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媛 白佳鑫
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淺析員額制背景下法官的激勵機制
陳卓媛 白佳鑫
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員額制改革作為司法改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已經拉開了序幕,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四五綱要科學的提出了確定四級法院的法官員額,并明確了員額制改革的基本目標,即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從而建立一支權威的法官隊伍。激勵機制能夠優化招錄培養體制,強化審判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培養法官的職業氣質,對于員額制改革作用顯著,因此應從改革職務序列、完善薪酬機制兩個大的方面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為員額制改革保駕護航。
法官員額制;激勵機制;職務序列
法官員額制在當今世界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許多西方國家嚴格把控法官的人員數額,對法官的遴選確定了嚴格的標準,并將法官員額制作為司法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員額制的說法也是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最高法)發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其中就明確提出“對各級人民法院法官的定編工作進行研究,在保證審判質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確定法官編制”,并且計劃“選擇不同地域、不同級別的部分法院進行法官定編工作的試點”,在“總結試點法院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法官編制的具體方案”。
這些文件的提出,在制度上確立了法官員額制在實踐方面的基礎,并為我們勾勒了員額制實行的基本改革目標,即“三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當前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而法官的素質無疑在這個問題中起這決定性的作用。而員額制改革正是立足于此,著眼于完善職業準入制度,將高素質的法律人才留在審判一線,力圖提高業務質量,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設一支有權威的正規、專業的隊伍,從而實現如傅郁林教授所言“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1]。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有對“三化”的細致解析,包括“以分類管理改革為基礎加強正規化建設”,“以提升司法能力為核心加強專業化建設”,“以完善職業保障為重點加強職業化建設”。
激勵機制作為員額制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建設具有公正力的、權威性的法官隊伍,實現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基本目標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激勵機制對于實現正規化
一名法官的培養需要扎實的理論指導和豐富的實踐累積,“法官能為社會的公平正義做多大貢獻就會積累多少尊榮”[2],激勵機制有利于法官招錄培養體制的進一步優化,從而逐步提升理論學習的深度,建構完整的法律知識框架,從實踐中承襲審判經驗,將法官培養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二)激勵機制對于實現專業化
隨著社會交往的日益深入和經濟沖突的日益加劇,站在天平中央運用法律控制社會矛盾、解決沖突的法官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如譚兵教授所言“法官專業化以公正的苛刻強化了審判行為的專門性和技術性”[3],一方面,法官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場跳脫個人私欲,運用手中的司法權維護社會的公益,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新興領域的快速崛起,使得他們需要不斷學習,完善各方面知識體系,以確保技術性。
不可否認,激勵機制對于法官公正性和技術性的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官首先之為人,然后再賦予其職業,雖然大部分法官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專業的職業素養,但私欲的膨脹導致權力的濫用卻并不是偶然,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法官即使不欲以手中的司法權換取相當性的物質條件,也可能為一些人情世故所左右迷失在物欲的橫流,激勵機制的實施是在經濟基礎層面予以最大的支持,確保法官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保持本心,從最專業的角度為糾紛的解決提供方案,打好上層建筑。促進法官學習的基礎來源于專業化的素質要求,員額制下激勵機制的施行恰能最高程度的調動他們學習的動力,確保事實的準確,法律的正確,邏輯的嚴密,保障司法獨立的重要意義。
(三)激勵機制對于實現職業化
“法官職業化是指通過一定方式,逐步使法官職業形成一個擁有共同專業的法律知識結構、獨特的法律思維方式,具有強烈社會正義感和公正信仰的整體,具有僅屬于該群體的職業傳統和職業氣質”。[4]在法官隊伍縮減之后,職業化的建設道路離不開激勵機制作為導向,以法律人特有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形成不同于其他職業的特色,在共同體模式下形成一致的價值觀念,維護司法的權威和公眾的信賴。
(一)改革法官職務序列模式,為法官設置單獨的職務序列
1.行政級別影響職務等級的歷史探究
