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瓔格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尼采曾經說過:“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音樂以審美的特性超越了經驗成為人們走向自由的載體,而音樂教育作為教育的手段以一種引領性的價值功能使音樂的自由性發揮并作用于大學生身上,通過音樂的教育大學生回歸了自身實現了對世俗的超越,完成了全面的發展的部分環節。音樂教育作為美育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高校的音樂教育不僅近提升學生的審美和情感能力,而且還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教育堪稱心靈的凈化劑,它通過培養人的審美觀,繼而對整個人產生全面影響,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因此高校音樂教育的具有審美性、引領性和育人性的價值功能。
高校音樂教育分為專業音樂教育和非專業音樂教育兩大類,而本文重點闡述的對象乃是指專業音樂教育對非專業教育的引領,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已經相比以往得了豐碩的成果,學生們對于音樂有了一定的認知和了解,體現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實踐的成果和教育對象的能力提升三個方面,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我們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對音樂教育已經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開設大量的音樂專業及公共音樂課程,并將音樂教育滲透到各種社團之中。在教育實踐成果中,我們不難看出,目前音樂教育專業開設的廣泛性,以及音樂教育專業所帶動的整個高校藝術氛圍的提升,以及非音樂專業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在教育對象能力提升方面,音樂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的一切生活之中,不論是理工類高校還是文科類高校,音樂推動了大學生心靈的豐碩和對美的追求,同時音樂也對邏輯思維能力有著積極的主導作用。但是與此同時高校音樂教育也存在著育理念落后、師資力量不足,教育體系不系統等現實問題,學生們對古典音樂的認知,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及音樂與整個教育體系也不相融合。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需要重新回到音樂自身的教育功能中來,首先來看音樂教育的審美性,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已經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審美教育作為以美為主體的活動形式,也是當下高校教育的核心與重點,音樂教育以聽覺的感官刺激將文化、歷史及藝術等嵌入人的意識中,提升學生的素養和審美能力,通過音樂不斷地洗禮凈化心靈。二是音樂教育的引領性,音樂教育的引領性重點在于音樂的教育,落腳點在教育上,通過音樂手段達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人類對活動結果的一種指向和規定。通過教育不僅體現了一個國家的人才利益要求,與此同時也可以規范教育活動過程,使教育活動更加合乎教育的規律性和社會的需要性。從古至今,音樂均為認為是提升道德素質和思想素質的有效途徑,音樂以其自身的可接受性,被大學生所喜愛,通過音樂教育傳播民族思想,傳播正能量,以旋律和文字的結合歌頌美好的生活和人生,能夠對大學生思想境界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三是音樂教育的開發性。音樂教育的開發性指的是音樂教育對智力的開發,“巴甫洛夫研究表明,人腦由左右兩個半球組成,分管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功能,如果能夠合理調整大腦的工作與休息,將能獲得較高的效率,反之,將會嚴重阻礙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與提高。”音樂通過刺激人的大腦使大腦保持自身的生命力,音樂教育對于智力的開發已經在臨床醫學上被接受和認可,音樂可對大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和思維反思等各個方面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從音樂教育的審美性、引領性和開發性特點中,我們可以肯定音樂教育的價值,因此針對現有的條件和實際情況,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可行性走向,便是不斷更新現有音樂教師的教育理念,使其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從而樹立起責任意識,不斷地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而師資力量方面則是需要高校不斷地調整人員結構,吸收更多優秀的年輕教師到音樂教育的隊伍中來,而教育體系則是當下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建構目標,從課程設置到課程內容再到課程實踐,均要圍繞著音樂教育的價值展開,為音樂教育的自身審美、引導和育人價值所服務,一旦偏離了哲學價值,音樂教育的自我價值便未能夠得到實現。
總之,音樂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情感鑰匙,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音樂教育是提升教育主體審美能力、藝術視野和陶冶心靈的重要手段,音樂教育具有審美性、引領性和開發性的教育價值,同時也是人向自身回歸的重要載體。但是面對高校音樂教育在普遍性方面還是相當薄弱的現實問題,學生對音樂的辨別能力、欣賞分析和實踐能力均需要提升,從而才能夠更好地完善自我,不斷地回歸自身并實現對世俗的超越,音樂教育作為引領學生思想走向的實踐環節,也是完成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環節,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音樂教育的普適性也是未來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點。
[1]金玉蘭.音樂教育的作用及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1,03.
[2]范曉榮,王俐茜.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的意義及內容改革[J].教育理念與實踐,2017,06.
[3]昌利萍.關于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建構設想[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