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園
(長沙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少數民族生活智慧和藝術的重要總結,同時也是其靈魂所在,高校音樂教育作為研究音樂的重要陣地,在當前少數民族音樂逐漸消亡的時代,在音樂教育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揚廣大,是當前推動我國音樂藝術百花齊放的必經之路。
當前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
第一,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和發展大部分都局限在本土發展和傳承,許多少數民族本土高校音樂教育中都很少開設少數民族音樂課程,所以導致現階段的少數民族音樂自身無法形成健全完善的音樂體系,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任重而道遠。
第二,高校音樂教育中,缺少對少數民族音樂深入研究的音樂教師。根據當前對高校音樂教育的調查顯示,我國高校音樂教育領域,許多教師都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同時專業能力也非常高,但是這是對于普通的音樂教育,針對少數民族音樂方面的教學,這些教師往往只能進行非常淺顯的教學,對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和發展的歷史知之甚少,這對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阻礙。
第三,傳統思想觀念中,對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視程度較低。傳統教學觀念中,高校音樂教育中更加重視對西方音樂文化的教育和學習,導致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沒落。
第四,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模式僵化、陳舊。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往往得不到很大的重視,在教育教學資源、教學改革創新上的體現的更為明顯。在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對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模式依然僅僅保持形式上的創新,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學往往無法產生興趣,還會逐漸出現厭煩心理,對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和發展存在極大的阻礙。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支撐民族不斷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由于民族文化中獨有的包容性,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同樣作為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音樂教育應該重視并對其進行充分的傳承和發展,使其逐漸形成完善的體系,為高校音樂教育和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支持。[1]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能夠有效實現對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有效緩解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通過在教育中進行傳承,也為少數民族音樂的創新性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其次,少數民族音樂是少數民族生活的智慧和優秀精神文化的傳承,通過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開展教學,學生在感受其音樂魅力的同時,更加有助于學生形成及積樂觀和樸實的思想觀念。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互相幫助,同時也傳承著各自的文化藝術。我國不同民族都有著獨特的音樂,向人們傳達著各自的生活智慧和及團結精神,其風格獨特,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為高等學校音樂發展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動力支持。[2]但是當前少數民族音樂在高等音樂教育中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現階段發展過程中必須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實現少數民族音樂在高等音樂教育中的發展。
當前高等音樂教育中,教導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師多數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感染,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了解并不深厚,雖然教師本身的音樂文化水平和專業化音樂知識并不遜色,但是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教學,并不能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確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以及精髓。為了保證少數民族音樂在高等音樂教育學校實現有效的開展,必須加大力度培養和吸收具有優秀文化內涵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師,保證其具備足夠的能力教育學生學習少數民族音樂。另外,培養高等音樂教育學校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師,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考察,因地制宜的進行培養和學習嗎,才是保證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根本。
高等音樂教育學校最為主要的任務是對中華民族自身的傳統音樂藝術進行傳承,同時傳承和學習中華民族傳承音樂文化也是教育的主要方向和教學中的主要內容。[3]但是少數民族音樂藝術作為我國發展多元化音樂中的一部分,高等音樂教育學校的領導應該逐漸轉變對西方音樂文化的重視程度,積極提升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比重,從而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相對來說,針對少數民族高等音樂教育學校,應該充分立足本土音樂,通過科學化的課程設置讓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中蘊含的思想和民族發展的歷史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促使學生積極對本土音樂進行學習。
少數民族在高等音樂教育中之所以面臨較為艱難的境況,與其教學模式有很大的關系。傳統發展過程中較為陳舊、僵硬的音樂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極大的厭煩感,逐漸導致學生放棄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4]但是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信息技術科學化的融入到教育教學中,以此作為突破點,在高等音樂教育中進行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其教學模式也能夠實現多種形式下生動多彩的課堂教學,并且教學主場可以并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中,課外、民間以及各種不同形式的藝術舞臺都是學生學習的課堂,通過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少數民族音樂所散發的魅力。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到少數民族音樂的發源地,讓學生在現場對少數民族音樂表演進行賞析,并且請表演者與其進行交流溝通,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從而有效極大學生度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學習。
實現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并發展的基本條件是讓學生能夠學會運用。只有通過有效的實踐活動,才能夠真正實現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完成傳承并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的責任,學校可以定期舉行以少數民族音樂為主的音樂藝術表演,并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藝術表演中,例如學校可以在文化節等節日進行藝術表演,進行節日慶祝,在其中安排不同形式的少數民族音樂表演。同時班級也可以定期進行文藝演出,既加深了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印象,同時也促使學生針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積極的學習。[5]
總之,少數民族音樂作為少數民族精神之所在,并且能夠自成一派,充分顯示其音樂的獨特性,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對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藝術的復興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音樂教學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音樂,采取有效的措施為少數民族音樂發展提供優良的環境和營養,積極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進行宣傳,培養具備優良素質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師,從而促進少數民族音樂不斷發展,為音樂和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喬娜.關于少數民族音樂在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開展[J].音樂時空,2014,04:190-191.
[2]王玲.少數民族音樂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的文化價值[D].首都師范大學,2006.
[3]張小滿,馬巧梅.關于普通高校開展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33:105-106.
[4]張應華,謝嘉幸.我國當代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目標功能探析[J].中國音樂,2012,03:25-31.
[5]沈賀.探究少數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教育中的地位[J].藝術評鑒,2017,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