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瑛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一名4歲的小提琴琴童,每天練琴0.5-1個小時,到初中階段他幾乎投入了數千小時的時間在練琴上。假如他選擇繼續拉小提琴作為業余愛好,他需騰出1-1.5小時的課余時間練琴。假如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專業的小提琴手,則需要從此每天至少4-6小時的練琴。在日漸龐大的中國小提琴生力軍隊伍中,很多有夢想、熱情的琴童付出了大量的練習時間,卻沒有成功。筆者從事小提琴演奏與教學多年,發現學生的階段性進步,都與他們的練琴方法好壞有直接關系。筆者認為,要使練琴有效率和效果,必須讓練琴者有“素質”的練琴,而“素質”主要體現在:
素質在技術方面的體現是指一個練習者在同樣的時間內,獲得更好的練琴效果。很多初學者由于他們忽視了正確的練琴方法,導致了花了大量的時間,卻效果甚微。那么,如何避免出現上述情況,主要的方法如下:
1.初級。多數小提琴啟蒙學生平均每天會拿起琴來學習30-60分鐘,在初學階段,主要培養對音樂的興趣,及基本功的建立是很重要的。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喜愛音樂及小提琴的聲音,耳朵分辨音準、音色、培養琴童養成好的練琴習慣,幫其打下扎實的基礎,熟練的掌握自己的樂器,為日后的訓練節省大量的改錯時間。
2.中級。隨著基本功程度的加深,到中級階段每天練琴約2-3小時,這階段每天練琴前,最好想一下,今天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什么作業,以45分鐘的練琴時間為一個單位,每天分成3-4次完成每日練習、音階、練習曲、樂曲等作業,合理分配各項練琴的時間,根據計劃練習每項任務的難點、重點,練琴時注意力要集中,耳朵不懶惰。
3.高級。走專業路線的孩子,就發展技術來說,每天用3-4個小時足夠,練琴時間因人而異。有些學生認為每天練習4個小時就能把琴練好,還有些練習8小時的同學也大有人在。對高級階段的學生規定固定的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小提琴教育家奧爾說過:“練琴多久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用手指練琴,再多的時間也不夠;如果你用頭腦練琴,2個小時就很多了。”這階段的重心應該趁年少時快速發展演奏技術、同時努力發展音樂感。從技術方面講,提升精準的雙音音準、揉音、大跳的換把、左右手撥弦、無痕運弓,右手的各項技巧。從樂感發展來看,教師在學生不斷提高演奏技術的同時,要鼓勵學生提高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和處理音樂的能力,啟發學生學會獨立理解樂曲的風格和特點,發揮音樂幻想力,鼓勵學生個人的創造力,才能達到更高的樂感。
1.慢練。首先有意識的進行慢練,主動的去避免左右手錯位,直到熟練。美國小提琴家路易斯·考夫曼曾在自己的回憶錄寫:“慢練是很重要的,它不只是為了音準,而是給練琴者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從技巧、發音、風格三方面去進行思考,從而將三者平衡起來……”在日常訓練,筆者推薦用節拍器調整到一拍等于40的速度,拉一拍,停一拍,停下的一拍用耳朵客觀聽音準、音質,而不是用手指代替耳朵聽音準、節奏、聲音。雖然速度是慢的,但大腦、耳朵手指的敏銳并不是慢速,相反他們的運轉是非常高效敏捷的。耳朵時刻檢查音是否準確,大腦記住手指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聽發音是否純凈漂亮,用鉛筆標記容易錯的地方,有針對的反復慢練、修改錯誤,直到可以左右手配合的天衣無縫,才能是慢練的目的。
2.背譜、提高速度。當掌握慢練的下意識、形成了正確的習慣后,就需要有意識把力度、表情的要求融入背譜。用低于原速背譜,有助于放松肌肉,掌控技術,提高音準質量,減少緊張的心態,充分的演練音樂句子。有些學生反應很快,常常練幾遍就能背譜,然后脫譜拉原速,以為自己什么都背下來,就再也不看譜,結果上課老師聽完才發現自己忽略了一些小問題,如節奏的不準確、力度記號看掉了、表情記號忘記背了等問題。這些看似很小的問題,被學生反復錯誤的加深了印象,要想改,得花非常多的氣力,到頭來,用了更多的時間去忘記錯誤,重新背譜。所以,在把譜面上所有要求仔細讀譜多次后,慢慢讓大腦對其產生正確的印象,再進行整理有規劃的提高速度,以求事半功倍。
