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央
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王妃蔡邦氏梅脫仲小考①
羅央
蔡邦氏梅脫仲是贊普赤松德贊王妃之一,在當時佛苯之爭中先是作為苯教徒而后皈依佛教,并生有贊普繼承人,修建了規模宏偉的康頌桑康林,主導數件對吐蕃政權關系重大的歷史事件,對這一時期的吐蕃王政產生過重要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她當時參與的一系列事件分析,將她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客觀評價。
王妃、蔡邦氏梅脫仲、佛苯之爭;
赤松德贊時期,吐蕃日益昌盛。贊普注重內政建設,完善官制法律及各項制度,整頓吏治和財政,唐蕃關系日益加深。吐蕃王朝初期,佛教未能在吐蕃本土扎下根,由于當時與周邊國家接觸頻繁,這些國家大都信仰佛教,受其影響贊普認為可以用佛教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雖然受吐蕃苯教勢力的抵制,贊普還是大力倡興佛教 。從印度請來蓮花生修建桑耶寺,組織人力、物力翻譯佛教經典,剃度僧人。佛教在贊普和大臣們的支持下得以發展、壯大。當時佛苯之爭演變成一場政治斗爭,這場爭斗中蔡邦氏梅脫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從史書記載來看,吐蕃王室通常與朝中貴族和地方豪族聯姻,以此擴張和穩固贊普的統治勢力。長期聯姻傳統,形成了吐蕃歷史上勢力最大的四大戚族,即沒廬氏、琛氏、那囊氏、蔡邦氏。赤松德贊的王妃梅脫仲出自蔡邦氏,《西藏王統記》中記載“蔡邦氏原為蘇毗家臣,后為吐蕃約茹上部千戶,領地在瓊結一帶,即今瓊結縣的亞堆區,美多準是其家女。”【1】
在王室中,生育子嗣從來就是頭等大事,能否為王室傳宗接代影響到王妃們的前途。母憑子貴的傳統在吐蕃王室中屢見不鮮,如松贊干布的王妃中只有蒙薩尺江生有贊普子嗣,因而在布達拉宮法王洞中在塑有松贊干布及尼泊爾赤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塑像的同時,也塑有蒙薩尺江懷抱貢日貢贊的塑像。再如吐蕃末代贊普達磨的兩位王妃,用正假王子來爭奪王位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是否生有子嗣成了王妃能否立足后宮前朝的重要籌碼。
“贊普納有五妃:蔡邦薩·美多卓、喀欽薩·措杰、卓薩·絳曲準、秦薩·拉摩贊等,又為報母恩故,迎娶窮夫婦之女為妃,即稱為卜容薩·杰摩尊者是也。”②索南堅贊. 西藏王統記 [M].劉立千,譯注.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209.123.133-134.在赤松德贊的幾位王妃中,唯有蔡邦氏梅脫生有王子,據《智者喜宴》記載,贊普赤松德贊與王后蔡邦氏梅脫仲所生四王子中,長子牟墀松波夭折無陵墓,次子牟尼贊普生于父王赤松德贊34歲即水虎年,翌年即水兔年牟迪茹贊普出生,木龍年墀德松贊生。①巴俄·祖拉陳瓦.智者喜宴(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404.350.403.404.文獻中無其他幾位王妃生有王子的記載,這一點足以讓梅脫仲優越于其他幾位王妃。“由P.T.1286《贊普世系》載記之性質得知,得繼大統者之生母,就是皇后的身份。沒廬氏因喪子,而失去皇后地位,轉由蔡邦妃繼任”②林冠群.唐代吐蕃史論集[M].北京: 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133.從而為她提供了插手政治的機會。
1、抗衡威脅王權的各種勢力
關于梅脫仲的歷史在《五部遺教》中記載較為詳細,其中提到“……贊普之妃蔡邦氏瑪杰貪欲之盛世所罕有……她不聽毗盧遮那傳教布道的致理名言,反而對大師起貪念……大師驚慌失措,……逃奔而去。王妃久等不見大師回,到門口觀望,發現大師早已遠去,王妃惱羞成怒,言必滅佛……請來贊普誣陷大師對她非禮。”③多吉杰博.五部遺教(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245-247.255.蔡邦氏瑪杰指的是梅脫仲,這一段文字中不免夸大了她的缺點,丑化了她的性格,當然,也有我們值得分析的史料,梅脫仲是在贊普面前有一定份量的人物,她所說之話可讓贊普引起重視,并且可看出她是個頗有心計的王妃。這里面提到蔡邦氏最初反對佛教,她反對佛教的理由“正如她所說‘我怕佛教盛后,贊普的王位將因而喪失掉。”④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13.她考慮到了佛教是否會危及贊普政權,實際上充分顯示了她統治階級利益至上的思想。