戲》做過實踐,在課堂上,讓學生們憑著自己的理解,用文字或者圖畫來表現音樂。對于《羊腸小道》學生們更多得選擇了文字,有學生寫道:“音樂的主題部分就像老鼠嫁女兒,小老鼠坐在八抬大轎上,晃悠悠得欣賞沿途的風景”。還有學生認為:“行進主題就像在天上翱翔,涼爽的風撲面而來,涼爽且秀美”。《海浪的嬉戲》因為是印象派作品,在創作之前就已經對印象派,對樂曲稍加介紹了,故而,學生更多用繪畫的形式來展現。有一個學生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那是各種顏色的組合,各種顏色的有機的穿插,或淺或深。雖然沒有具體的圖形,但是,色塊的對比已經說明了印象派給與他的印象。
盡可能的運用課堂活動,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學習過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才是新教標精神的方向所在。
必須明確,動是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而不能是隨意的動。為了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并能最大限度得提高課堂效率,在實踐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活動的設置必須明確目的,圍繞著三維目標進行,而不是讓學生們天馬行空,隨意地動。例如,筆者曾經設計了一個課堂活動,要求學生根據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的音樂設計表現戰斗場面的運動中的舞蹈隊形和造型。結果,試上的時候,由于自己引導不夠到位,學生的理解不夠充分,最后變成了和著音樂的群毆。這堂失敗的課給于筆者的啟示就是引導必須明確,既要放開,但又不能完全脫離于課堂要求。
活動時,教師需要明確學生如何動,怎么動,學生能不能動?課堂活動必須緊緊圍繞著雙基,在活動設計時,教師心里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通過活動必須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這個目標是否緊緊圍繞著主題。不能為了活動而動。
我們決不能以專業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成果。必須做到輕結果,重過程。教師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以自己的積累和視野來引導和評價學生的課堂活動,對于學生的音樂學習發揮著重要的啟發和引領作用。一聲鼓勵,能鼓起學生的自信心;一聲贊美,能讓學生獲得認同感;一點批評,能讓學生在錯誤中總結教訓。在發揮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的同時享受成就感,在創作過程中充分體驗音樂美。
綜上所述,一切的課堂活動都要緊緊圍繞著教學內容,以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效率為目標,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經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深刻的體會到做個老師難,做個好老師更難。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有效地提升學生音樂素質,提高課堂效率,是我輩永遠的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僅以此文,與各位同行們共勉。
[1]劉悅.新課程體系下音樂創新教學方法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1(09):146-148 .
[2]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C].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0.
[3]蔡夢,蘇籍編著.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G633.9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