3.演奏式練琴。在正式上臺演出前,由于環境的改變,或多或少會使演奏者心理緊張,注意力被分散,從而造成大腦空白、雙手緊張、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演奏大打折扣。那么在琴練的高階段是模擬仿真式的舞臺練習,盡量縮短琴房練習和上臺表演的距離。強大的內心聽覺,和全神貫注的思想,讓學生多進行和真實現場一樣的“模擬”訓練,從而消除練琴者的緊張感,同時也會讓他們對平時訓練和真實演出的兩種模式在身體上及心理上都達到同一感受。
“素質”的練琴不僅是對技術的掌握,而更高層次的則是對音樂的理解。音樂性是凌駕于技術之上的音樂最本真的產物,只有掌握了作品的音樂性,才能讓練琴變的真正有意義,因為一切技術都是為表現音樂服務的,而要想表達出音樂性,則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練琴不能漫無目的,要理解樂譜,脫離機械化練習。首先,拿到一首作品,需要了解它的時期背景,作曲家的風格,再到作品的風格,根據雙手與對應風格的技術配合,演繹出不同音樂風格的不同作品。右手運弓的表現能力對演奏風格的幫助在于要練習把弓子的重量放在弦上去,對發音練習的非常有把握,進而學會用聲音去繪圖;而左手,手指的起落垂直動作應直接、有彈性。通過左右手的完美配合,和創造性思維的音樂感覺,才能達到精湛的藝術追求。以比利時小提琴家、作曲家伊薩伊于1924年完成《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為例,演奏這六首奏鳴曲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其中第六首的主題是以華麗、輝煌、西班牙舞曲音樂形象來詮釋作品,為了表達出獨特的西班牙音樂風格,需要把握這首作品的節奏律動,當然這樣的律動,是由左手連續的雙音和右手快速的連頓弓作為技術支持的,又如:需要把握這首作品音樂對比性,則需要右手對小提琴音色控制的技術支持。音樂風格的把握是以技術作為重要支撐而又不僅僅只是針對技術的基本掌握的一種高層次的“素質”。
樂譜練熟后,譜面被大腦牢牢的記住,離開譜子,大腦也能想象其畫面感。把那些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的色調溶于記憶化塑造音樂的表現力,從歷史和空間的角度去進行對音樂的思考,發揮音樂想象力。楊寶智在《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精要》一書中,曾對林耀基教學法做過詳細的論述。其中對作品的音樂性處理的論述這一部分曾提到:“獨奏者在舞臺上的那個片刻,必須是音樂廳的領袖人物、藝術的主宰,用你的音樂帶領你的觀眾進入一個美好的、想象中的世界,或激起他(她)感情波瀾,同時又以平等的態度去和觀眾們一起享受音樂。”筆者由林耀基教授的教學法啟發,不要把藝術的表演當作技術的展演,小提琴演奏需要反應人類的情感體驗和精神內涵,音樂并不是為技術而做的,應當把技術看作是從屬于音樂的一種手段,通過技術去達到開啟音樂想象力的音樂之門。有了音樂的想象力才能使練琴者的技術得以施展、情感得以宣泄,所以音樂性也是一種高層次的練琴“素質”的體現。
綜上所述,小提琴的演奏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需要通過科學的練習方法獲得更高的藝術境界,所以其練琴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師加拉米安曾說過:“教師要不斷的教孩子正確的練琴方法,上課不是全部。學生各不相同,需要不同的對待,根據固定不變的規則教學是不對的,教師應當知道什么時候給學生修改某些東西是適合的,什么時候是不適合的。”從以上的幾個方面著手來練琴,筆者希望對讀者提高練琴的效率有一定幫助:只有通過技術與音樂兩個方面有“素質”的練琴,才能讓練習者真正掌握作品的技術與音樂,從而更好地演繹作品。從長遠看,演奏者要制定科學的練琴計劃,及方法,提高練琴效率,加強在小提琴演奏上對技術及音樂的不斷追求和創新能力,和對藝術審美的不懈鉆研,才會成就對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高階段。
[1]楊寶智.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精要[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美]伊凡·加拉米安 著,張世祥 譯.小提琴演奏和教學的原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3][美]路易斯·考夫曼,安妮特·考夫曼 著,任秀樺,范燾 譯.一個小提琴家的傳奇故事[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