她極力反對佛教中的密教,當時“七試人”中的毗盧遮那在印度學密法回藏準備傳教,受蔡邦氏反對“理由即毗盧遮那所學的密法不是佛教中所講的佛教的教義,而是一種黑咒術或妖術,這些東西會對吐蕃不利。”⑤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13.這與前面所提及的毗盧遮那和王妃之間產生的糾紛似乎有些關聯。這可以說明兩點:一是因王妃和大師之間的矛盾而造成王妃反對其所傳密法;二是因為王妃反對密教,人們就將她記載于史時將其丑化。在《蓮化生大師本生傳》中提到王妃說了些對密教不利的話:“誣蔑說是什么嘎巴拉,乃是一顆死人頭髏骷,瓦斯達顏原來是腸子,骨吹號原來是人腿骨。所謂大張皮就是人皮,羅達品是抹血之供品,所謂壇城花花綠綠的,所謂舞蹈珠是骨頭珠,所謂使者是個光身子,所謂加持是作假騙人的,所謂神臉不過是面具,哪是佛法是印度人教給的壞東西。”⑥洛珠加措、俄東瓦拉翻譯.蓮花生大師本生傳[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498.在她及一批人的反對下,密宗沒有能夠在當時廣泛傳播開來,從這我們可以了解到她在王室中具有一定的勢力,并且能夠控制和打擊外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她反對從印度傳來的宗教,其直接原因就是蓮花生等大師的影響一旦得以擴大,就會削弱贊普在民眾中的威信,因而組織人力與它抗衡。但事實上,后來受到佛教的影響,從她所采取的一些舉動上可窺見其反佛立場的動搖,在《五部遺教》中提到:“毗盧大師修得嘎無龍王,派當增黑龍施法,蔡邦氏隨即染毒龍病。蔡邦氏深感罪孽深重,痛心懺悔,毗盧大師大喜,驅逐嘎無龍王,其病自愈。因蔡邦氏信本教,蓮花生大師暗察有無斷障,毗盧遮那、贊普、王子跪拜大師,起身時即開鮮花,而蔡邦氏則不然,之前開的花也已凋謝。王妃深感罪孽深重,一心向大師頂禮祈求,后生各種鮮花,王妃大喜,其女沖巴杰妃進獻大師,以報恩德。”①多吉杰博.五部遺教(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245-247.255.
2、修建佛寺
在墀松德贊建桑耶寺,組織人譯經,大興佛教的影響下,蔡邦氏也順應潮流建寺,因其生有王子,故以父王(墀松德贊)的烏孜大殿為樣建造康頌桑康林,底層柱子皆以銅包裹。②巴俄·祖拉陳瓦.智者喜宴(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404.350.403.404.在三位王妃所建的寺中要以她所建的最為宏大。史書記載,桑耶寺外墻以南有蔡邦氏所建康頌桑康林,寺分三層。(外墻以)西有沒廬氏絳曲杰所建格結切瑪林,此寺整體結構為一層式;(外墻以)北有頗容氏所建布蔡色康林,此寺為兩層式結構;從建筑格局上不難看出蔡邦氏權勢之大。
她所建的康頌桑康林,“其造型與烏孜大殿相近,所選用之石料及木料勝似烏孜大殿,(寺中)大梁及柱子鑲嵌有璁玉、珊瑚、金銀等寶物,寺分三層;一層以菩提尊者為主圣,并供奉有八大隨佛子及忿怒明王兩尊等,佛像均以寶物飾之。二層以坐于蓮花莖上之蓮花佛為主圣,供奉有男、女菩薩各四尊,守門金剛兩尊等均以多種寶物飾之。……頂層供奉有四面大日如來、菩薩及忿怒明王兩尊等均以寶物裝飾鑲嵌。護法殿及寺中墻壁上如同各傳記所述繪有尼式風格之壁畫,以琉璃瓦裝飾的寺頂等皆完整無缺。”③司徒·確吉加措.司徒古跡志(藏)[M].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1999: 149-150.從這可以看出,蔡邦氏為表明自己做為長妃的威望及權力,也不甘落于其他王妃之后,修建了勝似烏孜大殿的康頌桑康林。
3、對政治的干預
蔡邦氏主導了兩件對吐蕃政壇關系重大的血案,其一,造成赤松德贊的三皇子刺殺大相杰擦拉囊之子伍仁事件;其二,造成繼任贊普牟尼贊普的死亡。
牟迪茹贊普是牟尼贊普的三弟,在他為王子時:大舅臣杰擦拉囊經與牟尼贊普商議,將一些大權交給了那囊氏家族,此事被王妃梅脫仲探知,遂生嫉恨,唆使王子牟迪茹將杰擦拉囊之子伍仁刺死。④巴俄·祖拉陳瓦.智者喜宴(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404.350.403.404.王子牟迪茹最終遭流放,數年后他準備回朝執政,從流放地返回的路途中遭人暗算。牟迪茹之死歸根結底源于政治斗爭,而其母后對他的命運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充分反映了權臣的力量和外戚力量已壯大到可以干預吐蕃政局的地步。
