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貞 宋國棟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東營 257000
論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
王 貞 宋國棟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東營 257000
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突破了民事責任填補性的特征,具有制裁侵權人,預防不法行為,規范市場秩序等功能。我國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被稱為我國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但是其構成要件不夠明確具體,賠償金計算標準過于刻板,影響了實效。在維權過程中,部分消費者面對高昂的訴訟成本選擇了沉默,即使進入訴訟程序,也往往因舉證不能而敗北。因此,在完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同時,還要建立配套的訴訟程序與監管機制。
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實體法;程序法;完善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食品安全事故屢見不鮮,“什么能吃”變成大眾關注的熱點,國民的飲食環境遭受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從根本上遏制侵權者的違法行為,確保飲食安全,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治理食品安全事故、維護市場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對懲罰性賠償的規定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是指法庭采用加重賠償的方式,判決侵權人為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失承擔高昂的賠償費用,并以此來懲戒違法行為、警示他人的制度。具體來講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作用:對侵權行為人的制裁、對不法行為的遏制、對自由市場的規制以及對受損法益的補償。
完善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應當具有以下特征:(1)立法的可操作強。在實體法上,要對構成要件、賠償數額的計算方法等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定;在程序法上,要對訴訟主體、舉證責任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設計。既要提高訴訟效率,使得該制度取得實效,又要防止濫訴,平衡各方的利益關系。(2)具有較大的震懾力。如美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即表現出了嚴厲的風格,上百萬美元的懲罰力度早已屢見不鮮,甚至上億美元的懲罰都不再稀奇,這也體現了其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堅決態度。
2015年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148條在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的構成要件和計算辦法上的規定不盡具體、合理,加上相關法律與之銜接不緊密,在實踐中沒有得到有效的運用。
(一)我國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實體法中存在的問題
1.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責任構成要件可操作性不強
一是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的責任主體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生產者與經營者,對運輸、倉儲等主體未做規定,責任主體范圍相對狹窄。二是在主觀方面強調經營者需明知銷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未將經營者具有重大過失的情形納入其中,在主觀方面要求過高。三是對“損失”的范圍沒有進行具體規定。依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二款的規定,消費者可以主張損失三倍的賠償金,但是對“損失”的范圍沒有進行具體規定。第四,從違法行為的表現上來講,要求生產者或經營者生產或經營的食品違反食品安全標準,而食品的種類林林總總,我國法律對部分食品并沒有明確規定安全標準,這使涉案食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成為司法實踐中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問題和審判的難點問題。如在黃某訴某超市有限公司、某食品有限公司一案中,法院認為“本案二審爭議焦點為黃某主張涉案產品檢出淀粉未在配料中標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是否成立。對此問題,本院(2016)粵01民終1781號生效判決已作出充分認定,并在該案中駁回了黃某的訴請,黃某未提供足以推翻的相反證據,該生效判決依法可作為審理本案的依據。”①
2.懲罰性賠償金計算標準過于機械
2015年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規定,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辦法有三種,一是支付價款十倍;二是損失三倍;三是當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第一種計算辦法是以食品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的基數,由于食品價格本身就相對較低,賠償金額不會太高;即使按照第三種辦法增加到1000元,大多時候消費者也會因為維權的繁瑣程序以及成本而放棄追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懲罰性賠償失去了應有的意義。[1]第二種計算辦法是以損失作為基數,在當事人有實際損失時方可行使,相對第一、三種計算辦法,其賠償的數額能夠有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實際損失不一定能在短期內表現出來,即使表現出來原告對損失與問題食品之間的因果關系也難以舉證,這些因素使得司法實踐中以該種標準計算賠償金的案件少之又少。
(二)我國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程序法亟需健全
我國民事訴訟法未針對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案件的特點,在訴訟主體、舉證責任、配套訴訟流程等方面進行特別規定,當事人想要從不良商家身上獲得懲罰性賠償難度較大。2014年3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規定,消費者要求生產者或銷售者承擔侵權責任的,消費者對損害與食用食品之間具有因果關系負有初步證明責任;第六條規定,食品糾紛中食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對質量標準承擔舉證責任。上述規定考慮到了消費者的弱勢地位和其舉證的實際困難,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減輕了消費者的舉證責任,具有合理性。但是在理論界和司法實踐界對上述規定是否適用于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案件存在不同意見。
1.訴訟主體的范圍過于狹窄
2015年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案件的原告限定為消費者,而其他受害者的求償權沒有得到保護。在責任主體方面,目前只追究“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責任,過于狹窄,既不利于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遏制和處罰,也不能有效地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食品市場的健康秩序。
2.原告負擔的舉證責任過重
在司法實踐中,考慮到懲罰性賠償責任遠遠重于一般的侵權責任,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一般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規則,原告仍然承擔了較重的舉證責任。首先,在沒有購物發票的情況下,想要從銷售商那里獲得賠償是十分困難的。即使原告持有與被告進行交易的購物發票,被告也會提出購物發票中所載商品與出現質量問題的食品不具有同一性的抗辯。其次,原告證明銷售者主觀上明知其銷售的是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非常困難。再次,原告證明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阻力重重,一是食品安全標準多樣性,當事人難以把握;二是鑒定費用高昂,增加了當事人維權的成本;三是食品檢測受理率有待提高。最后,原告證明實際損失的大小以及損失與食用問題食品之間的因果關系存在困難。
