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濤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171)
當代音樂類型眾多、形式多樣,那么什么樣的音樂才可以稱為中國傳統音樂?中國傳統音樂學家董維松教授曾指出:中國傳統音樂是指在中華民族大地上由歷代產生并流傳至今的,以及在古代歷史長河中由外族(包括現在屬于我國的少數民族和國外民族)傳入并在我國生根發展的一切音樂品種。[1]它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音樂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點與規律,與其他地區、民族的音樂鮮明地區別開來。從音階、律制、宮調等基本音樂理論到音樂審美、哲學等理論,構成了中國傳統音樂體系的特質。
關于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范疇,不同時期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但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且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完善著。20世紀初,我國開始了近代歷史上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對于傳統音樂研究范疇的劃定和內容不斷豐富。比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在1964年出版的《民族音樂概論》中講到中國傳統音樂分為五大類:1、民歌和古代歌曲;2、歌舞與舞蹈音樂;3、說唱音樂;4、戲曲音樂;5、民族器樂。[2]這是對中國傳統音樂最早、應用最廣的分類方法。而到了2000年,袁靜芳在《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中,在原有的五大類基礎上,增加了佛教音樂、道教音樂、祭祀音樂等部分。[3]
關于中國傳統音樂的特征,袁靜芳在《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中也做了較為全面的歸納:1、歷時性的時代標志;2、共時性的地方差異;3、共通的社會功能(民俗、宗教、禮儀、祭祀的形式表現社會功能);4、類型性的模式結構(音樂形態特:涉及各類音樂品種表演形式的主奏、合奏、伴奏樂器及各種樂隊類型的編制結構模式與套數結構模式,代表性曲目的曲式結構和演唱、演奏技巧風格的結構模式等等方面);5、兼容性的更新發展(穩定、傳承、變異、交流、發展)[4]等。這些概括很好地體現出中國土地廣袤、歷史悠久、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
中國傳統音樂在幾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先秦時期,《詩經》是我國第一部歌曲總集,器樂以鐘屬樂為主;漢代出現了相和、鼓吹等音樂形式;隋唐時期的燕樂、法曲、西域音樂盛行,說唱音樂也已經形成;宋代繁榮的詞樂、古琴音樂是這時期的代表;金元時期,戲曲音樂與說唱音樂是主體;明清時期,傳統音樂的內容與演奏水平都有了較大進步,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民間器樂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縱觀整個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其類型逐步繁多,各種藝術形式先后大量涌現。中國傳統音樂歷經幾千年傳承而未消失,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因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堅持了一條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之路。
一種音樂形式的產生和發展,是受多重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單獨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實現。音樂的發展,除自身的推動力之外,往往會借鑒其他藝術形式來完善自己。
以說唱音樂的發展為例,唐朝時期的變文是目前公認的說唱音樂的起源。變文又稱“俗講”,是僧侶講經時所講唱的佛經故事或世俗故事。其文體是長篇敘事體,韻散相間,以七言為主,雜以三三句式或五言句。變文的韻文上注有“平、吟、側、斷”等唱法標記。變文這種說唱形式雖然已經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但其形式簡單,內容也較為單一。北宋時期常見的說唱音樂有鼓子詞、諸宮調等。鼓子詞結合了當時繁榮的詞牌文化,形成了一種以詞牌為演唱的樂調。可見說唱音樂發展到宋朝時,借鑒吸收了文學藝術的優秀品質,提升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金元時期,諸宮調作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說唱音樂,演唱時有鼓、板、笛、水盞等伴奏,一般是單人演唱,到了明代也有十幾人輪唱的。說明說唱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又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表演形式,吸收了一些器樂伴奏的元素,使得表演更具有感染力。而清代則是說唱音樂空前繁盛的時期。南方的彈詞、北方的各類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都是當時極為流行的說唱音樂。清代的說唱音樂曲種大都保留至今。