牟尼贊普被其母蔡邦氏梅脫仲所害記載于《西藏王臣記》、《紅史》、《新紅史》、《雅隆尊者教法史》、《智者喜宴》等史書中,但關于其因何原因被害記載不一致,《紅史》:“(牟尼贊普)執政一年九個月,他制定桑耶寺四時期供,四次平均吐蕃臣民的貧富,于二十四歲時在父王在位時被母后害死。”⑤蔡巴·貢嘎多吉著、東嘎·洛桑赤烈 校注. 紅史[M].陳慶英、周潤年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32.《雅隆尊者教法史》所載牟尼贊普的情況大體與《紅史》相同:(牟尼贊普)在位一年零九月,三次均貧富。設三藏供養,還特設經藏供養。二十九歲,被母后毒死于永布宮。⑥釋迦仁欽德. 雅隆尊者教法史[M].湯池安,譯.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2: 37.分析以上史料,牟尼贊普被害是由于他繼承其父崇佛遺業,創立四大供,并下令國中富豪、貧民皆須奉貢布施,而貢物有差,結果不僅全面激化了僧俗矛盾、貧富矛盾,而且既開罪了母后,又觸怒了權臣,終被生母所害。在《智者喜宴》和《西藏王統記》中則記載:“赤松德贊55歲時,退位到松喀爾娘瑪蔡宮修行,立子牟尼贊普為王,(赤松)認為頗容氏是其母的轉世,對其十分愛護,將她許給牟尼為妃。牟尼贊普對王妃頗容氏十分愛護,使母親蔡邦氏梅脫仲生氣,投毒害死牟尼贊普。”①巴俄·祖拉陳瓦.智者喜宴(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404.350.403.404.《西藏王統記》也有類似記載:其母蔡邦氏嫉妒,找借口指責頗容氏在赤松德贊去世時沒有卸裝,沒有悲傷,派人去殺她,被王子所救,其母更加生氣,進毒殺了王子。②索南堅贊. 西藏王統記 [M].劉立千,譯注.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209.123.133-134.這一段記載反映了幾個歷史問題:其一,婚姻習俗,牟尼贊普將其父之妃納為王妃,說明當時這種父子同妃的婚姻方式存在于吐蕃王室當中,并且在古代藏族社會看來合乎當時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其二,王妃之間的矛盾牽連到了贊普,贊普對某一王妃過于寵愛引起宮廷傾軌。歷來后宮之爭在王室內部是難以避免的,而這種矛盾發展演變后就會直接影響到贊普政權的鞏固。歸結起來,牟尼被害原因,有幾種不同的說法,究竟是哪一種原因我們在此不做探討,這些記載足以證明在這一歷史時期,蔡邦氏梅脫仲的權勢之大,不管是出于哪一種原因,她謀害牟尼贊普的說法是一致的,她的這一舉動對當時的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加速了吐蕃王朝的崩潰。牟尼死后,其弟墀德松贊繼位,繼而是熱巴巾和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贊普朗達瑪。從史書中看,牟尼贊普死后,吐蕃王朝中外戚干政愈演愈烈,致使贊普朗達瑪被外戚架空,導致歷經四十三代贊普統治的一個王朝最后走向毀滅。
正如《賢者喜宴—吐蕃史譯注》中所提到的:母后及王妃勢力(實際是奴隸主的派別勢力)卻迅速上升,她們干預朝政,蔡邦氏與那囊氏極力爭權火并,她們先迫使贊普流放穆底贊普,繼而又暗殺致死;而蔡邦氏竟下毒和親自害死穆尼贊普。總之,她們按照她們的喜怒來決定贊普的立廢,這表明她們背后有著一股奴隸主集團勢力的強大支持,她們敢于在赤松德贊生前弄死贊普而不怕遭到懲罰,正是她們力量增長的標志。③巴臥·祖拉陳瓦.賢者喜宴—吐蕃史譯注[M].黃顥、周潤年,譯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235-236.
綜上所述,蔡邦氏梅脫仲是以一個心胸狹隘、驕橫拔扈的王權干預者的形象存在著。梅脫仲從反對佛教、建康頌桑康林、到害死牟尼贊普,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她權勢壓過其她王妃,并且在其擁護者的支持下能夠操縱政治,讓人們意識到舅王(外戚 )勢力的不可 忽略。蔡邦氏從她最初反對佛教到后來建寺,是因為做為墀松德贊這一吐蕃歷史上空前推崇佛教的贊普的王妃,不可避免地懷有以建寺來表明心跡,獲得贊普的寵愛與信任,從而鞏固自己地位的目的,這在客觀上起到了扶持、宣傳佛教,擴大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之作用,使佛教得以扎根于吐蕃社會,為佛教的藏傳佛教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了具有極強生命力的藏傳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作者:羅央,西藏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責編:褚麗)
;K06<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
;ISSN1004-6860(2017)01-0074-04
①本篇為2016年西藏自治區高校青年教師創新項目《藏族古代女性研究-以吐蕃王室女性為例》(項目編號:QCR2016-52)的階段性成果。