3.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制度
按照現有的訴訟法律制度,要求原告要與訴訟標的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單個消費者勢單力薄,復雜的訴訟程序、昂貴的訴訟費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消費者維權的念頭。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受害者數量眾多,社會影響巨大,損害后果嚴重,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制度能夠彌補原被告地位不平等的缺陷,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對于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而行為,可以由“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公益訴訟面臨著啟動難、勝訴難的窘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協會可以支持訴訟,將代表人訴訟制度套用到食品安全公益訴訟上,在公益訴訟的主體問題上尚需進一步完善。
(一)完善我國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實體法的建議
1.制定科學、具體、可操作性強的構成要件體系
一是在主觀方面規定經營者對其銷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均應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而不僅限于“明知”。[2]二是明確“損失”的范圍既包括財產損失又包括人身損害,按照侵權責任法有關財產損失和人身損害賠償的標準計算實際損失的數額。三是針對食品安全標準問題,必須做到有標可依、有據可查,完善我國各類食品的安全標準體系。
2.完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金計算標準體系
首先,借鑒英美法系有關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機制,在提供以價款、損失為基數的計算標準的同時,又對計算標準進行開放性的規定,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考量的因素包括:原告的實際損失、被告侵權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被告生產或銷售問題食品的收益、被告事后的主觀態度與采取的補救行為、被告的經濟承受能力等。[3]其次,為防止法官濫用權力對被告造成過度懲罰,對最高賠償金額進行立法規制。[4]最后,在懲罰性賠償金的分配及稅收等方面進行規定,如確定國家與原告之間的分成比例、原告所得份額適用的稅率等事項。
(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程序法的建議
1.擴大訴訟主體范圍
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訴訟的原告除了消費者之外,還應將其他受害者也納入訴訟主體的范圍。從責任承擔者上看,食品安全事故不僅需要追究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責任,對于造成問題食品有過錯的原材料供應商、食品加工者、運輸、倉儲以及廣告發布者等都需要追究其責任。
2.完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案件舉證責任的規定
在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糾紛案件中,應當貫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有關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理念,減輕消費者的舉證責任。食品監管部門應當跟食品安全的檢驗檢測部門緊密結合,加強監督管理,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檢測,確保原告在訴訟中獲得強有力的證據支持,解決舉證困難的問題。如在原告姚某訴被告某食品實業有限公司、某分公司一案中,法院經審理查明如下法律事實:“2015年6月11日,姚X在被告某分公司購買了某食品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開心果和扁桃仁,共計1036.20元。姚X在食用后發現口感油膩,遂向某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舉報,某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該批次商品進行了檢測,認定上述商品脂肪含量數值均超過了標簽標示值的120%,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為不合格商品。”法院遂判決“一、某分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退還姚X貨款1036.20元;二、某分公司、某食品實業有限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連帶支付姚X賠償金10362元。”②
3.完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制度
問題食品侵害的對象是不特定的人,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提起公益訴訟。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的原告應當包括以下三類。一是食品衛生監督管理部門。作為專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機構,它掌握著相對全面的專業信息以及技術人員,它還是食品安全的執法部門,在證據收集、案件調查等方面具有直接優勢。二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在消費者維權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及技巧,由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擔任原告將有助于訴訟目的的實現。三是檢察機關。檢察機關是法律運行的監督部門,對于沒有到達犯罪程度的情況,也可以由檢察機關代表權益受到侵害的消費者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此外,還應當增設公民個人的公益訴訟訴訟資格,提高受理率,在訴訟費用、舉證責任等方面做出有利于原告的規定。
食品安全責任重于泰山,我們迫切需要一個“衣食無憂”的世界。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要使其在食品安全領域充分發揮作用,單純完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本身遠遠不夠,還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與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在程序法方面,解決原告在訴訟中遇到的舉證難等實際問題,依靠減輕原告舉證責任、降低證明標準,并不是最佳方案,集合政府、社會的力量,彌補消費者弱勢方為上策。
[ 注 釋 ]
①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粵01民終8576號.
②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人民法院(2016)蘇0411民初3164號.
[1]周航.體系化視角下食品侵權損害懲罰性賠償規則協調研究[J].中國食品與營養,201(4):15.
[2]王祝貴.中美產品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構成要件的比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7.
[3]黃艷菲.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8):46.
[4]黃婷,陳乃新.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理論研究述評與展望:實體與程序[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62.
D
A
2095-4379-(2017)25-0076-03
王貞(1982-),女,漢族,山東商河人,碩士,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民商法學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