可見,說唱音樂脫胎于文學,在其后的傳承過程中又借鑒了歌曲唱法、器樂伴奏等,使自身的表演形式得到極大豐富,也提升了說唱音樂的藝術表現力。
中國傳統音樂種類繁多,它們在歷史傳承中往往會產生交集,不同的音樂匯聚在一起,互相學習借鑒,常會形成新的傳統音樂類型。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傳統音樂結合在一起,誕生出一種全新的傳統音樂類型,而之前的這些傳統音樂并沒有消失,依然各自發展著。這是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又一種模式。
以京劇的形成為例,京劇是在徽劇、漢劇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皮黃戲。在京劇形成之前,漢劇在北京一帶較為盛行。乾隆后期開始,“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大徽班先后進京。“四大徽班”進京初期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他們為了使更多的人注意到徽劇,便與當時盛行的昆曲、梆子、高腔等劇種同臺演出,也將“徽調”與“漢調”合在一起編曲并演出,逐漸形成了“徽漢合流”的局面。“徽班”的藝人為了迎合市民的喜好與時代的要求,大膽吸收了昆曲、梆子、高腔等劇種在唱腔、場面、過場等方面的優秀之處,不斷發展和改善,最終形成了一種新的以老生為主的皮黃戲——京劇。可見,京劇不是由個別單一劇種發展來的,而是在徽調和漢調的基礎上,將多個不同劇種的優點、經驗有機地結合,最終柔和、統一到一起,形成了全新的劇種。
又如湖北當地的楚劇,它的前身是流行于黃陂、孝感一帶的花鼓戲。在進入漢口后,又學習借鑒各家的長處,為己所用,從而受到了當地人們的喜愛,后又慢慢發展成為今天的楚劇,其影響蓋過了湖北東路的荊州花鼓戲。
傳統音樂的傳承,不僅體現在借鑒、融合等手段中,還往往會出現某一傳統音樂逐漸演變為另一種類型的傳統音樂的現象。一種或多種傳統音樂在歷史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中,逐步演化為新的的傳統音樂形式,名稱也發生了改變。前者看似已經消亡在歷史中,但在新的傳統音樂形式中,前者的藝術形式、表現手法等總會有許多保留,并沒有滅絕,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例如弋陽腔向高腔的發展,是這方面典型的例證。關于弋陽腔與高腔的傳承關系,古人有云:“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5]明代戲曲四大聲腔(昆山腔、弋陽腔、海鹽腔、余姚腔)之一的弋陽腔,發源于江西弋陽,起源于當地民間秧歌的演唱。結構形式一般為曲牌聯套體,伴奏以鼓為主,也常伴以人生幫和。風格充滿鄉土氣息,廣受勞動人民喜愛。明代中期以后,弋陽腔流傳至湖北、湖南、廣東、福建、江浙、安徽一帶。弋陽腔流傳各地后繼續發展,最終形成一種較為統一的全新聲腔——高腔。高腔是近代四大聲腔(梆子腔、皮黃腔、昆腔、高腔)之一,廣泛分布于上述弋陽腔流傳地區,結構形式同樣屬于曲牌聯套體,伴奏也主要以打擊樂為主,幫腔則發展出很多種類:前幫、插幫、后幫、幫半句、幫一字、幫整句、幫整段等。
又如木板大鼓向京韻大鼓的演變。木板大鼓本是流傳于河北省南部的一種曲藝,唱腔為板腔體,用鼓和板來伴奏,使用和當地方言進行說唱,因其方言中帶有怯味,也被人們稱為“怯大鼓”。木板大鼓進京后,增加三弦作為伴奏,大鼓藝人穿梭于大街小巷,以“打鼓彈弦”的方式謀生。到清代中后期,原本有板無眼的木板大鼓板式發生了變化,成為一板一眼,稱“雙板”,字音由原來的河北方言改為接近北京的發音,人稱“京氣大鼓”,但是沒有流傳開。到了清末民初,有位叫劉寶全的藝人,在北京演唱木板大鼓后,為了贏得聽眾的喜愛,借鑒了京劇中的表演形式,加入了動作、表情,將一板一眼和有板無眼的板式改為一板三眼或有板無眼的緊板,又將將河間口音改為北京話,使“怯大鼓”成為“京韻大鼓”。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中國傳統音樂傳承至今,其方式已不拘泥于“傳統音樂”自身范圍之內。它的很多傳統元素現在被廣泛運用在其他類型的音樂中,發展了其他音樂,更完善了自己的傳承方式。
在當今的流行音樂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帶有傳統音樂風格的曲子,人們把這種音樂稱作“中國風”。例如將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在現代新創作的傳統音樂中加入一些流行元素,如女子十二樂坊,將民族樂器與電聲樂隊組合在一起,創作出新的傳統音樂,這也是當今社會背景下傳統音樂得以傳承一種體現。又如周杰倫的《千里之外》、《東風破》等,以及王力宏的《花田錯》、鳳凰傳奇的《最炫民族風》、《荷塘月色》等,這些流行歌曲都是用我國傳統的五聲音階調式寫成,伴奏也較多使用了傳統樂器,如二胡、琵琶、笛子。此類蘊含著濃厚民族文化特征的流行歌曲,都體現出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因此,當今音樂人要加強對我國傳統音樂元素的研究與運用,創造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作品,突出音樂的傳統民族特色,找到傳承傳統音樂的正確方法。
