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全球化的深入使得文化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我國民族文化也在西方文化的滲透中逐漸喪失自身的個性,一旦喪失自身的民族個性,我們的思想則極易被西方的普世價值所控制,慢慢地我們也會無法理解我們自身存在的意義。向民族性的回歸是一切領域需要進行鉆研的課題,尤其是當下全球化在藝術領域的發展,構建民族性的音樂教育模式是需要音樂教育者首要考慮的問題,以“本土化”的實踐環節為例,推進高師音樂教育中對民族文化的堅守。
本土化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理解,一是本土的問題,二是化的問題,本土具有地域性特征,是指特定的地域所具有不同特征,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國家、民族,而本文的本土化乃是以省份為界限,主要是指筆者所在的遼寧省的地域音樂為特征進行問題的研究,化是指實踐,貫穿于目標、手段和過程的整體之中,文中的本土化乃是以一切外來音樂教育的方式方法為手段,“化”為本地區的教育理論,從而尋求該教學方式的普世性理論,進而將之推廣,是實踐到理論再到普遍實踐的過程。
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具有特定的教學體系,而本土化作為保留民族風韻的一種手段,在高師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一是保護了民族文化。本土化理論在音樂教育的實踐環節中,乃是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民族認同感,本土化并不是狹義的倡導民族的對立,而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保護,從而將這種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中,使得世界文化更加多樣和豐富,使人的生活更加多樣豐厚。二是傳播的民族精神,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對象多為中小學音樂教師,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觀會直接影響到中小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而通過音樂教育實踐環節的本土化過程,將先進教學理念化為民族性的理念,對傳播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三是彰顯了民族品性。當今國際化如此深入的社會中,民族品格的保持是使我們在世界舞臺上保持自我存在感的重要方式,而小到我們的音樂教育中來說,保持我們自身地域的民族個性也是為我們在全國的文化交流中提供了基礎的可交流性要素。如果我們喪失了本土化的文化和音樂,那么我們也將喪失自我。
本土化在高師音樂教育實踐環節的具體實踐探索中,本位以東北地域的音樂為素材,通過采風、調研和實踐參與等方法,促進學生對東北音樂的理解和自我認同感。首先是采風,采風是指對民情風俗的采集,特指對地方民歌民謠的搜集。實踐環節便是通過學生的實地考察進而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音樂的由來,東北民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是指流傳于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東部五盟市、遼寧、河北北部)各民族的歌曲的統稱,它的歌詞是東北人民生活語言的詩化。分為東北漢族小調、蒙古族、滿族等民族的長調、呼麥等;主要是東北小調的統稱,也可分為山歌、歌舞曲和薩滿調。而這些音樂有大部分存在于民間,通過采風回到音樂產生的源頭,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接著是調研,調研,調研的方法指的是通過數據的收集、研究與分析掌握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規律,調研是在采風的基礎上完成的,對采風的數據進行分析,同時在教師群體、學生群體之間進行調研,分析學生和教師對本土音樂的態度以及本土音樂自身的內在價值,找出教師與學生與本土音樂文化的情感共鳴點及情感厭煩點,對不合時宜的音樂作品進行問題分析與可行性改造,同時找出與西方先進音樂技能的結合點,使得本土音樂得以得到推廣,最后是實踐參與,通過具體的實踐了解民族文化產生的時代性元素和生活性元素,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并尋求出本土化教學的普世性理論,進而將本土化教學理念推廣到高師音樂教育的整體性實踐中來。
總之,多元化的背景使得音樂文化、音樂教育理念及音樂教育思潮表現出多樣性,文化只有在碰撞中才能夠產生新的文化樣態,而碰撞的前提是自身的個性存在,如果音樂文化喪失了自身的民族個性,那么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便不能發揮自身的魅力,也不能為新音樂文化的產生貢獻自身的力量,我國本土音樂的研究開發既是保護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也是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隨著全球化深入,文化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一旦我們喪失了自身的民族個性,那么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必然會湮沒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本土化是保持我國民族文化在在西方文化的個性身體,一旦喪失自身的民族個性,我們便會漸漸忘記我們存在過程的初心,本土化文化的回歸是一切領域需要進行鉆研的課題,也是保持我們民族身份的重要手段。
[1]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9.
[2]伍雍誼.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1840-1919)[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李鵬飛.論音樂教育對本土資源的運用[J].高教學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