法官職務等級和行政級別是貫穿法官職業生涯的兩條主線,以行政級別確定法官等級的做法在我國可追溯久遠。早在1997年頒布的《法官等級暫行規定》中就規定“法官等級根據法官的職務編制”,并在第六條中明確了從最高人民法院到基層人民法院法官職務等級和行政級別的對應關系。可以說,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其實也是法官職業發展對政治的依賴,法官的任免和工作經費的發放等一系列人事權和經濟權都需要同級政府的批準和下發,法官職務與等級級別的一一掛鉤,正是對傳統“官本位”思想的一種妥協。但不可否認,客觀上來說,這也快速的提高了法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讓法官被劃入黨政機關的大范疇,并吸引了大批人才的流入,曾在歷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保障法官職業特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展開,也使得人們的思想日益開放,行政不再成為人們衡量某個職業的獨一無二標桿,法官這一職業本身的特點更多的為人所尊重。法官在其出現之時,就承擔著調解社會紛繁復雜的矛盾,站在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立場調解糾紛、明斷是非、維護公義的責任,法官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運用其專業知識居中裁判,他們理應是正義的守護者,是社會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官職務序列層次與行政官員的對應關系淡化了司法官司法屬性”[5],這種情形下,倘若法官職務編制和行政等級繼續掛鉤,無疑是讓司法成為行政的附庸,讓法官投降于政治,而不是服從于法律,為行政權干預司法權提供了土壤,讓本應等重的天平因司法權和法官審判權受到外部的干擾而傾斜。只有讓法官根據其職業能力確定職務序列,完全擺脫行政級別的干涉,才能讓法官重獲其審判權的專業性和神圣性,才能真正讓司法成為社會公平的保障。
3.建立法官專業隊伍,提升法官配套保障
法官職務序列與行政級別的對應,使得法官的薪酬多少、政治地位的高低,甚至于想要尋求職務晉升,獲得更好的經濟待遇,只能通過行政級別這唯一途徑來予以實現,職務序列等級顯然并無法成為有效的助力。長期以往,法官的晉升空間被極大的限制,經濟水平也無法得到顯著的提高,其工作能力無法得到相對應的配套保障,這必然大大的影響法官工作的積極性和對職業的認同感,不利于法官職業隊伍的建設,影響司法效率。
由此,根據法官職業所具有的特殊專業性和職業性,為了更好的完善法官的激勵機制,建設高質量的法官隊伍,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在法官員額制提高準入門檻、確定法官員額的背景下,進一步改革法官職務序列模式,為法官設立單獨的職務序列,將法官職務與行政級別的對應取消顯然有其現實必要性。
(二)提高法官工資水平,建立全面的薪酬保障機制
在法官員額制改革進一步展開和擴大的背景下,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已經確立,法官的精神壓力和社會責任進一步增大,但是與之配套的薪酬保障制度卻沒有完全落實,法官的工資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1.法官收入現狀
法官隸屬于公務員,參照《公務員法》的規定,工資標準和增長制度與普通公務員在定位上是一致的,但如前所述,法官職務序列與行政級別對應,且行政級別低于同級的人民政府,而且法院系統內部提高上升空間較小,級別晉升與同級公務員相比更加困難,導致同級的法官和公務員之間的工資水平有明顯差異。但是很明顯,法官是一項準入門檻較高的行業,從完整的法學教育到通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國家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其被選拔的人才付出了較大的努力和心血,在某種程度上不啻為精英選拔。而且法官作為社會矛盾的調解者與裁判者,始終站在防止黑暗、懲治罪惡的第一線,身上背負著全社會公民對正義和安穩的向往,因而與普通公務員相比,付出了更多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承擔了更大的社會責任和壓力,卻反而得不到相配套的薪酬保障和相應的工資酬勞,有的甚于連基本生活保障都無法滿足,很明顯導致法官工作積極性下降,優秀法律人才的流失,不利于法官隊伍的壯大。
2.多方面確立薪酬保障
首先,合理確定法官薪酬基調,逐步提高法官收入。法官作為公務員的一種,其薪酬目標與普通公務員相同,即保障公務員與其家人的基本生活。但法官與普通公務員相比,不但在進入方面門檻更高,而且進行著更高強度的工作,引導著社會的公義良知,法官的薪酬應更著眼于提供一份能夠確保高質量生活水平的薪資,而不是對于基本生活的保障。
其次,逐步縮小地區差異,中央統一撥款支出。在我國,法院的財政支出完全由地方政府掌控,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又差異顯著,導致北方與南方、城鎮與鄉村法官收入差距甚遠,經濟差距極易引起社會矛盾,為了將可能的焰火撲滅在其形成之前,有必要由中央統一撥款輔以地方財政支持,縮小地區間、城鄉間收入差距,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安穩人心。
最后,借鑒國外經濟保障,提高法官福利待遇。在不少歐美國家,法官可以“享受各種非薪金福利和津貼補助,以此來保障法官收入高于一般公務員”,而且在退休時可以繼續享受全薪待遇,以此形成全方位的經濟保障。提高法官福利,健全審判津貼實際操作制度,確立一定期限的帶薪休假時日,建立完善的退休金制度,為法官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
[1]傅郁林.以職能權責界定為基礎的審判人員分類改革[J].現代法學,2015(04):12-30.
[2]劉斌.從法官“離職”現象看法官員額制改革的制度邏輯[J].法學,2015(10):47-56.
[3]譚兵,王志勝.論法官現代化:專業化、職業化和同質化——兼談中國法官隊伍的現代化問題[J].中國法學,2001(03):130-141.
[4]呂忠梅.職業化視野下的法官特質研究[J].中國法學,2003(06):4-12.
[5]王守安.司法官職務序列改革的體制突破與司法價值[J].當代法學,2014(01):90-98.
D
A
2095-4379-(2017)25-0093-02
陳卓媛,女,漢族,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本科生;白佳鑫,男,漢族,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