總之,中國傳統音樂從古發展至今,正因為堅持了一條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傳承之路,才使得中國傳統音樂在歷史變遷中始終保持獨特的風格與強大生命力。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問題。當今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中,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因此,為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健康發展,我們要盡快討論并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傳統音樂發展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不夠、關注太少。
1.古代律制的衰落
中國古人很早便創作、運用音樂,相應的,我國古代音樂律制發展也較早。中國古代律制并不十分追求精確,講究是二次創作中的意境的體現。早在周朝,已經有十二律和七聲音階。樂官伶州鳩列舉出十二律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冼、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而七聲音階則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伶州鳩還說明,這個七聲音階形式的特點:它的半音位置在四度、五度和七度、八度之間。[6]這里的十二律、七聲音階和現在人們熟知的十二平均律、七聲音階并不相同,而由于后二者的廣泛運用,使得我國很多諸如十二律、七聲音階這樣的律制被冠以“音準不準”的標簽而被生硬改變,導致了我國傳統的律制衰落。
2.古代記譜法的遺忘
我國古代的音樂記錄方法有工尺譜、古琴減字譜等記譜法,而隨著20世紀初簡譜與五線譜的傳入并迅速扎根發展,我國古代記譜法因其記法繁瑣、識讀困難等自身原因,很快被人們遺忘。我國歷代古琴譜有近3000首,去重后仍有650首。而經過琴家打譜演奏的僅有100多首。[7]古代記譜法的遺忘,致使當今人們逐步喪失了閱讀本民族傳統音樂文獻的能力,進而導致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
中國傳統音樂中,民間音樂的比重最大。在民間音樂中,民間歌曲又是普及面最廣的音樂形式。民歌由勞動人民自己創作、自己演唱,主要以口頭流傳的方式生存于民間,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與地方特色。比如聽到《蘭花花》,就會想起這是來自于陜北的信天游風格的山歌;聽到《遼闊的草原》,就知道這是蒙古族的長調民歌……它們各自都具有鮮明的特征。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歌中帶有民族性的特征正在消失。
1.語言
為方便民間音樂的傳播,很多民歌的演唱將本地方言換為普通話或接近于普通話的發音,這樣做雖然更易聽懂、減少了傳播的障礙,但是當地民歌“原汁原味”的風格也同樣被抹去。不僅局限于民歌,戲曲、說唱都一樣,以越劇為例,普通話有21個聲母,35個韻母,而越劇舞臺常用語(越語)則有28個聲母,41個韻母;普通話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而越語有八種聲調,最有特色的是入聲,北方語言沒有入聲,而浙江地區卻大量使用。如果用普通話來演唱一段越劇,那種只有越語才能表達的細膩溫婉就無法得到詮釋,聽起來也就索然無味。
2.唱法
中國傳統音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演唱方法,廣泛運用于民歌、說唱、戲曲中。例如新中國成立后,誕生了一批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如王玉珍、郭頌、朱仲祿、哈扎布等;80年代后,又涌現出諸如彭麗媛、宋祖英等新一批優秀民族歌唱家。他們為推動我國傳統音樂、尤其是傳統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民族聲樂領域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諸如對民族唱法的學習重視不足、作曲者為使作品更受歡迎而改變傳統音樂作曲技法、歌手為使演唱更容易而簡化應有的傳統民族唱法等。
首先,在中小學教育中對音樂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主要學習任務在語文、數學、外語等主科目上。相應的,音體美一類的課程更類似于休閑娛樂活動,沒有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的教學。學校領導重視升學考試所涉及的學科,對音樂教育重視不夠,甚至把音樂教育視為負擔。音樂課時在學校常常被其他課時占用,因為升學率是檢驗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要讓學生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到與升學有關的課程上。從而導致了我國青少年的音樂基礎知識極度匱乏,至于傳統音樂知識,更是知者甚少。
其次,特別是欠發展地區的教育中,由于軟硬件設施落后,學校多年來沒怎么開過音樂課。不僅音樂師資匱乏,而且大多沒有任何樂器,更沒有專用的音樂教室。即便有音樂教室的學校,也因沒有多媒體等教學設備,難以發揮輔助教學作用。由于沒有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嚴重制約了音樂教育的提高。
