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如玉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7
論我國國際私法對弱者權利的保護
石如玉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7
隨著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對弱者利益的保護,國際私法領域也開始研究如何更好地實現個人在實質上的平等。我國國際私法改進了對弱者權利保護的相關規定,但仍有一些缺陷,需要進行進一步地完善,加強對弱者權益的保護。
實質正義;弱者權益保護;國際私法
(一)實質正義理念的發展
首先,法律的價值在于實現正義。從古希臘時期開始法學家對正義的研究就沒有停止過,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認為,正義是法律的準繩,一切活動均不應脫離正義的軌道,正義不僅體現在精神層面上,而且體現在制度層面上和行為上。①時至今日,正義的觀念的早已深入人心,雖然到現在還沒有對正義有十分精準的定義,但是其包含的公平、平等的理念至少是沒有疑問的。可以說正義就是法律追求的最高價值,而人們對實質正義的追求更是推動了弱者保護原則的興起。由此,國際私法的研究方向也開始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接軌,開始逐漸關注個人深層次的利益及實質平等,和國內私法一起探尋對弱者權益保護的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結合。
(二)體現社會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源遠流長,尤其到了近代社會,人權理論得到不斷豐富和傳播,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經濟、社會、文化、政治都透露著人權保護的觀念,體現了對人的重視。
而對于現代社會來說,社會經濟地位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可能會遭受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如生產者或經營者不誠信經營,欺騙消費者致使其在身體甚至精神上遭受損失但沒有證據,自己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為了解決這種現象,保護弱勢群體,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國際私法中保護弱者利益的經濟法律制度便逐漸產生了。如舉證責任倒置、消費者協會代表消費者提起訴訟等都賦予了弱者更多的權利,讓弱勢群體在爭取權利的時候不再那么被動。
(一)對有利原則的規定
我國的法律適用法在婚姻家庭關系、監護關系、撫養和收養等中均體現出了了保護弱者利益的規定,如在父母子女關系中規定了“應適用有利于保護弱者利益的法律”、在撫養關系中規定了“有利于保護被撫養人權益的法律”、在監護關系中規定了“有利于保護被監護人權益的法律”。這些規定都是對有利原則的貫徹運用。沖突法本身規定了幾個與案件有關的連接點,但在這些比較特殊的法律關系中法官在選擇準據法的時候要基于保護弱者的理念選擇一個對其有利的實體法加以適用,這些有利原則的規定都顯示出了我國法律對公平、正義、人權的追求和人文關懷。但是《法律適用法》并沒有把有利原則和弱者保護原則完全確立下來。只是分散地規定在婚姻家庭、侵權這些分則章節里,而對于其他方面就很少涉及,比如在知識產權領域中產權人相對來說就處于弱勢地位,但是這一原則在這部分并沒有體現,在醫患關系、涉外技術轉讓合同中亦是如此,雖然立法者可能也考慮到了對處于弱勢地位的患者和技術的受讓方要進行一些傾向性地保護,從而在制定連接點時有所考慮,但體現的并不明顯,沒有明確地運用到有利原則。
(二)對限制意思自治原則的規定
在很多民商事交往過程中,比如在消費關系中,一般消費者掌握的信息程度和范圍都有限,這就導致了在消費關系中消費者和生產商、銷售商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生產商、銷售商往往就可以利用消費者不知情的弱點欺騙坑害消費者,如果消費者由于不知情或者其他原因選擇了對其不利的法律,則國家就應當盡可能地采取措施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在第42條對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進行了限制。
但是很多貌似傾斜性的規定仍然存在著潛在的背離保護弱者權益目的的沖突規范。這就是說雖然立法者制定沖突規范的初衷是保護弱者,但是因為各國對于弱者的認識不同,所以各國的法律規定都存在著很大的沖突,根據該沖突規則所指向的實體法律的規定很可能會和我國的傳統認識相違背,無法達到立法者本來的目的。比如《法律適用法》第43條,法律明確規定了在勞動合同中禁止意思自治,普通勞動聘用合同原則上適用勞動者工作地法。立法者肯定是從保護勞動者利益的角度出發的,但實際上,沖突規范指向的勞動者工作地法、用人單位主營業地法等并不一定有利于勞動者。所以,解決這些“盲眼”的沖突規范,也是十分必要的,避免與立法者的目的相違背。
(三)我國法律中的強制性規定
我國在民法通則中和《法律適用法》中對強制性法規的適用都有明確的規定,其中《法律適用法》第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對涉外民事關系有強制性規定的,直接適用該強制性規定。”司法解釋第10條也在勞動這權益保護、環境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作了補充規定。在《法律適用法》的分則中也有很多相關規定。這樣在涉及到國家、社會和個人的根本利益時,法律就可以提供直接強有力的保護了。
經過上述對于我國立法現狀對于弱者保護的分析,我國法律的很多規定都值得肯定,但是有一些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為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期更好地解決保護弱者權利的一些現實問題。
(一)明確弱者的含義
一般認為,在國際私法中,弱者是指在涉外民商事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當事人。②國際私法中的弱者主要包括:一、涉外婚姻家庭領域中,如收養關系中的被收養人、撫養關系中的被扶養人、父母子女關系中的被監護人等;二、涉外侵權中的受害人,如被侵害姓名權、肖像權等人格權的受害人,尤其是涉外產品責任中的受害人;三、涉外合同領域,如消費者合同中的消費者、勞動合同中的勞動者、技術轉讓合同中的技術受讓方等。③但是只有列舉式的說明是遠遠不夠的,這會造成對弱者范圍的模糊,因此,國際私法必須首先對弱者的范圍加以科學的界定,這樣才能讓弱者的含義更加清晰。
(二)將保護弱者權利確定為國際私法的基本原則
在國際社會中,很多國家在沖突規范中都明確規定了對弱者保護的原則,并在司法實踐中由司法人員加以貫徹,我國法律應該將保護弱者權利確定為國際私法的基本原則,在總則上加以確定,以彌補我國立法上的不足,從而在立法上加強對弱者的保護力度。
(三)貫徹平等原則
國際私法在貫徹保護弱者的基本原則的同時,還應該貫徹平等原則。在民商事交往中平等原則本來就是其固有的原則,擴展至國際領域,在國際私法中也應該貫徹這個原則,只有雙方當事人處于平等的位置,才可能進一步地實現正義。這首先就是指應不分國家、民族、地域地對弱者給予一視同仁的保護,賦予他們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在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時,應賦予執法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由法官來對這些原則進行靈活的應用,以更好地運用保護弱者原則和平等原則。
[ 注 釋 ]
①李琪.國際私法保護弱者利益原則之思考[J].法學研究,2015,36(08).
②韓思奇.論我國涉外婚姻家庭關系法律適用中的弱者權益保護[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5(03).
③尹雪萍.論涉外關系法律適用法中的弱者利益保護[J].河北學刊,2011(6).
[1]許文菊.論國際私法中保護弱者權益的法理學基礎[J].法制與社會,2007(02).
[2]馬靈霞.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對弱者權利的保護[J].新疆社會科學,2015(3).
[3]李琪.國際私法保護弱者利益原則之思考[J].法學研究,2015,36(08).
[4]藍壽榮,周艷芳.論消費者傾斜性保護的邏輯[J].南昌大學學報,2015,46(03).
[5]韓思奇.論我國涉外婚姻家庭關系法律適用中的弱者權益保護[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5(03).
D
A
2095-4379-(2017)25-0223-02
石如玉(1990-),女,河南安陽人,西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