再次,在高校的專業教育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下音樂專業的大學生接受的教育,很多理論、術語、以及曲目,主要是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的。即使開設的中國傳統音樂課程,其教學方法、思維模式仍是以西方體系為基礎。這致使中國傳統音樂在專業教育中也沒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
中國傳統音樂要想健康發展下去,必須要秉承中國傳統音樂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并結合新時期、新情況,用科學、切實的方法來延續中國傳統音樂的血脈。為此,就需要我們新一代的音樂工作者認識到:第一,傳統音樂作為時代的產物,是對歷史的記錄與再現,要想使其在時代的前進中永葆活力,就要體現出傳統音樂的獨特之所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傳統音樂創作中,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加強傳統音樂的學習與研究,從中汲取精華,把傳統和現代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適應時代潮流的傳統音樂,展現出中華民族獨有的色彩和個性。第二,要充分認識到傳統音樂在發展中,客觀上存在著很多不足,需要當今的音樂家對傳統音樂中的糟粕進行改良,使得傳統音樂健康發展。
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中國傳統音樂之所以有別于其他音樂文化,是由其獨有的基因決定的,這種基因歷經千百年,一脈相承,已形成一個標志性的符號。只有保持傳統音樂中獨有的基因,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才不會被帶入歧途。
比如“口傳心授”是中國傳統音樂代代相傳的重要手段,即傳授者通過口耳相傳的方法使受教者感受音樂的情緒、技巧和風格等。我們知道中國傳統音樂不同于西方的復調或和聲音樂,它主要以單旋律為主,講究的是聲腔技巧、旋律曲直和節拍長短等的處理,特別是許多傳統音樂作品中有大量自由節拍的樂句或段落,這其中包含的音樂思想和感情很難用譜面上的符號或文字來表達清楚,因此就更加需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法才能使傳統音樂中原汁原味的特征流傳下來。所以“口傳心授”這種方法我們應該繼續發揚下去。
前面已經講過,一種音樂形式的產生和發展,單獨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實現。在新時期環境下,中國傳統音樂要發展,必須在主體保持傳統的前提下,科學地借鑒西方音樂中的精華來充實、發展自己。
在古代的傳統音樂中,我們也能看到很多西域音樂文化的影子。早在周朝,周王和貴族對外國音樂所取的政策是把它們放進自己的祭祀和宴饗儀節中間,這樣做客觀上利于外國音樂的傳入和吸收;漢朝鼓吹中的橫吹,是音樂家李延年根據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音樂改寫而成;唐朝《坐部伎》、《立部伎》創作曲調普遍應用龜茲及西涼音樂。[8]可見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外國音樂文化的影響。當前社會更加開放,中外交流更加頻繁,這就要求中國傳統音樂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中西文化交流。這不僅能保證中國傳統音樂永葆活力,也是其從古傳承至今的法寶之一。
中國傳統音樂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的許多理論知識正在被人們遺忘,特別是古代律制、記譜法等理論日漸鮮見于書籍和實踐中。這些理論知識是古人在不斷的音樂實踐中歸納總結得出的,同時也指導著傳統音樂的創作、表演與流傳。因此,加強傳統音樂理論方面的學習勢在必行。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合理運用傳統律制,創作出更加原汁原味的傳統音樂;才能靈活使用古代記譜法與古代音樂人進行交流,更好地理解傳統音樂的精髓。
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的交流、知識的傳遞也變得更加便捷。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應該抓住歷史機遇,利用好多種信息化渠道,比如電視、網絡、報刊等,使人們更多地關注、了解中國傳統音樂。并能夠通過媒體的引導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投身到傳統音樂的浪潮中。當代社會,經常會有新的藝術形式出現,人們面對無數新鮮的選擇,傳統音樂的光芒已經無法引起他們的注意。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大力推廣傳統音樂,將真正的傳統音樂展現在大眾面前,從而提升整個社會對傳統音樂的認知和重視程度。
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傳統音樂教育作為音樂傳承的最重要基地,從教育方面入手推動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是必由之路。
1.要重視平衡音、體、美與傳統教育學科之間的差距,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加大傳統音樂教育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比重。加大對欠發展地區的教育扶持力度,提高教育質量,特別要注意學科間的平等和平衡。
從中小學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來看,大多數是非常喜歡上音樂課的。但由于音樂課的形式內容過于單調,學生對音樂課由期待轉為失望。要提高老師的重視程度和自身的專業修養。加強實踐教學就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教學內容與形式具有實踐性特征的各類教育教學活動。在中小學課堂上進行音樂教學所必備的示范表演、專業輔導、活動組織等多方面能力,它強調的是“多能”而非“一專”,關注的是“厚基礎”而非“高精尖”,側重的是“上講臺”而非“上舞臺”。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即在先進教學理念的引領下,科學選擇和運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以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快樂表現、欣賞、創作音樂等所必備的能力。
這樣利于學生對傳統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同時也使學生從小培養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興趣。
2.其次,高校的專業音樂教育中,應更加重視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教育,加大傳統音樂師資力度、開設更多傳統音樂類的課程、加強民樂團的組織與表演、完善傳統音樂學科門類等,使高校教育中的中國傳統音樂在理論和表演方面都能有量和質的提升。
西安音樂學院開展了“民歌進課堂”的活動,將民歌演唱大師請到學校里來,以課堂教學形式講解、演唱民歌。讓學生不用“采風”就感受到傳統音樂研究者對民間音樂的創作和流傳過程中諸多特點。這一形式值得音樂高校借鑒、推廣、發揚。
將中國傳統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欣賞課對促進中國傳統音樂的保護及傳承,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解,啟發他們理解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之間的聯系與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與歷史意義。同時要對音樂遺產進行整理,用現代技術和手段進行挖掘、包裝,要特別注重“搶救”極少數人才擁有的音樂和樂器及演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個性,鼓勵傳統音樂非語義的信息,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音樂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教給學生幾部傳統音樂作品,而是給他一個機會,使學生學會自然、真實地去感受所見、所想和所知,把傳統音樂教育中所形成的能力延伸到其他領域。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音樂自古以來秉承了一條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傳承之路,才使得今天的傳統音樂依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同時,傳統音樂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在秉承傳承之路的前提下,堅持一條與時俱進、結合實際情況,用科學、切實的方法延續中國傳統音樂血脈的發展之路。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更承載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并且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關。所以,中國傳統觀音樂要想持久發展,就必須不斷對傳統音樂進行學習與分析,正確掌握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理解、運用傳統音樂的特點,將傳統與現代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完美地展現出音樂中的民族風,使我國的傳統音樂屹立于世界音樂藝術之林。
[1]董維松.關于中國傳統音樂及其分類問題[J].中國音樂,1987,02.
[2]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M].北京音樂出版社,1964.
[3]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4]同[3]
[5][清]李調元.雨林夜話.
[6]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2.
[7]楊立梅.柯達伊教育體系中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J].中國音樂,2000,01.
[8]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